Michiel Devijver
-
维也纳
导演米洛.劳7月起接任维也纳艺术节总监
「我想要以维也纳艺术节(Wiener Festwochen)的伟大传统为基础,创造一个神话般、强大、又富争议性的艺术节。它应该要是能跟每个人站在一起,为每个人而发生的艺术节:一个让众多声音并存、形式多样,充满热情和战斗力的世界剧场。一个属于维也纳和这个世界的艺术节。」将于今年7月接任维也纳艺术节(Wiener Festwochen)艺术总监的瑞士剧场导演米洛.劳(Milo Rau)在新闻稿中强调。 米洛.劳的作品常直接以历史、社会与政治事件为题,梳理并揭露事件深层与多面向的真实,并以细致叙事手法著称,被评论称为「感性的政治剧场」(sinnliches und politisches Theater)。他在2018年接手比利时根特剧院(NTGent)时发表了〈根特宣言〉(The Gent Manifesto),声明「剧场里呈现的,不再只是描绘世界。这是关于改变它。目的不在描绘真实,而是使真实本身再现。」提问「戏剧能为现实做什么?」,并试图在根特建立一个可以专事国际巡回演出,属于「全球的人民剧院」。而今,他即将切换城市与文化视野,进驻维也纳,任期5年。 维也纳艺术节在每年5月和6月间举行,以戏剧、歌剧和舞蹈为主,邀请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与团体参演,约莫是 40 部作品、175 场演出、70 场音乐会的规模,每年约有18万人次参与,非常考验组织者的国际人际网络及动员力。宣布接任同时,米洛.劳也宣告合作名单上会有德国剧场导演帕西弗(Luk Perceval)、比利时编舞家布拉德勒(Alain Platel)和西班牙导演暨表演者安婕莉卡.利德尔(Angelica Liddell)。他也将在来年艺术节中发表结合现实中亚马逊地区原住民进行的抗争与古希腊悲剧《安蒂冈妮》的新作,评论家认为:「此作将在公众视野下,挑起长时间的讨论,远比传统、古典的剧场里能看到的任何作品都还要久。」
-
特别企画 Feature
重建剧场的三个 W
事件(what)、地方(where)、人物(who)是戏剧中常言的三种W,谁在哪里、发生了什么事,便是构成单一片段场景的基本要素,是在戏剧结构中有如原子般的最小单位。然而如今,观众不只是「观」众,得以四处游走互动、表演者也可由素人参与,借自身经验为分享依据、「重现」生活的切面亦非必要,「重述」真实才有可能看见世界、地点场景当然也不用制造拟真幻觉,甚至连空间规则都能随机产生、活在当下。 今年,两厅院台湾国际艺术节的三组戏剧节目表演团队,分别从不同基底著手,试图重新建构剧场里的三个W元件。首先,比利时根特剧院艺术总监米洛.劳,长年以社会学家的研究调查方法实行创作,发表包括剧场演出、纪录片、书籍刊物、影像装置、论坛讲座等多种形式作品,深究「事件」与真实间的关系,将世界议题、国际案件搬上舞台。剧场里的「事」不在这里开始、不在这里落幕,而是一场社会行动的其中一个阶段。 法国与比利时艺术家乔治和德弗,则尝试在一片荒芜的剧场空间里,无中生有、从「新」来过,把现有的一切规则铲平、抛弃,创建属于自己的地点、自己的世界,一个哪里都不是,却又包罗万象的宇宙。而台湾近年来最受瞩目的创作团队「明日和合制作所」,也将再次形塑「观众、创作者、表演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民间信仰、宗教仪式的田野调查为依据,在场上举办讲座演出及表演工作坊,一边请「仙」问事,同时也借此验证,是「谁」在「扮仙」。 本期特别企画将带领读者一探上述创作者的思维世界,看他们如何解读、打破再重建这剧场里的三个W。
-
特别企画 Feature
走遍世界穿越时空 重叙事件映照当下
米洛.劳作品的层次多元,除了关怀世界上的社会、政治现实,也切入历史长流,对曾经发生过的悲剧与文明现象,透过剧场形式,对照省思。本文选介米洛.劳的三出重要作品,借此初探其创作脉络。
-
特别企画 Feature 瑞士剧场导演
米洛.劳 剧场里有意义的事,在于倾听与同理
年轻时曾说过自己的人生志愿是:社会学家、艺术家、战地记者,现在身为剧场导演的米洛.劳,透过剧场工作,他与人一起创作、观察社会现象,还到战地研究调查,似乎可说是三个愿望一次满足了。剧场对他而言,有意义的事情在于倾听、存在、理解、同理、在那一刻升起的情感、带著反思的观看,「在过程中,或许是排练或许是演出,如果有那么一个短暂片刻让任何一个人感动,让任何一个人了解一些什么,或许仅仅只是走进剧场的意义,那对我来说一切就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