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声
-
戏剧 戏里戏外谁要杀总统千金?
《K24》玩弄美国影集式紧凑悬疑
《K24》发音取自chaos,意思就是「混乱」,剧中大量运用电视影集的视听元素,每集有一个单元主题,情节紧凑,引人入胜,每集结束前留下剧情悬疑与蛛丝马迹,吊足观众胃口。
-
回想与回响 Echo
在涌动的潮音中
座落於伦敦东南城区一所老教堂内的格林威治靑少年剧团(以下简称为GYPT,Greenwich and Lewisham Young Peoples Theatre)成军至今已有三十年左右的历史。在这段期间里,深信剧场以人为本,因而极具社教潜质的GYPT,不仅对酝酿于英国本土的「教习剧场(TIE, Theatre-in-Education)」(注1)之推展工作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也为剧场与社区、剧场与公民、戏剧与社会等当代剧界关心甚切的论题提供了大量深含硏究价値的素材。 回顾昔往,GYPT的设立和其他许多创建于同一时期的TIE剧团一般,是六、七〇年代英国社会急遽变动下的革命性产物:举凡中产势力的勃兴、义务教育的普及,还有戏剧理念的更新,皆可说是「教习剧场」之所以能在英伦蔚为风潮的导因。尽管TIE的定义与功能究竟为何学界至今仍在争辩不休,但它大抵不脱是一个以演教员(actor-teacher)和年轻参与者间之明确互动为基石的戏剧体验:透过诸如「静象剧面(image theatre)」、「论坛(forum)」、「坐针毡(hot-seating)」和「群体角色扮演(group role-play)」等技巧,编导小组运用戏剧呈现的方式将某一社会议题(如环境保护、种族分歧)具象化,并且在设计、排演的过程中预留出可供参与者实际介入讨论或表演的空间,让参与者能够从此一虚拟的情境里充份地感受到问题本身的深度及难处,进而在多方思辩、沟通后做成自己的结论或决定。剧场潜能于此散发出一股庞大的桥梁力量,使得平日净在校园内接受知识喂养的靑少年得以走出象牙塔和墙外的社会现实进行直接触握,同时对自我存在和周遭人事间的关系脉络做番整理与思省。而这正是GYPT这个戏剧团体向来所坚持的编演理路和创作目标。 举九四年春该团以前南斯拉夫境内之纷争为凭所制作的《粉碎太平》Broken Peace为例:借由群体角色扮演的方式,学童们在演教员的带领下以商业考察团的身份前往一个战火初歇的虚构城邦做访问。途中他们邂逅了生意人伊佛、咖啡店老板和他的女儿娜达,以及只身在乱世中顚沛班离的偶剧师父佐兰(GYPT的道具师特别以回收的垃圾黏制出两尊可用木棍操纵的玩偶来增添敍事的魅力)等人,并且从这些角色的口中听闻了许多有关战争、国族、亲情、爱情、偏见与仇恨的故
-
回想与回响 Echo
更积极的角色扮演
透过种种民众剧场表演的训练方式,格林威治靑少年剧团结合了戏剧与教育的技巧,为专业的剧场艺术活动,和非专业出身的剧场爱好者,开辟了另外一条蹊径;使得观众不再被动,剧场也不局限于娱乐和欣赏,不但打破了演员与观众的藩篱,也使得所有参与者在思考上获得深刻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