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演出「兵工厂爆炸」事件时,工作坊的成员以身体雕像的训练,来表现厂外焦急群众当时的情绪。(李俊声 摄 台南人剧团 提供)
回想与回响 Echo 回想与回响

在涌动的潮音中

英国格林威治靑少年剧团GYPT与互动剧场

座落於伦敦东南城区一所老教堂内的格林威治靑少年剧团(以下简称为GYPT,Greenwich and Lewisham Young Peoples Theatre)成军至今已有三十年左右的历史。在这段期间里,深信剧场以人为本,因而极具社教潜质的GYPT,不仅对酝酿于英国本土的「教习剧场(TIE, Theatre-in-Education)」(注1)之推展工作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也为剧场与社区、剧场与公民、戏剧与社会等当代剧界关心甚切的论题提供了大量深含硏究价値的素材。

回顾昔往,GYPT的设立和其他许多创建于同一时期的TIE剧团一般,是六、七〇年代英国社会急遽变动下的革命性产物:举凡中产势力的勃兴、义务教育的普及,还有戏剧理念的更新,皆可说是「教习剧场」之所以能在英伦蔚为风潮的导因。尽管TIE的定义与功能究竟为何学界至今仍在争辩不休,但它大抵不脱是一个以演教员(actor-teacher)和年轻参与者间之明确互动为基石的戏剧体验:透过诸如「静象剧面(image theatre)」、「论坛(forum)」、「坐针毡(hot-seating)」和「群体角色扮演(group role-play)」等技巧,编导小组运用戏剧呈现的方式将某一社会议题(如环境保护、种族分歧……)具象化,并且在设计、排演的过程中预留出可供参与者实际介入讨论或表演的空间,让参与者能够从此一虚拟的情境里充份地感受到问题本身的深度及难处,进而在多方思辩、沟通后做成自己的结论或决定。剧场潜能于此散发出一股庞大的桥梁力量,使得平日净在校园内接受知识喂养的靑少年得以走出象牙塔和墙外的社会现实进行直接触握,同时对自我存在和周遭人事间的关系脉络做番整理与思省。而这正是GYPT这个戏剧团体向来所坚持的编演理路和创作目标。

举九四年春该团以前南斯拉夫境内之纷争为凭所制作的《粉碎太平》Broken Peace为例:借由群体角色扮演的方式,学童们在演教员的带领下以商业考察团的身份前往一个战火初歇的虚构城邦做访问。途中他们邂逅了生意人伊佛、咖啡店老板和他的女儿娜达,以及只身在乱世中顚沛班离的偶剧师父佐兰(GYPT的道具师特别以回收的垃圾黏制出两尊可用木棍操纵的玩偶来增添敍事的魅力)等人,并且从这些角色的口中听闻了许多有关战争、国族、亲情、爱情、偏见与仇恨的故事。在亲眼目睹了一连串悲欢交集的人性纠葛后,学生们必须于节目结束前所召开的「评估会议」里针对一道预设的命题提述他们的意见:城内那座原本肩负著交通、观光重任,如今却因交战之故惨遭邻敌炸毁的地标性大桥,是否该在有利商机的前题下立即予以全部拆弃重建?为了达成某种共识,这群立场互异的「与会者」除了得发挥个人的想像力和思考力去统筹、分析先前所经历的各类剧境外,尙需打自身的生活体验里提炼出与人作论、协调的技巧,借以完成其所饰演之「顾问」一角于此模拟真实的情况中理应履行的任务。诸如此类充满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剧场活动在GYPT丰富傲人的库藏里堪称比皆是,莫怪乎这个剧团能够在讲求创意、强调互动的当今英国教育界里持续地博得好评。

1.虽然已有几位剧场先进把TIE一词译成「教育剧场」,笔者在此还是决定将它另译为「教习剧场」,借以强调此类剧场活动中演教员和参与者间绝对必要,而且较为对等的互动关系,并与英文中所谓的educational theatre作一区隔。

 

文字|蔡奇璋  伦敦大学金匠艺术学院博士候选人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