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udia Ndebele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海外观点
虚构与现实之间的岛屿
有时候,戏剧表演能够摆脱虚构,以一种让乌托邦场景变得实际可行的感受处理现实,哪怕那只是表演的过程而已。史蒂芬.凯吉(Stefan Kaegi)与里米尼纪录剧团(Rimini Protokoll)作品《这不是个大使馆(台湾制造)》(This is not an Embassy (Made in Taiwan))正提供了这样的体验。在首次欧洲巡演后,该剧将于4月在台湾演出。 为了模拟一个「不可能的大使馆」,3位「专家表演者」32岁的台湾数位外交协会理事长郭家佑、27岁的音乐家王思雅和71岁的退休外交官吴建国创造了一种世代之间差异丰富的互动状态,他们共同的使命就是向全球观众传达台湾的本质。在为民主现况的台湾争取认同的目标下,表演者的主观和经验层面是解开代表外界对台湾地位不同认知的防震棱镜的关键;舞台下,他们正以不同的方式为这一任务奉献自己的力量。郭家佑是数位科技的提倡者,和台湾数位外交协会的创始人,她相信可以透过网路进行人民对人民的外交。王思雅是一位音乐家、艺术家,也是伯思美国际实业有限公司王俊峰的女儿,分享她对21世纪企业家维和方式的看法。吴建国则以他退休公务员的身分,借鉴他在不同国家担任台湾外交官37年的丰富生活经验。他曾在种族隔离时期的南非、越南和贝里斯任职;他在贝里斯可以升起台湾国旗,这是贝里斯作为少数几个正式承认台湾的小国所赋予的罕见特权。在座无虚席的洛桑剧院,他们讲述的故事吸引了观众,唤起他们真诚的兴趣和同理心。他们传达自己和自己所关切所做的尝试,获得持久的掌声,许多观众在演出后也借机在门厅与表演者交谈。 这个作品尝试了一种共制模式,进一步深化国家戏剧院长期以来的国际参与,借由寻找一种互惠的方式,让台湾演员能与欧洲导演合作。就这出制作而言,除了今 年4 月在台北国家戏剧院上演之外,也获得柏林艺术节、维也纳人民剧院、巴黎秋季艺术节等多个欧洲场馆的支持,主要是为了吸引海外观众。重要的是,温思妮和罗尹如这两位剧场专业工作者在研究过程中的协助,努力寻找潜在的「日常专家」,以实现作品中能交织不同的社会观点,包括世代和人际之间。 除了国家戏剧院发布的征集公告之外,他们还使用了社交媒体和专业网络来进行田调,纳入公务员、运动者和研究人员等不同背景的广泛观点,成为表演的剧本。
-
戏剧
纪录剧场可以很政治,也可以很个人
「纪录剧场」在台湾或许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从2015年开始,纪录剧场就在各种交流活动和作品演出时广为讨论。用最简单的方式去理解纪录剧场可以把它想像成纪录片的剧场版:透过导演的观点和手法来呈现非虚构的人物及事件,然而纪录剧场的形式不是透过镜头的拍摄、剪辑来呈现观点,而是透过泛指真实文件(document)的材料,包含档案、访谈、照片、影像、数据和个人史等,并由创作团队与表演者事先约定好的呈现内容,结合剧场舞台上的其他元素,针对特定主题来进行表述。而表演者可以是非专业演员或演员,曾来台演出的德国里米尼纪录剧团(Rimini Protokoll)(注),就将这些非专业演员(有时称为素人),定义为「日常专家」。 以德国为主要发展中心的纪录剧场形式,透过多年来在台湾各种遍地开花的工作坊,间接促进台湾本地剧团发展作品,如阮剧团《家的妄想》(2015)、狂想剧场《非常上诉》(2019)等,皆使用纪录剧场的形式。于2016年来台演出的《共同境地》,和后续由里米尼纪录剧团带来《遥感城市》和《高雄百分百》等作品,也都在当时引起广大关注。这种对于真实的渴望,某种程度呼应台湾近年社会氛围的变化,人们在地缘政治的影响下,开始身分认同的觉醒,加上透过转型正义的推动,使剧场得以借由回顾文件来重新认识历史。 地缘政治的变化,催生了《这不是个大使馆》 由国家两厅院和瑞士洛桑维蒂剧院(Théâtre Vidy-Lausanne)共同制作,邀请里米尼纪录剧团创始成员之一的导演史蒂芬.凯吉(Stefan Kaegi),与台湾团队合作完成的作品《这不是个大使馆》,就诞生于台湾地缘政治紧张的氛围底下。 当国外伙伴担心台湾开战,两厅院以作品来回应。导演凯吉和台湾团队经过田调和选角,最后选定3位表演者:前外交大使吴建国、数位外交协会理事长郭家佑和来自珍珠茶供应商家族的音乐人王思雅(Debby Wang)。如同策展人佛罗里安.马扎赫(Florian Malzacher)在《日常专家:你不知道的里米尼纪录剧团》书中提到,剧团选角的重点不在于创新或是艺术性,而是在于他们是否能够说自己的故事。3位「专家」在团队的悉心引导下,一同产出文本材料,再经过整理,最后确立表演文本。
-
柏林
里米尼纪录剧团《这不是个大使馆》首演引发关注
里米尼纪录剧团新作《这不是个大使馆》由该团主要成员之一史蒂芬.凯吉(Stefan Kaegi)执导,在经历台湾的驻村、田野调查与表演者甄选,及瑞士洛桑维蒂剧院的密集排练后,于今年1月24日于柏林艺术节完成首演。 凯吉的创作擅长以取材自真实世界的纪录式剧场文本、声音、互动式装置,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城市环境中,建立多样性的创作关系。透过实地田野调查、公开试演和概念在剧场具体化的过程,就特定主题,寻找「日常专家」(Experten des Alltags)、也就是未经专业训练的演员参与表演,在舞台上串连起不同剧场元素,演绎自身故事。 《这不是个大使馆》的3位「日常专家」为吴建国、郭家佑、王思雅,透过甄选加入制作。他们长年各自在台湾对外关系上有著不同视角的第一线经历,从国与国之间的官方外交场域、珍珠奶茶原物料全球供应的商业版图,到台湾数位外交协会NGO组织积极以民间力量参与国际事务等。演出从虚构的「台湾」大使馆成立过程叙事,串起台上各自的生命故事,也同步到现场观众关于「台湾处境」的讯息与感知。 德国首演后,媒体上出现两极评价,RBB盛誉此剧为少见佳作,应直接受邀至下一年度的柏林戏剧盛会,成为德语区10大「最受瞩目」作品之一。此外,各种不同定位的媒体包括表演艺术专业剧评网站《夜间评论》,面向大众路线的《南德日报》、《柏林日报》,及左翼光谱的《日报》(Taz)、《ND左翼新闻》都针对此剧特殊的政治议题提出观点各异的评论,勾起讨论与关注的程度可见一斑。 《这不是个大使馆》将在今年3月完成在奥地利维也纳人民剧院 (Volkstheater)、瑞士巴塞尔剧场 (Kaserne Basel)与洛桑维蒂剧院 (Thtre Vidy-Lausanne)巡演后回到台湾,于4月12到14日在台北国家戏剧院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