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 Borgers
-
焦点专题 Focus
重演过往、理解当下,在全球化时代维护差异
瑞士剧场导演米洛.劳(Milo Rau)向来不畏惧在作品中处理复杂又多重的现实,从旁人眼光看来,他似乎总在寻找烫手山芋。毕竟他接手比利时根特剧院(NTGent)时说得很清楚:剧场不再只是描绘世界,而是要去改变它(注)。 去年,他交出卸任前最后一张成绩单:《安蒂冈妮在亚马逊》(Antigone in the Amazon,2023)。这个跨越疫情、历时4年的作品,是他继著眼伊拉克北部的《奥瑞斯提亚在摩苏尔》(Orestes in Mosul,2019)和义大利难民营的《新福音书》(The New Gospel,2020),再度以西方经典文本与他方碰撞、交融,处理受跨国政治与经济冲击之地域和人们的作品。 这篇专访从劳的剧场实践出发,探究他新、旧作间相承的观点与创作方法,包括他对迁徙与全球化的观察,还有如何以剧场回访特定时刻,在重审中带来当下新的理解。 Q:今日亚马逊雨林和当地原住民的处境受到各种外在因素影响,用剧场处理这般棘手的主题,让人想起你提出的全球写实主义(global realism),呼吁剧场和观众在全球化的时代,重新思考写实主义的涵义。你如何从全球写实主义的观点来处里像是《安蒂冈妮在亚马逊》里的议题? A:全球写实主义对我而言是一种实践。全球化的社会就是透过外包产生全球性经济连结,例如很多瑞士企业在中非或南美都有商业活动。要理解今天的欧洲,不能忽略欧洲的前殖民地。全球写实主义想要采用全球经济、全球媒体或是全球文化的视角,而《安蒂冈妮在亚马逊》和我前几个作品都用这种方式:把古代神话放到一个将它们全球化的脉络中。如果在欧洲做《安蒂冈妮》,我不会找到什么跟过去不同的东西。也许会更了解欧洲当地生活,但无法了解全球现实。 剧场跟真正的合作有关,不是靠一些案头研究就能做出全球化的《安蒂冈妮》。要花很多时间,到亚马逊去,跟他们合作、跟他们站在一起,这和做新闻采访不同。这个作品名称可能也不完全正确,实际上是另一个安蒂冈妮要到欧洲,或是欧洲要去拜访亚马逊的安蒂冈妮。不同地方的观众也会跟他们自身殖民、掠夺自然资源的状况,或是跟
-
焦点专题 Focus
提问现实政治的剧场隐喻
即将在2024秋天艺术节登场的《捉迷藏》(寻找导演的七个那个),是泰国「为了什么剧团」(For What Theatre)去年首演的新作;以7个象征符号结合即时影像、档案材料,从导演的诞生日为始,从自我时间到社会时间中,拉出一个历史性的宏观尺度,借喻独裁政权下的泰国,其复杂的历史、政治与社会动态。 导演维帢亚・阿塔玛(Wichaya Artamat)长年游走于跨领域的表演创作,并常触及敏感与争议性问题;制作人莎莎宾.希芮旺吉(Sasapin Siriwanij)则是资深的表演艺术制作人,也常策划国际间的艺术交流。本次专访除了邀请两位分享《捉迷藏》的象征寓意,也谈及了在不同文化语境当中,背景相异的观众如何对作品产生各自的理解,并以此开启社会对话。 日常物件如何操控人的身心 泰国因常年的政治环境与言论空间的压缩,致使试图对社会、政治表达批判的艺术创作,往往需要仰赖各种被转译的象征符号予于包覆,透过隐晦的方式来再现外部世界的现实。《捉迷藏》源起于他们在多次出入国内外工作时,发现在泰国与在国外的工作状态极为不同,而促成的一次国际共制作品。「当我开始察觉到在不同地方演出同一个作品,都会必然面对脉络的不同,因而开始思考如何做一些不一样的尝试。」维帢亚说道,「像我们在泰国演出的时候,常常会不经意地自我审查。然而当我们去到可以充分拥有言论自由的国家演出时,才意识到过去自己不知不觉产生的一些意识,有点像是在被蒙骗的社会下而形成的。」 在这部作品中,舞台上没有真正的「演员」,表演的主体被置换成各种非人物件:也许是玩具、食物、一个特定日子、一首歌、一棵树等。它们未必是具体可见的,也可能是一些抽象概念,但皆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各自的存在也都反映了泰国的社会跟政治现实。维帢亚表示,歌曲在泰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符号,人们会因为歌词传递的内容,而必须去相信歌想要传达的某种意义。「无论是公众场合或是家里的电视、剧场或电影院开演前,都会播放国歌或《颂圣歌》(旧时代国歌),大家都会立正把它听完。即使泰国没有明文规定播放国歌时需要站起来,但如今大多人出于尊重的共识,还是会立正。或是每当泰国有什么重大政治事件发生,各军政府团体或反方团体也都会采用大量的歌曲,要人们去相信各自立场的正当性。在作品中引用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