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捉迷藏》(寻找导演的七个那个)导演维帢亚・阿塔玛。(Bea Borgers 摄)
焦点专题 Focus 观点的移动,理解的可能──2024 秋天艺术节专题(一)

提问现实政治的剧场隐喻

专访泰国导演维帢亚・阿塔玛与制作人莎莎宾.希芮旺吉

2024秋天艺术节 维帢亚.阿塔玛《捉迷藏》(寻找导演的七个那个)

2024/11/29~30  19:30

2024/11/30~12/1  14:00

台北 国家两厅院实验剧场

即将在2024秋天艺术节登场的《捉迷藏》(寻找导演的七个那个),是泰国「为了什么剧团」(For What Theatre)去年首演的新作;以7个象征符号结合即时影像、档案材料,从导演的诞生日为始,从自我时间到社会时间中,拉出一个历史性的宏观尺度,借喻独裁政权下的泰国,其复杂的历史、政治与社会动态。

导演维帢亚・阿塔玛(Wichaya Artamat)长年游走于跨领域的表演创作,并常触及敏感与争议性问题;制作人莎莎宾.希芮旺吉(Sasapin Siriwanij)则是资深的表演艺术制作人,也常策划国际间的艺术交流。本次专访除了邀请两位分享《捉迷藏》的象征寓意,也谈及了在不同文化语境当中,背景相异的观众如何对作品产生各自的理解,并以此开启社会对话。

日常物件如何操控人的身心

泰国因常年的政治环境与言论空间的压缩,致使试图对社会、政治表达批判的艺术创作,往往需要仰赖各种被转译的象征符号予于包覆,透过隐晦的方式来再现外部世界的现实。《捉迷藏》源起于他们在多次出入国内外工作时,发现在泰国与在国外的工作状态极为不同,而促成的一次国际共制作品。「当我开始察觉到在不同地方演出同一个作品,都会必然面对脉络的不同,因而开始思考如何做一些不一样的尝试。」维帢亚说道,「像我们在泰国演出的时候,常常会不经意地自我审查。然而当我们去到可以充分拥有言论自由的国家演出时,才意识到过去自己不知不觉产生的一些意识,有点像是在被蒙骗的社会下而形成的。」

在这部作品中,舞台上没有真正的「演员」,表演的主体被置换成各种非人物件:也许是玩具、食物、一个特定日子、一首歌、一棵树等。它们未必是具体可见的,也可能是一些抽象概念,但皆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各自的存在也都反映了泰国的社会跟政治现实。维帢亚表示,歌曲在泰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符号,人们会因为歌词传递的内容,而必须去相信歌想要传达的某种意义。「无论是公众场合或是家里的电视、剧场或电影院开演前,都会播放国歌或《颂圣歌》(旧时代国歌),大家都会立正把它听完。即使泰国没有明文规定播放国歌时需要站起来,但如今大多人出于尊重的共识,还是会立正。或是每当泰国有什么重大政治事件发生,各军政府团体或反方团体也都会采用大量的歌曲,要人们去相信各自立场的正当性。在作品中引用这些不同形式的日常物件,也是希望讨论它们是如何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下,被用来操控人的行为和思维。」

导演过去的作品名称及其概念常常发想自一段特定日期与时间,本次演出也同样具备这项元素。「在泰国日历上总会标注某某日期是什么事件、要做什么事情,或是政府的休息日、重要日期等。日期和时间是我特别感兴趣的概念,但总觉得过去只是把它们当作一个剧名,在作品叙事中可能不太会把那些概念彻底地去做讨论。但在这次《捉迷藏》里,我特别把这些元素放进来,作为一种隐喻符号,想去好好讨论它们对我们而言究竟起了什么作用。总的来说,过去作品较多是对长久以来存在于国家的规范提出疑问,而这次的作品则更像是去做一个整体现象的回顾与反思。」

《捉迷藏》(寻找导演的七个那个)的舞台上没有真正的「演员」,表演的主体被置换成各种非人物件:也许是一些玩具、食物、一个特定日子、一首歌、一棵树等。(Jukkrit Hanpipatpanich 摄)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应对跨文化的差异理解 跳脱国族主义叙事框架的思考方式

面对复杂的政治与社会背景脉络,剧场对其再现的方式虽然诉诸象征化的手段,但在跨国移地演出中,创作者又如何看待这些在地知识与内容上的转化?

制作人莎莎宾.希芮旺吉注意到,不同地方的观众确实会因为自身文化,而有不同的理解方式。「泰国过去10年发生了许多事,也带来了很多的变化。当我们在泰国做呈现时,大家已经非常熟悉演出中的内容表现。有的观众只当作一般演出在看,不会代入过多政治影射的视角,但也会有观众很积极地在当中寻找各种政治隐喻。观众群中有不少艺文圈人士,大家可能会更把这演出视为导演如何带领大家,从艺术的眼光和创作者的角度,来检视泰国过去10年的变化,也因此从中得到一个较为全面的时代反思和对话。而在日本演出完、进行QA时,观众反倒不太会直接公开地提问问题,这或许跟他们的文化背景有关。但他们会很专心听我们的座谈内容,也会注意到许多演出中的细节。」

对于怎么在作品以外应对国外观众的理解需求,她表示这的确非常依赖演出之前,跟邀演机构和策展单位的沟通。「我们之前在国外演出前作时,会在演出里面多放一些图片或照片,让国外观众可以更理解泰国的状况。或是在演出前,为策展单位提供更多的内容素材,制作看板,让观众在入场前可以先多了解泰国的社会脉络。」她坦承这些应对理解差异的做法很难有一个具体且一致的解决方案。尤其每个艺术节的策展,在演出前都会根据不同的主题而去集结各种不同的演出在一起。「我们会先了解策展单位的想法,才能够知道要做怎样的呈现;包括调整或补充不一样的内容再带给观众。所以具体来说,有时候必须要根据不同的地方,因地制宜地去做不同形式的艺术转译、加强沟通。」

被各种符号包覆的「泰国」,又该如何被观众理解?她认为,导演试图在作品里诉说的,是那种没在主流文化、主流叙事里被阐明的泰国性。「导演的作品是现代剧场的形式——我觉得『现代』在这里的意义是,叙事应当是属于所有人的,而非只能是从属于国家、政府的。所以,作为现代剧场这个范畴的一分子,至少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跳脱出国族主义叙事框架的思考方式。」

《捉迷藏》(寻找导演的七个那个)的舞台上没有真正的「演员」,表演的主体被置换成各种非人物件:也许是一些玩具、食物、一个特定日子、一首歌、一棵树等。(Jukkrit Hanpipatpanich 摄)

在夹缝中撑出提问的空间

近年来他们恰好有不少机会在亚洲和欧洲多个城市巡演,他们观察到一个有趣的地方。「尽管访谈、报导等演前的内容曝光在欧洲那边也有,但在亚洲的艺术节跟策展单位,对于这种给观众的演前资讯准备会做得更多,也更为充分。」莎莎宾感叹在泰国的多数人,常常对于政治与社会普遍无感也很麻木,也会因为环境因素而不太敢提出尖锐问题,「但剧场工作者是有能力且能很快回应社会问题的,所以一定要想办法在夹缝中,撑出得以提问的空间。」

维帢亚补充道,对于外国观众而言,很多关于泰国的事情是肯定没办法一次讲清楚的。「我们不会过于担心资讯量的多寡会否影响观众的理解,这些观点的鸿沟很正常,也不会是我们目前最在意的事。如果继续做这种批判性的议题,会不会哪一天被抓,或是没办法再做下去了,可能才是我们最担心的。」不过,很多在作品中提及的概念,其实在不同的国家或社会都普遍存在,像是独裁、霸权、暴力、司法不正义、社会不公义等。这些普世性的现象,他们认为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有所感。

「对于许多外国人来说,泰国人形象似乎总是很好;但对泰国公民来说,很多事实不是这样。长期以来个体对于社会的忽视,这种心态源自长期以来泰国的大政府、国家主义非常强烈,泰国人民打从心底相信政府必须要维持社会秩序,并要为大家带来和谐的整体。」维帢亚体认到这也会造成一种普遍心态——只要有人试图去做出挑战或批判政府的事,大家就会觉得他是在破坏和谐,因而逐渐打造出一个不容许杂音存在的社会。「身在泰国必须跟这个现实社会共存,但我们知道,真正的泰国不是大家所认知的那般『微笑之国』的形象。这个演出,或许也能提供给观众们重新找到另一种方式,去打破我们过去认知泰国的完美假象。」

《捉迷藏》(寻找导演的七个那个)(Jukkrit Hanpipatpanich 摄)
《捉迷藏》(寻找导演的七个那个)(Jukkrit Hanpipatpanich 摄)
《捉迷藏》(寻找导演的七个那个)(Jukkrit Hanpipatpanich 摄)
本篇文章开放阅览时间为 2024/11/15 ~ 2025/02/15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