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
《仁慈小酒馆》不是一个样子,是很多样子
马里奥.贝努西的创作起点 今年27岁,1998年生于阿尔巴尼亚,五岁后移居希腊,2020年毕业于雅典音乐学院戏剧系(the Drama School of the Athens Conservatoire)导演马里奥.贝努西(Mario Banushi),毕业后随即以首部作品《妊娠纹》(Ragada)受到瞩目,以母亲为主角的初试啼声,一方面让他得到由希腊国家剧院委托制作第二部曲《再见,琳蒂塔》(Goodbye, Lindita)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奠定了他在包含第三部曲的《仁慈小酒馆》(Taverna Miresia:Mario, Bella, Anastasia)的「亲情三部曲」)(Romance Familiare),以他成长过程中围绕在他身边的女性,处理记忆与亲情的母题。 其二部曲《再见,琳蒂塔》获得塞尔维亚的贝尔格莱德戏剧节BITEF(Belgrade International Theater Festival)特别奖,评审盛赞作品交织于「生命与死亡、社群与独处,以及世俗与崇高」之间。《仁慈小酒馆》以同样的美学手法,场上在不换景的视觉前提下,设定于四面无窗的浴室,场景在极写实现场发生,例如浴室中再正常不过的淋浴,却在叙事行进中,开始叠加出各种或以经验、或是幻象的其他记忆从缝隙流窜出来,开始充满空间,也重组浴室空间。眼前仍是浴室的场景,毫无违和地成为送别父亲的哀悼之地、成为每一位亲族成员最私密的悔恨告解处,也同时是亲属关系中最无法言语、也最不堪面对的冲突角落,每个人在独处/共处的同一个空间里,无力招架地接受所有的情愿与不情愿,进入彼此,再到最后以某种仪式性转场,打开了也抚平了创伤的缺口。于是原本看似完整支撑、内缩与密不透风的空间,同步地在剥离、揭露、瓦解,不只前者的表象由后者同步构成,任何角色外在上的坚强也由种种脆弱拼组,贝努西毫无畏惧地将写实主义推至尽头,显露其形式本体原初的荒芜与最终必然触及的绮想。也就是说,对我而言,与其说贝努西的美学交织于「生命与死亡、社群与独处、世俗与崇高之间」,毋宁是透过识别前者单方面的限制,而推导至后者的共同现身。就形式上言,《仁慈小酒馆》宛如游走于写实表演与身体剧场之间,但无疑地,这是一出彻头彻尾的写实表演,只是导演以对亲情极致的推敲与扣问,竟以一出戏锻炼
文字|汪俊彦
官网限定报导 2025/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