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白昼之夜」(Nuit Blanche)在10月4日晚上7点到10月5日早上7点举行,以多伦多市(City of Toronto)为范围,3个主要展区分布于市中心(Downtown)、北约克(North York)及怡陶碧谷(Etobicoke)。
今年的主题是「翻译城市」,艺术总监Laura Nanni提到多伦多目前有200种语言流通,她认为「翻译不只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而是其中所创造的连结与理解。」这个夜晚,共有125件静动态作品展出,包括3个主要策展计划,及其他的独立计划、主要机构(场馆)计划及实验性活动,企图呈现文化、语言、身分及地方的交织与互动。
「诗性正义」(Poetic Justice)由刘雪铃(Charlene K. Lau)策展,从土地、条约、正义和改革的面向,反思多伦多作为原住民家园及全球人口迁徙与往来之都,该如何运作。作品之一《守护神圣之声》(PROTECT THE SACRED VOICE)在多伦多市政府大楼外挂上「英语是一种外来语!维持美,需要抵抗!爱的革命!」的旗帜,艺术家Demian DinéYazhi’从自己的社群媒体贴文中找出句子,透过版画技法制作成海报式标语,并与市政府沟通作品的呈现方式,最终能在这个夜晚,以跨性别旗帜配色的灯光打亮这些文字。
DinéYazhi’的创作过程即是展演实践,展示殖民传统对艺术家、原住民与酷儿等社群的审查与压制,借以呼唤人民的「神圣之声」。这也是其中一项在「白昼之夜」结束后仍持续展出的作品。
同个展览从市政府一路延伸至唐人街,作为文化协商与离散认同的重要场域,《唐人街的狮吼声》(the sound of lions in Chinatown)搭建了两个模拟传统牌坊的出入口装置,投影1960年代「拯救唐人街」活动影像,观众不只象征性地走入历史场景中,也踏入多伦多华人移民聚落从19世纪末在联合车站周边形成,历经保皇或反清的分化、市政府兴建新市政厅(现址)征收土地、面临都市重划等搬迁足迹。伴随热闹的舞狮阵,艺术家Annie Wong和Hannia Cheng呈现目前的唐人街不仅是文化遗产,也仍持续形塑自身未来。
同条街上,Shellie Zhang的《巴别塔》(Tower of Babel)以多语歌词及卡拉OK风格的视觉,搭配曾被翻译成各种语言流通各地的〈Yesterday Once More〉歌曲伴奏,观众驻足、轻哼,每到「sha-la-la-la」的片段著实成为跨语种的合唱。另一头,《人民舞池》(People’s Dancefloor)12小时不间断地播放著由多伦多各领域艺术家挑选的音乐列表,标示为参与式表演,观众的舞蹈即是表演的主要内容,也象征市民重新夺回公共空间、与城市同欢。
不论使用何种语言、来自何处、以何种媒材创作的艺术家,在刘雪铃策划的「诗性正义」系列中,串连起原住民与各移民社群从过去到现在所面对的抗争、流离失所,以及文化凝聚与传承的记忆与行动。这个子展览重新诠释了「本土」,让人听见这座城市多重而交错的声音,也是今年「白昼之夜」中,论述与作品都相当清晰、最能呼应主题精神与城市脉动的一项策展计划。
「白昼之夜」在不同城市的举办,一直备受关注与批评,其中不乏对预算、举办目的、实际影响的检讨。针对这点,Nanni在活动后接受媒体《Now Toronto》采访时提到她将重点从创造城市奇观转向更深层的参与,希望能呈现更多互动式作品、社群共创及多元的声音。
它的人群与欢乐不及同月底万圣节那种自发性装扮、游街的热闹,众声喧哗中也难以听清一个声音。那么,夜晚中走在街道的人们究竟经历了什么?笔者从这些作品中感受到各自的深刻意义、蕴含的批判。老实说,若单独观看,它们不那么吸引人,但将其包裹在热闹、欢庆的氛围中,周围暗了下来、只有作品在发亮,让人能更无负担地接触艺术,与朋友或陌生人奇遇、讨论,或只是创造一个短暂的话题,一切竟变得合理。
或许,无法期待一夜的白昼能照亮平日照不进的角落,但能有一种方式聚众、让人感觉自己获得对艺术、对城市的诠释权,或许正是一夜过后留下且可期待的好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