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焦點專題 Focus
以交流啟發靈感 學習中尋找可能
除了比賽與音樂會,VAF的活動還包含了論壇、講座、大師班與工作坊,讓參與者能互相交流經驗與心得,並展開豐富的學習體驗。這次的大師班邀來當代阿卡貝拉頂尖團隊「史溫格歌手」帶來講座與課程,在「國際阿卡貝拉教育論壇」中,則有來自台灣、日本、韓國、丹麥、美國等國的音樂教育者上台分享。而台灣原住民歌手桑布伊與日本民謠歌手木島ユタカ的工作坊,是最受矚目的焦點之一。
-
焦點專題 Focus
純粹人聲 唱響島嶼
每屆VAF都會在活動的末尾安排「阿卡日」作為盛會的壓軸,就是在一天內,由專業、業餘及學生阿卡貝拉團體,在藝術節舉辦的周遭以「快閃」形式,同時在不同角落「發聲」。今年因為與瀨戶內藝術祭合作,VAF主辦單位就安排團體分別到幾個島嶼上演出,讓來來往往的遊人在藝術裝置的特殊空間中,一邊聽著海浪拍岸,一邊聆聽純粹的阿卡貝拉人聲音樂
-
戲劇
如何告訴你,我所經歷的?
六十歲以上的人屬成年晚期,其任務是反省,回顧生命,個體檢視過去,與接受生命的意義。正面結果是自我整合,對一生感到滿意,若統整不成功個體則陷入絕望,因為人生已經走到盡頭,很多事情無法重新來過。在華人的社會,把最私密的經驗拿出來咀嚼原本不易,藉由藝術的參與,做出坦誠的回顧,讓我覺得表演者是勇敢的。
-
戲劇
以性為鏡,映人生
以性為起點,卻不止於性,而是透過各種愛恨情仇、各種日常和奇遇、各種結合與離別,衍生出諸多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交織出複雜的人際網絡,將作品主題從性與身體延伸到了自我與他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歸結出這六人的類似狀態,進而點出了生而為人的共性:窮其一生都在尋求與人的連結,也逃離不了與人的連結。
-
戲劇
一齣恰似開放的想像
一路鋪陳的滴血認親、遺物並陳等證據,讓想像被親密空間浸淫、因觀眾經驗滋長。劇場與家庭、真實與假造的界線逐漸模糊,創作者在兩者之間忽左忽右、突進突出的跳動,讓虛構故事與現實事件彼此共生也消解。此時的「我們」與其是相信,更是在擾動裡不再講究細節,安穩且妥貼地進入安排的故事、觸發預設的情感。
-
戲劇
未辯證的身體 何能回應歷史?
我更想追問的,不單是仍待訓練與養成的演員╱舞者,而是導演幾乎理所當然地接受看似繼承自歐陸舞蹈劇場的種種現代舞身體表現與語彙。在表演之中看不到這個新成立的劇團與其當代演員對於如何展演、該以何種身體形象呈現,提出必要的辯證與思索。如果身體是物質的,它必然也同時是歷史的。站在此刻的台灣,意圖回顧五十年戒嚴經驗或重省至今已然八十年的時空維度,提煉取法之道竟是如此簡便借用的身體內涵?
-
戲劇
主觀的史,與焦慮的詩
《白噪音》對時間所進行的簡單折疊,形成了一把雙面刃,既可能激起關注,也可能抹去脈絡。與其把問題歸咎於作品,不如把這股折疊背後的動力,詮釋為台灣面對佚失中的歷史、與新進挑戰夾擊,所擠壓出的共同焦慮。
-
ARTalks
國母與岳母—通俗劇場(還)需要政治正確嗎?
我們的確可以肯定張丹瑋所飾演的梁母精采萬分,牽動全場觀眾情緒,最終也得到了應得的滿堂喝采,成為最受觀眾歡迎的角色。所謂丑化非醜化,至少也是惹人喜愛而非生厭。但我想問題並不在於整場戲演得好不好,而是相較於純情、勇敢追求自我的女小男大老少戀,搞笑、不自量力、自取其辱的梁母(「老母雞」、「陳皮」)又傳遞了什麼性別訊息?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劇場演員
劉廷芳 化作繃緊的弦弓,射向未來
過去從沒想過會成為演員的劉廷芳,當初因兩百元的報名費踏進戲劇系,在「反覆不斷重來」的面試過程中,預告了往後演員生涯的日常。從不同導演與團隊的合作裡,在不同的創作型態與形式間,她持續將自己化作繃緊的弦弓,等待張力最大最足的時刻,把箭射出,朝向未來。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破碎化、廢墟化的當下 劇評人如何找到動力?
今年國際劇評人協會台灣分會年度論壇以「民粹主義與新自由主義下的評論動力」為題,自六月底至七月初分別在台南、高雄與台北舉行。南部場回顧九○年代大眾媒體和藝文書寫及討論評論人和機構、藝術節的關係,台北場的主題之一以勞動、文學性、獨立性三個關鍵字,談藝術書寫與實踐的不同面向;另一主題則以「劇場與都市」為軸進行四場討論。主題間跨度足,同場次的與談人異質性也夠,每場都有不同面向的個案,帶來大異其趣的資料和觀點。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時代崩壞下的冷酷生命
今年適逢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的四十周年,長期與該團合作的編舞家黎海寧,重新呈現了兩部卅年前的舊作,併為一晚演出《冬之旅.春之祭》。從應用的文本到演出的歷史,層疊了許多時代的風景線,這兩支舞碼接連了文化與城市不斷變異的景觀,映照當代香港的處境,著實令人深思。作品於今年四月底五月初於香港首演,並於九月訪台演出。
-
藝視窗 News
封德屏、陳錫煌、舞蹈空間舞團、董事長樂團獲第23屆臺北文化獎
【台灣】 封德屏、陳錫煌、舞蹈空間舞團、董事長樂團獲第23屆臺北文化獎 邁入第23屆的臺北文化獎,今年的獎勵重點為「推動城市生活美學,在公共性、藝術性、多元文化參與,卓越貢獻者」,經遴選委員會數度投票後四位得主脫穎而出,包括推廣文學志業絕地逢春的封德屏、台灣傳統布袋戲國寶藝師陳錫煌、深耕30年的表演藝術媒合平台舞蹈空間舞團及將在地文化結合音樂發揚國際的董事長樂團。臺北文化局將於11月底辦理頒獎典禮表彰他們的貢獻。 現任《文訊》社長兼總編輯的封德屏,長期探討台灣各年代的文學發展,記錄整理作家作品及學術思潮,堪稱台灣文學資料忠實的守護者。現任「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團長的陳錫煌,投身布袋戲已逾一甲子,畢生致力於掌中戲演出與傳承,是台灣目前唯一獲文化部「重要傳統藝術布袋戲類保存者」、「古典布袋戲偶衣飾盔帽道具製作技術保存者」雙項授證的國寶級藝師。 創立30年的舞蹈空間舞團由第三屆國家文藝獎舞蹈類得主平珩創辦,將舞團成功發展為媒合多元、連線國際的開放式創意製作平台,並以兼具「舞蹈性」、「創意性」及「藝術性」的作品形式,呈現出跨界多元的亮眼風格,深獲亞洲及歐美舞蹈界專業肯定。董事長樂團擅長結合在地文化於音樂創作,台式搖滾樂的演出大受歡迎且獲獎無數,演唱會足跡跨遍國際,將台灣傳統文化的美好透過音樂傳達給全世界。 許斌舞台攝影展「之間」十月份於台南展出 知名舞台攝影師許斌的攝影展「之間」,將自10月5日至11月10日於台南市海馬迴光畫館展出。許斌表示:「除了檯面上的導演和演員,幕後有很多默默在做事的人,他們的努力通常不被看見。我並非要去介紹某一個演出,而是想要去記錄演出是怎麼做出來的,也在這裡面傳達我對這齣戲的想法。」這次的「之間」個展,期望透過許斌的影像,在時間、空間、攝影者與對象之間,印相身體在表演的排練場,醞釀如冰滴咖啡,可以產生怎麼樣的化學反應?觀眾能在展覽中看見一場演出如何完成的過程。展覽期間,許斌也會帶領舞台攝影工作坊,在2019臺南藝術節三個節目排練場上進行拍攝,歡迎熱愛表演藝術、任職表演藝術團體之人員,或對劇場攝影有興趣者報名參與。「舞
-
專題
穿越看不見的台南
「當來自記憶的浪潮湧入,城市就像海綿一樣將它吸收,然後脹大。」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第一章中寫道,「但是,這座城市不會訴說它的過去,而是像手紋一樣包容著過去,寫在街角,在窗戶的柵欄,在階梯的扶手,在避雷針的天線,在旗桿上,每個小地方都一一銘記了刻痕、缺口和捲曲的邊緣。」 2019臺南藝術節以這本上世紀七○年代出版的經典為命題,規劃「府城」、「山線」、「海線」等三大主軸,要觀眾走過街角,凝望窗欄,滑過扶手,穿越「看不見的台南」的每一個小地方,並對當下的我們提問: 我們該如何凝望一座城市? 一個「城市藝術節」應該具備什麼樣貌? 藝術家除了創作作品,他/她們的工作方法可以帶給地方一個「新的語言」嗎? 我們該如何透過藝術展望一座城市的「未來」,而這未來並非與過去斷裂,而是同時並存? 在藝術節開跑前,讓我們先跟著策展人周伶芝、郭亮廷紙上穿越六個地方與作品,一同探索答案可能的形狀: #《台南公園的身體地圖百日行走》@台南公園 #《土土海海漁光島》@漁光島 #《咖哩骨遊記》@中西區 #《層中隙》@中西區 #《道隱》@台南水道 #《聽海日記》@七股龍山國小
-
專題
從海線到山邊 台南不只是「台南」
今年邁入第八屆的臺南藝術節,首次轉型引進策展人制度,本刊特邀劇評人周伶芝、郭亮廷帶領觀眾「穿越看不見的城市」。不同於以往活動聚焦於市中心,兩位策展人從巷弄、官道、海盜一路發展,期待用藝術的方法,挖掘出城市隱藏的過去,而且把範圍拉大,從「府城」拓展到「山線」、「海線」,並且邀請外地╱國藝術家,帶著藝術之眼深入地方,與在地人們、空間互動共創。這回,讓我們跟著周伶芝、郭亮廷的腳步,踏查那些你以為認識的,還有不認識的「台南」。
-
專題 府城
《台南公園的身體地圖—百日行走》@台南公園
地方 走進台南公園,最先注意到的是北台灣少見的金龜樹,此樹種在闢園之初栽種了百棵,扭曲的樹瘤、臃腫的樹幹,看起來異常地兇狠、張狂。除此之外還有雨豆樹、鳳凰樹等充滿「南島風情」的樹種這些美樹、植栽,在日治時期,遠從中南半島諸國引進,移植進公園,除了完成日本對台灣的「東南亞」熱帶島嶼殖民地的典型想像,也有著將小島作為現代化實驗場的規劃藍圖。 當時,日本對台灣的建造工程除了交通、農業、水利、金融等基礎建設,「公園」也是其中一環。一九一一年底,當時的台南廳長松木茂俊發起台南公園的營建計畫,隔年通過,歷經四年半,這座透過募款、總督府補助,投下鉅資興建的現代公園在一九一七年夏天完成。 台南公園彼時是府城最時髦的地標,除了熱帶植物,還有噴泉、假山、飛瀑、花圃、裝飾電燈、運動場、紀念塔、鳥園等設施,在公園尚未完工時,此處就舉辦了台灣南部第一屆的棒球比賽(南部野球優勝旗爭奪賽,一九一四年開始,持續至一九三○年),也有「自轉車競走」(腳踏車飆速比賽)等運動盛事,當年最夯的沈常福馬戲團在一九五八年也曾到台南公園演出這座占地四萬五千坪的遼闊公園,曾經是青年男女約會首選,也是鳥迷、植物迷、運動迷等各種迷的聖地,但百年後的今天,年輕人們少了,如今成為各國移工、年長者的放鬆空間。
-
專題 海線
《土土海海漁光島》@漁光島
地方 舊稱「三鯤鯓」的漁光島,是一座位屬於安平港歷史風貌園區特定區的小島,面積約四百多公頃,島上一半以上的面積都是森林,因緊臨市區的自然景緻,而在二○一七年第一屆漁光島藝術節後一炮而紅,觀光人潮蜂擁而至,徹底改變了小島的速度感,但郭亮廷還清晰記得此前漁光島的樣子。 彼時的小島尚未被「#台南景點」 「#打卡聖地」「#網美集散地」「 #漁光島月牙灣」等關鍵字定義,是許多藝術家的居住地,郭亮廷的高中同學陶藝家吳其錚也是其中之一,但他記憶中小島化外之地的嬉皮氣質,隨意沙灘燒火話家常的場景,如今皆已無跡可尋。 有意思的是,這座用力強調自身觀光潛力的小島,同時也有意識地「反開發」。二○○七年,漁光島是首座被提出規劃為「博弈專區」的島嶼,也曾經研擬籌建安平港跨海大橋連結四草大橋,但都被戮力擋下,只為了保存下綠色隧道、漁光夕照、養蚵人家與月牙灣等「漁光六景」。發展觀光以振興地方,意圖讓觀光客、網美對自然的凝望,喚起眾人對自然的關注,雖使漁光島的步調劇變,卻也是小島企圖在自然保育與城市發展之間找到平衡的方法,郭亮廷直言:「他們都知道,如果這條路開了,海景就改變了,漁光島就會死了。」
-
專題 府城
《咖哩骨遊記2019.旅行裝》@中西區 吳園
地方 「這我們不能破梗!」兩位策展人守口如瓶,唯一鬆口的梗是(早已經公布在售票網頁的集合地點)吳園。 位於中西區的「吳園」最開始被叫做「紫春園」,是清道光八年或九年(1828或1829)時由地方士紳兼鹽業超級富豪吳尚新所興建。最初,富商豪邸占地遼闊,圈起了現今公園路、民族路二段、中山路的三角地帶,曾與板橋「林家花園」、新竹「北郭園」、霧峰「萊園」等並稱台灣四大名園。時移事往,吳家家道中落後,將土地變賣徵收,此處便在日治時期後成為市民重要的集會空間,目前的吳園藝文中心成為台南府城的古蹟地圖中的重要一點,結合了三個空間:前方的「公會堂」,後方的「吳園」與側邊的日式木造建築「柳屋」。 過去的吳園占地原本還涵括四春園旅館、臺南圖書館及臺南市水浴場,但這三座建築物於一九七四年被賣給遠東百貨公司,目前一眼即可望到盡頭的庭園內,除了以硓����石疊成的假山「仿飛來」之外,僅保留了亭台樓閣、假山、池塘等設施,還有對比園區內中式古蹟後方的現代化的百貨商場,此番錯亂拼貼的景色有著讓人精神錯亂的戲劇張力,別具觀賞趣味。 作品 「雖然每座城市的歷史面貌都不同,但觀光產業連結到歷史建築、文化觀光,產生一種共通的傾向我如何去跟人訴說城市的故事?這涉及個體的認同問題。」澳門劇場導演莫兆忠說。 莫兆忠是城市漫遊劇場的能手,他在二○○三年辭去優渥的教職工作,加入妻子盧頌寧與其友人創立的「足跡Step Out」劇團後,「環境劇場.在地創作」是重要的創作方向,他以田野調查為方法,創作《冇眼睇》一系列作品,企圖為澳門寫史,但這回莫兆忠將《咖哩骨遊記2019.旅行裝》從澳門搬到台北,卻沒有地域差異的問題,他說:「我故意不把《咖哩骨遊記》寫成澳門歷史故事,『個體的認同』應該是可以跨地域討論的議題。」 走在實景中,卻聽見另一番故事 《咖哩骨遊記》的主角觀光博士「咖哩骨」在足跡Step Out的創作世界中出現得很早,自二○○四年現身以來,這是該團第九個有「咖喱骨博士」存在的作品,博士的原型是從童話《格列佛遊記》而來,他有時是主角,有時是傳說,但故事總是圍
-
專題 府城
《層中隙》@中西區 傳統市場
地方 「這我們還是不能破梗!」兩位策展人面對府城的兩個製作皆防意如城,說「不說!」就是不說,但最終,兩人勉為其難地給了一個「意象式」的地點是傳統市場。 台南市中西區的傳統市場不少,水仙宮市場、永樂市場、鴨母寮市場、友愛市場、沙卡里巴都歷史悠久,對郭亮廷來說,此些傳統市集蓋著鐵皮屋頂,各式店家排排聚集,人們摩肩擦踵地在其中採買、駐留,「就像是台灣的『拱廊街』」。 巴黎的拱廊街是百貨公司的前身,出現在十八世紀末的浪漫之都,讓市民可以在雨天購物、聚會,後因都市規劃重整而蕭條,而郭亮廷口中的「台灣拱廊街」在台南市中西區依然生機勃勃,比如位於海安路,一六八三年創始的水仙宮市場,原名為「長樂市場」,以三級古蹟水仙宮廟為中心,曾歷經祝融之災,整建後市場內主要販售果菜、魚蝦,四周的店家至今依然繁盛如昔,三步一碗粿、兩步一米糕、轉角就是古早味蛋糕,沒兩把刷子的店家很難在此存活。 周伶芝形容傳統市場中擁擠的狀態,彷彿讓人走入「味覺的迷宮」,「你走進市場,各種氣味朝你撲鼻而來,市場方正的規劃,有很多小路、縫隙可以走出去,每個出口都連接到不同的大馬路,這種擁擠的狀態很貼近《層中隙》,因為這個作品就是談『時空中的縫隙』。」
-
專題 山線
《道隱》@台南水道
地方 在台南市山上的「山上區」台南水道為國定古蹟,離市區車程超過一小時,位於西拉雅國家公園旁,此區最早的聚落是西拉雅族。 一八九七年,台南水道由時任臺灣總督府的衛生顧問技師巴爾登(W. K. Burton)與濱野彌四郎進行台南水源、水質調查後,並於一九一二年開始建設,歷時十年完成,是當時東亞最大的山上淨水廠。台南水道的水源取自曾文溪,經引水、沉澱、過濾、儲水等過程,供應整個台南市居民的民生用水,直到一九八二年退役為止。 要走進淨水廠,得先走上兩百層階梯,樓梯兩側有著齊整如神道的植栽,位於樓梯上方的歐式外觀建築淨水廠標誌著日本當時將殖民地台灣視為現代化實驗場的意志。不只台南水道,還有台北下水道工程、高雄港規劃、桃園大圳工程、日月潭水力發電水庫勘查、大甲溪德基水庫勘查等,此些日治時期台灣現代化的重要土木工程都被視為日本功業,但周伶芝指出,當時為了蓋水庫,日本人會聘雇原住民當山地嚮導,「我們認為台灣的水利工程都是日本人蓋出來的,但他們不提的是,在這過程中的台灣的原住民我們看見水利工程,但在這可見的工程之下,有一條存在在自然很久的水道,這是原住民早就知道如何跟山相處的生活之道。」 作品 周伶芝說,他們找瓦旦.督喜進入台南水道的原因很單純,「我只是想:哪個藝術家會對『水』『山林』『自然』感興趣呢?我馬上想到瓦旦。」 太魯閣族編舞家瓦旦長期採集原住民族的創生神話、遷徙傳說與民俗祭儀等,發展出獨特的身體語彙「腳譜」,他在《水路》(2016)中已透露「找水」危險且要命的漫長征途,在新作中《道隱》中「找水」依然是創作的核心,但找的並非字面意義的「找水源」,「水」在此擴大為文化根源的指涉。 看不見,不代表不存在 過去,瓦旦的創作方法是長期蹲點部落,跟部落一起生活、感受,他在花蓮市郊成立TAI身體劇場以來,長時間將創作關懷投注於舞團成員的部落:排灣族Ising Suaiyung(朱以新)的屏東來義、阿美族Malang Dapic(潘正宏)的台東新香蘭,以及他自己的古村部落,但即便如此,他依然鄭重解釋自己從未要「做」哪個部落,他處
-
專題 海線
《聽海日記》@龍山國小
地方 台南七股龍山是個位於市中心一小時車程外的小漁村,港口三面環繞了虱目魚、蛤、蝦的養殖漁塭,相比於不遠處的打卡聖地七股鹽山,近幾年才因潟湖生態而吸引了不少觀光客前來,在此之前,時光靜靜流過這片土地,日常僅迴盪海潮、燕鷗聲。傍晚時分踏入這個小聚落,貨真價實的海味撲鼻而來,驚人巨大的溫暖橘紅落日彷彿觸手可及,龍山國小的邱義相老師拿出google map,比劃著:「如果你從地圖上看龍山,會像一隻魚。」 許妙蒨老師在此地出生,外地求學,回龍山國小母校教學已超過十年,她回憶:「小時候,我不覺得這裡哪裡美,直到我十九歲那年,我爸載我去觀海樓,我看著夕陽,第一次覺得我生長的地方好美!」台61濱海快速道路,上了高架,七股的潟湖和魚塭一覽無遺,那景色讓妙蒨飆淚。美的不只風景,還有人。同樣生於龍山的王秀玲老師笑說龍山的「第二美」是村裡的老人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舊時代簡樸純真仍銘刻在他們的身體裡,那是我輩人已遺失的美德。 但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也是個高齡化嚴重、資源稀缺的小村落,龍山國小全校僅卅位學生,他們熟知彼此,放學在校門口道了再見,幾分鐘後又會在廟口聚集,即便年齡相異,卻總是玩在一塊。今年一月以來,這群孩子聚集的地方不只是廟口,還有活動中心,因為《聽海日記》,他們開啟了漫長的排練計畫,要用身體學會一個「新的語言」去嘗試訴說與重新發現,發現自己,也發現「龍山」究竟是什麼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