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表裡泰國(上) 表.外國人眼中的微笑之國
泰國人都愛微笑? 朱拉隆功大學戲劇系系主任Pawit MAHASARINAND笑著說:愛微笑的泰國人微笑時,代表三件事:我同意你、我不同意你、我不知道你在說什麼。 曼谷很現代化? 錄像藝術家許家維說:曼谷有厲害的觀光設施、百貨公司,但與當地脫節。 觀光客看的劇場跟泰國人看的劇場有什麼不一樣? 曼谷當地藝術工作者說:我從來沒有看過觀光劇場 對外來者而言,泰國有著極開放、包容的姿態,而泰國人的天使之城曼谷,因國際熱點的地理優勢,作為東南亞旅遊第一線城市,具備了過度齊全的各類型觀光設施與活動,在表演藝術方面,則為觀光劇場。 但此些以面向觀光客為目標的劇場演出,並不足以呈現泰國的全景,因此本刊將以「表」、「裡」為形式,於本期首先介紹「表.泰國」,速寫當前曼谷知名的觀光劇場「表相」,並透過四位曾與泰國進行交流合作的台灣藝術家許家維、陳武康、吳文翠、蔡淩蕙之眼,分享其泰國經驗,並於下期八月號正式揭開泰國面紗,呈現「裡.泰國」,期能一窺泰國人的泰國表演藝術時況。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泰國旅遊,你「看」到什麼?
泰國,高居國人東南亞旅遊人數首位,多元、包容、歡迎外來者,讓泰國文化豐富繽紛,擅於從他國擷取文化元素,重新賦予「泰式」獨特的五味雜陳,也予外來者「任何事物都有可能發生」的期待心理。國外旅客經常參與的文化娛樂活動也包含了觀光劇場表演,透過這些演出,旅客看到的是什麼樣的「泰國」?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曼谷觀光劇場地圖
國外旅客經常參與的文化娛樂活動也包含了觀光劇場表演,透過這些演出,旅客看到的是什麼樣的「泰國」?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台灣創作者眼中的泰國
許家維 古老事物已消失於日常,但仍存於傳統表演中
一九八三生,其錄像作品多探究現實與幻象、歷史與當下間的間隙,融合當代藝術與電影的語言,並透過建立鏡頭以外的事件,連結歷史所未及的人與地方的關係。作品《回莫村》描繪泰北邊境被遺棄的軍隊所面臨的多重文化交錯、不被認可的尷尬身分及邊境地區孤軍部隊的故事,於二○一七年獲第十五屆台新藝術獎的年度大獎。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台灣創作者眼中的泰國
陳武康 現代又傳統、融合又大膽的國度
驫舞劇場藝術總監。二○一六年首次與泰國編舞家皮歇.克朗淳(Pichet Klunchun)合作,於台北寶藏巖進行跨國「身體的傳統」交流計畫,克朗淳於此次交流中分享了從泰國傳統舞蹈中發展出的Circlewith exits all around技巧;二○一七因國藝會支持的「打開羅摩衍那的身體史詩」專案赴泰國,再度開啟與克朗淳的合作交流。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台灣創作者眼中的泰國
吳文翠 以祭儀身體與泰國少數民族接上地氣
梵体劇場藝術總監。一九九五年開始接觸舞踏,以祭儀式的身體演出為特色,二○一五年參與差事劇團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里山計畫」,於日本、美濃、台中、泰國演出。二○一七年三月七日至十七日至泰國Tha Long村進行「湄公河里山」第一階段初探。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台灣創作者眼中的泰國
蔡淩蕙 泰國人對其音樂極為虔敬且自豪
作曲家,耶魯大學音樂碩士及賓州大學博士。作品曾於台灣、奧地利、法國、美國、香港、韓國、南非、日本、新加坡演出,也曾為比賽指定曲。除樂團外,多次與劇團合作。近年主要指導學生進行台灣開口獅之音樂探索與創新,於教學外並涉獵台灣傳統音樂研究及創作融合傳統元素之樂曲。目前為台灣作曲家協會秘書長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系主任。帶領學生積極與亞洲其他國家傳統音樂交流,並投身跨國創作。
-
全球搶先看 World Stage 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新作
黃狄文《小王子》 在沙畫中悠然起舞
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的新作《小王子》,讓黃狄文重拾其戲劇文本分析的看家本領,要讓曾受過專業戲劇、雜耍訓練的廿位兒童舞者一同進入沙漠,進入不同行星,進入成長,進入各種關係交織的奇幻世界。此外,黃狄文更邀來香港沙畫藝術家海潮合作,「海潮的角色就是擔任飛機師,舞台上有一個飛機裝置,這也是海潮發揮力量的地方」,在機中作畫的海潮,作品將以巨型實時投影與舞者們互動。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參與就是力量 沒有人是局外人
布魯塞爾國際藝術節是當代藝術創作的重要舞台,它對前衛、實驗藝術的追求,及跨文化、跨國界、跨領域的方向,讓藝術節的作品呈現了一種多元而自由的美。今年五月登場的藝術節,其中展演的製作多以體驗取代觀看,強調觀眾的介入與參與,透過這些作品,讓我們看到當代表演藝術的最新創作趨勢。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身體作為當代文化的產物
在今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中,德國藝術家安.英霍芙以表演作品《浮士德》奪得本屆的金獅獎,這是一件結合了繪畫、雕塑、裝置與行為等創作元素的總體藝術作品,演員在空間結構一覽無遺、透明玻璃架出的表演區中,從冷漠凝視到搏鬥對抗,構成一幅幅的畫面。德國館策展人蘇珊.菲佛表示,英霍芙用身體的語言直接面對社會、政治、經濟、藥物和科技等領域發生的巨大變革,並向人們展示我們的軀體也是權力結構、資本主義和生命政治的一部分。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華人樂壇的燦爛霹靂
林克昌宛如一顆巡航的慧星,經歷海外、中國大陸、澳門、香港、台灣等華人區域,而且都留下里程碑的建樹。他長期悠遊歐陸,可說是同時期華人音樂家中,浸潤西方音樂文化最深的一位。林克昌不是思考、分析型的藝術家,他用感性吸收、消化西方音樂美學精髓,加上無法言傳的東方民族感性,融匯、發展出一種獨到的詮釋邏輯。
-
藝視窗 News
兩廳院Open House活動 打開劇院之門
【台灣】 兩廳院Open House活動 打開劇院之門 國家兩廳院每年舉辦的「Open House」活動,今年將於七月九日舉行,打開重新裝修好的國家戲劇院大門,歡迎大家來一探劇院的藝想世界。活動包含了「舞台燈光秀」、「後台導覽」,及相關周邊活動如藝術創意市集、音樂舞蹈與說故事演出等。 「舞台燈光秀」是今年「Open House」活動的主秀,將展現戲劇院今年大整修後舞台功能的提升與躍進,演出結合音樂、燈光與整修後的舞台機關,讓觀眾一睹戲劇院整修後的新風華。「後台導覽」則邀觀眾一探大幕之後的神秘空間,參加者可以看到劇團演員們扮演成導演、舞台設計師、服裝設計師與助理們在排練場、佈景工廠、服裝製作室、洗衣房與化妝間工作的情形,讓參與的觀眾彷彿置身劇院熱鬧的工作現場,感受劇院後台的工作氛圍。 此外還有周邊活動如:「前台導覽」、「氣球頑童Summer」、「兩廳院爵士音樂菁英樂團」、《小木頭奧勒岡的奇幻歷險記》、「微型音樂舞蹈演出」、「Open 市集」等。參與當天活動須購票入場。 2017年「表演藝術新人新視野」 孫唯真等三人獲補助 國家藝術文化基金會的「表演藝術新人新視野專案」今年獲補助的名單揭曉,入選者作品將於11月至12月陸續於台北、員林、高雄巡迴演出。 此次入選的三位創作者與作品分別為:戲劇導演孫唯真的《再約》,探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斷翻盤,什麼是真實?什麼假?編舞者高詠婕《高明的前戲》則探討殘忍的是環境?還是我們?利用戲謔的表演形式,突顯人性的殘酷與內在矛盾。編舞者黃于芬的《Elephant in the room》以食物為發想主題,把「人體」轉化為「肉體」,呈現動物成為「食物」所經歷的過程,訴說宰殺時生命逐漸逝去的痛苦。 「編劇深度解密:從文字到影像」工作坊7月下旬舉辦 文化部舉辦編劇工作坊「編劇深度解密:從文字到影像」,邀請好萊塢、金馬獎、金鐘獎編劇開班授課,於7月22、23、24日及7月29、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誰吃了我的夢?
電影,好夢惡夢,都是夢。想做好夢的去看《吃吃的愛》,做之前做之後,面對都是現實。而想和現實玩捉迷藏,就是走進別人的故事裡做著自己的夢。《吃吃的愛》做的夢比較直接,就是現實中得不到的,看見別人得到,自己可能也有片刻安慰。這樣的夢,誰都知道不真實,可我們都會想把生活靠近那裡,讓夢變成現實。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表演人,報稅過後……
五月結束,報稅季也結束了,回顧過往一年的收入狀況,表演藝術工作者辛苦的付出賺得多少?敝刊試圖透過抽樣問卷調查,約略呈現各領域中表演工作者收入的樣貌之後,再從中邀約一位願意受訪的人,聽聽他們怎麼說。 此次問卷調查統整音樂、舞蹈、戲劇(不含戲曲類)三領域,各十名表演者,於二○一六年全年收入與工作概況。受邀填寫問卷的表演者們,其基本條件限制為:年齡在四十歲以下、畢業之後或從事專業表演工作至今,曾參與五次以上售票演出,且去年至少有過一次售票現場演出。而因各領域的生態狀況不盡相同,所以我們讓三個領域的調查結果分開呈現,以免混淆。 問卷內容則將「表演者收入」略分為三種:一是劇場(現場)的演出薪資,包括實際演出場次費用和排練費用;二是相關領域收入,所有並非現場表演的錄音、配樂作品或影視類演出、並非以表演者身分參與的相關領域工作,如編導、助理、技術、行政,以及主持工作坊、擔任講師等與專業有關的教學類收入,均包含在內;然後則是完全與表演藝術無關的非相關領域工作等。 最後,我們仍是要說,因為台上的表演者百百款,即使是同領域各種型態的演出也大不相同,所以這抽樣調查結果僅供參考,而非表演藝術業態全貌,只是大膽地呈現了小部分在舞台上為藝術創作的表演者,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收入現況。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舞蹈表演工作者收入抽樣調查—過程說明與調查結果
舞蹈身體的養成完全靠時間累積,訓練更是日日不斷無法偏廢,不管是獨立接案者或是駐團舞者,他們為演出投入的時間成本極高,但反映在收入上,數字則是令人心驚。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現身說法:舞者鄭皓
面對熱愛與生存 不悲觀也無法樂觀
回到基本面來講,雖然我個人覺得精神性的東西才是最核心的,其他都是次要的,都只是為了要輔助這個核心。但現實來說,工作與收入完全不相符,連基本工資的水平都達不到,這很恐怖。一般行業,勞心的報酬通常高於勞力,但在表演藝術圈子則未必。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音樂表演工作者收入抽樣調查—過程說明與調查結果
音樂類型多元,相關表演工作者的工作型態與收入狀態也難以一概而論,本次收入抽樣調查邀請十位音樂表演工作者參與填寫問卷,包括西樂、國樂、聲樂、爵士樂演奏者,均為自由接案者,非為有固定團隊工作者。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現身說法:小提琴家梁茜雯
舞台是殘酷的 必須不斷「被看見」
演出是一種歸屬感,畢竟演奏家就是要有舞台,所以拼了命要有演出機會的。會想要放棄就是在求學中遇到瓶頸,但跨過之後就會發現學藝術最大的啟發就是不能逃避,因為卡關時沒有任何人可以幫你,唯有自己想辦法解決。會走到這一步就不會放棄,只會想要怎樣讓自己各方面可以更好。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戲劇表演工作者收入抽樣調查—過程說明與調查結果
此次參與調查的十位戲劇表演工作者,以舞台劇演員為主,不含戲曲類演員。他們所參演之劇場作品多元,包含製作規模較大的音樂劇、觀眾數量較多的兒童劇,在國外各城市巡迴的大型戲劇演出,與中小型劇場演出。除了演出收入外,近半數的受調者還能仰賴相關領域工作的薪資,以戲劇教學、表演指導為大宗,接著是影視演出。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不現身說法:劇場演員趙先生
除了收入 還有什麼是可以期待的?
去年一度蠻想放棄的,我在進入劇場以前,也是有想像過,或許有朝一日,我可以一直靠接案子為生。後來才發現,不管是不是案子接超多、超滿,還是沒辦法只靠這個生活,就連那些我覺得很厲害的演員,他們也不太可能如此,大部分還是要教學,或是接影視表演,這件事情讓我有點不知道該怎麼辦。如果這個狀況再持續五年會怎麼樣?我還要繼續在餐廳打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