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一劇場──大開劇團《快樂城》中縣災區巡演
台中大開劇團於九二一大地震後,積極參予及策劃災區的藝術表演活動,以新的戲劇創作來表達再現對重建的期望。此次將王爾德的名著《快樂王子》改編為兒童劇《快樂城》。由大開劇團團長劉仲倫導演,以喜劇的表現手法,來傳達全劇的主題──愛與給。故事是關於一個摘下自己身上金箔、寶石的雕像「快樂王子」,將他們分送給全城市受苦的人們,但當整個城市度過了冬季,市長卻決定要拆掉斑駁的「快樂王子」
台中大開劇團於九二一大地震後,積極參予及策劃災區的藝術表演活動,以新的戲劇創作來表達再現對重建的期望。此次將王爾德的名著《快樂王子》改編為兒童劇《快樂城》。由大開劇團團長劉仲倫導演,以喜劇的表現手法,來傳達全劇的主題──愛與給。故事是關於一個摘下自己身上金箔、寶石的雕像「快樂王子」,將他們分送給全城市受苦的人們,但當整個城市度過了冬季,市長卻決定要拆掉斑駁的「快樂王子」
此次表演是九歌兒童劇團二〇〇〇年紐約行前公演,以執頭偶、手套偶、撐竿偶與真人聯合演出改編後的《城隍爺傳奇》。在此改編的劇本裡,保留了勸人行善的故事主旨,但在人物上卻作了些許更動,將原故事的主角漁夫,替換為小孩,形成了大人與小孩之間的關係,賦予此傳奇故事新的時代意義,所探討的主題則在於:大人與小孩是否可以結交為朋友?大人又該用什麼樣的態度來處理這樣的關係?
九歌兒童劇團參與八十九年度表演藝術團隊基層演出活動,將演出《寶貝小咕嚕》,故事敘述小貓頭鷹小咕嚕正在學飛卻怎麼都學不會,掉到樹下的小咕嚕被美美和強強撿回家,開始了一連串有趣的故事。 另外九歌還將在八月份演出兩齣兒童劇:《東郭獵人狼》由真人與人偶同台演出,被書生東郭救了的大野狼恩將仇報,反而想吃掉東郭,聰明的東郭會如何躲開這場災難呢?改編劇《判官審石頭》演的是賣了油條的小六子發現他的錢掉了,於是他向判官報案,判官卻決定審判一顆石頭,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判官要如何抓到小偷呢?
屏風表演班的情境喜劇《風屏劇場三部曲之二──復仇曲──莎姆雷特》狂笑版,將於八月展開北中南的全省巡演。 劇中描述業餘的風屏劇團推出莎翁名劇《哈姆雷特》,在一連串錯誤和意外的糾葛,以及迭起的高潮中,演變成一齣與哈姆雷特無關、與莎士比亞有染的復仇喜劇! 屏風的《莎姆雷特》曾在一九九二及九五年兩度搬上舞台,並在九六年遠赴加拿大安省國家劇院演出。二〇〇〇狂笑版的演出陣容,除了集編導演於一身的李國修以及屏風的固有班底之外,還特別邀請到倪敏然、梁家榕、蕭言中、樊光耀參與演出。二〇〇〇狂笑版將重新傳達導演意圖諷刺戲子伶人面對現實生活的為難,以及台灣劇場幕後鮮為人知的各種面貌。
《九九狂講曲》系列是九九劇團打破「傳統相聲框架」、掙脫「美式脫口秀局限」、不依賴舞台、佈景、燈光等非必要演出條件,直接以「語言」與觀衆進行溝通的原創性表演形式。今年的盛夏,延續去年「首部曲」的精神,九九劇團再度製作《九九狂講二部曲》的演出,由團長劉亮佐擔任總執行導演,參與創作與表演的陣容,除了鄧安寧、趙自強、郎祖筠、劉萬光、范瑞君、鍾欣凌等表演工作者之外,還有來自廣播界的前ICRT音樂總監聶雲。九九劇團希望藉由這個「以笑聲來消暑」的夏季歡樂盛宴,以及探索語言劇場的全新表演形式,為台北市持續開發出一個適合中小型演出的絶佳場地。
舞蹈空間舞團團的資深舞者詹曜君,將於八月推出她自美回國後第二次作品發表會。演出將以其一貫關注的女性為主題,與影像創作者歐佳瑞合作,發表三支獨舞作品。 《天真的身體》編舞者企圖由回溯孩童時期的的身體記憶,重新建立個人化的動作語彙。《熱情的身體》將女性的定義從愛情、社會的價値觀中脫出,重新定位女性的感官審美,重塑女性肢體在舞蹈表演中的語彙。《倒影》以活動影像與現場的舞蹈呈現,表現母親與女兒在家庭主婦與單身女性、打字員與藝術工作者之間,不同角色的對話辯證。
四歲就跟著媽媽蘇淑慧學習古典芭蕾舞的吳青吟,十五歲就獲得獎學金赴美求學,現就讀於美國猶他大學舞蹈研究所。趁著暑假空檔,回國帶領蘇淑慧芭蕾舞團的年輕舞者們,演出柴可夫斯基作曲芭蕾舞劇《雪之少女》。 《雪之少女》的主要男舞者是就讀於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的鄭松筠和洪康捷,故事敘述春之神與冬之神的女兒「雪之少女」,不聽父母勸阻和精靈警告來到人間,並墜入愛河。最後,雪之少女被太陽神的溫度融化,以悲劇收場。 除了《雪之少女》外,吳青吟也將於節目中演出古典精選與創作芭蕾,發表《時辰之舞》、《火鳥》、及Kiss Me等個人創作,與《青鳥》、《春之頌》等古典舞碼之精選片段。
一九九九年夏天,優劇場以已經獲得國際高度肯定的作品《聽海之心》受到台北藝術節的邀請,於大安森林公園進行戶外公演,僅二千個座位的場地湧入將近八千餘名觀衆,同時也被觀衆票選爲「最受觀衆歡迎」與「最受觀衆肯定」的演出。 現在,甫於荷蘭、比利時、德國巡迴歸國的優人神鼓,即將七月一日起開始二〇〇〇年世界巡迴中台灣行程的演出。這是優劇場將《聽海之心》國際巡迴室內版第一次在台灣最完整的發表,將於台北、新竹、台中、台南、高雄進行全省巡迴。
無獨有偶工作室是國内第一個以現代偶戲爲發展方向的團體,結合偶戲與現代劇場的創作,致力於推廣與創意敎學。 《賣翅膀的小男孩》針對低年級及幼稚園的親子而設計。戲中動物角色如蜜蜂、鴨子、黄鶯將被賦予獨特的個性,表現感恩、惜福、善體人意等 EQ 生活課題。節目並由故事姊姊帶動,平撫小朋友進入劇場後緊張的情緖,而能更加投入台上台下的互動。 《快樂王子》則是改編自王爾德的故事,藉由不同角色的心境表現、施與受及短暫與永恆的意念探討,導演將採故事者與戲偶穿挿演出的方式,反映人性的不同切面,還有說故事者本身的心境投射。 《快樂王子》的佈景設計以二十世紀初的北歐小鎭爲主要風格,將有多功能的設計,如雲端將有影子戲呈現快樂王子雕像所看到的民間生活、如立體書般的戲台可變換不同的場景,還有精巧的機關設計。
德慕斯一九二八年在奧地利出生,自幼學習鋼琴,十四歲即於維也納愛樂廳舉行首演,並曾於一九五六年在義大利國際布索尼鋼琴大賽獲第一名。德慕斯最爲人所津津樂道即其錄音作品,迄今爲主他已灌錄超過三百五十張唱片,其中包括舒伯特、德布西鋼琴全集,巴赫的十二平均律與古鋼琴曲,巴赫、海頓、莫札特、貝多芬和舒曼的鋼琴協奏曲全集。另外,德慕斯也曾與二十世紀偉大藝術歌曲大師費雪狄斯考、舒娃茲可芙合作,曲目相當寬廣。 德慕斯熱愛收藏歷史性古老鋼琴,貝多芬二〇〇週年誕辰時,還曾應邀於波昂演奏貝多芬曾使用過的鋼琴。而在鄰近薩爾茲堡的加貝小鎮,也有以德慕斯爲名的鋼琴歷史博物館,大師並在此指導來自世界各地的習琴學生。今年七月德慕斯首次來台,預計將演奏包括莫札特、舒伯特、布拉姆斯、舒曼等德奧經典。
一九九六年台灣飛彈煙火並存,紙錢與空頭支票齊飛,一個道壇小混混如何藉著宗敎與政治的力量,成爲人民的主宰?爲了尋找他心目中人生最大目標黄金屋與顔如玉,開始他壯志雄心的北伐,到台北發展。經高人黃金闕及青海女的開示,在亂世中最大的賺錢事業就是指點他人迷津,成爲敎派中的領導人。於是他開始一段如同愛麗絲夢遊仙境的旅程。 《台灣人間〈兼〉神》是由加拿大的 Brad Logrin 所導演,而劇作家石光生也因此劇獲得高雄第十七屆文藝戲劇類首獎。對於劇中所描繪的是九六年的台灣光景,南風劇團的解釋是「九六年不遠!歷史一直進行著,而我們太容易遺忘。一九九六年和二〇〇〇年一樣,荒謬和胡鬧一樣精彩上演!」
以「展現世界音樂地球村」作爲節慶主題的「第三屆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從七月卅日起到八月五日,連續七天,共計二十場的音樂會,將邀請全球各地傑出合唱團抵台演出,此次受邀團隊包括有享譽國際的英國泰利斯學者合唱團、令人爵士躍動的美國裘比利合唱團、風靡歐洲的德國新浪潮合唱團、日本伊丹混聲合唱團、芬蘭維洛亞佩多合唱團等。
査理.海登1937年生於美國愛荷華州,是將自由前衛爵士由美國傳播到歐洲的主要人物,也是七〇年代最傑出的爵士大樂團領導人之一。自從査理.海登於八〇年代中期以西岸四重奏的形式演出以來,便以一種回顧年華的情誼,把他個人的最鍾愛的西岸風華一一呈現出來。西岸四重奏這次的演出將呈現多元化的爵士音樂風格,包括改編百老匯的音樂劇、改編自古典作曲家如拉赫曼尼諾夫、拉威爾的曲子,還有諸多著名的電影配樂及挿曲等。
由捷克人思枯巴敎授在一九三〇年成立的「斯卑布與黑尼威偶劇團」,是當時第一個以專業、幽默、反應時代潮流的現代提線偶劇團。早期藉由偶劇中兩個主要角色 ──斯卑布與黑尼威──在酒館的逗趣演出而聲名大噪後,開始長達數十多年的演出生涯。該團的演出型態有多樣風格的創作變化,或是以單人默劇、或是用音樂劇的方式,搭配著斯卑布與黑尼威逗趣的對話等等;演出內容大都是喜劇、現代感、或戲劇性強的故事,用單純詼諧的手法詮釋人們日常生活所關心的議題。捷克斯卑布與黑尼威偶劇團常年受邀至世界各地巡迴表演,並爲因應所到訪的國家,曾以二十種語言演出。此番來台,他們亦將嘗試以中文對白演出。
牛古兒童劇場在今年六月將要把武俠劇搬上舞台,故事是描述全世界最快樂的郝快樂國王,和全宇宙最痛苦的超痛苦,即將展開一場大戰。 爲了讓武俠的場面更精采,牛古特別邀請台灣戲專國劇科的同學擔綱演出,並且運用了精緻的偶戲和黑光表演,將舞台營造成外台金光布袋戲的感覺,讓小朋友感受舞台光影的交織的聲光感受。
迪迪舞蹈劇場是台灣南方現代舞壇的重要據點,近年來經常推動南方現代舞蹈之創作,爲南方注入活水生機,並提供南方舞蹈家們一個可供激盪、匯聚的發表園地。 迪迪舞蹈劇場今年度的製作「證人.女人.愛人.沒有臉孔的人」結合了南方志趣相投的舞蹈家們,分別構思創作了她們的作品,林向秀的《愛之語》、王儷娟的《單細胞與單細胞的耳語》、曾瑞媛的《數位化的構想》、戴君安的《玫瑰的刺》這四件創作舞蹈作品,分別獨立存在,同時相互呼應勾聯。
古名伸舞團於五、六月推出的《活.動.畫》,要在靜態的畫廊、美術館等空間跳舞,讓舞蹈成爲一幅活生生的畫作,動與靜碰撞出令人驚豔的火花,也讓不同領域的觀衆相遇,開拓出另一番不同的視野。 《活.動.畫》是一場結構即興的舞蹈演出,舞者必須於當下對時間、空間作出立即的回應,演出的舞者需經長期訓練,有足夠的默契,因應不同的演出畫廊空間,展現獨特而專精的舞蹈。此次參與演出的即興舞者除了古名伸之外,還有她的長期搭檔蘇安莉,新生代編舞者黎美光,沙發舞蹈劇場的于明珠、朱星朗,河左岸劇團的張少平、吳靑蓉等人,都是長期參與古名伸舞團即興訓練的成員。 穿著球鞋在美術館跳舞,觀衆可隨著舞蹈移動也可不移動,觀衆也可以自行加入舞蹈的演出,多樣的選擇正是《活.動.畫》的迷人之處。一般來說,喜歡舞蹈的觀衆與觀賞美術館的觀衆往往並不相同,《活.動.畫》提供了這兩個族群的觀衆相遇的機會,提供一個起始點,引導觀衆進入另一種藝術的領域。
可曾觀察過現在的年輕人,他們的樣子有什麼特色?在林懷民二〇〇〇年新作《年輕》中,將可以感受到雲門舞者的自在、輕鬆、活力、炫目與震撼,他們高躍,急轉,快跑呈現屬於新世紀的活力。《年輕》充滿通俗性與娛樂性,是一種高明度的色彩體驗。
洛杉磯芭蕾舞團(LOS ANGELES BALLET ENSEMBLE)一連製作了幾部成功的芭蕾舞劇,繼一九八三年的《胡桃鉗》、一九九〇年的《仲夏夜之夢》後,現在推出具東方美麗色彩,充滿神秘、奇異幻想世界的《阿拉丁》。洛杉磯芭蕾舞團演出的《阿拉丁》,可說是團內每位創作者的結晶,結合音樂、文學及舞蹈,完全以一種全方位的方式來呈現。 此行來台,將是國外團體第一次來台演出全本芭蕾舞劇《阿拉丁》,屆時將是一場難得的芭蕾盛宴。
「從此他們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這是多麼綺麗而又令人充滿幻想的一句話呀!但,在這世代交替迅變的時代,復興高中戲劇科二年級同學的學期製作《從此他們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更像是一次自省式的邁進。本劇改編自美國劇作家阿爾比的劇作《美國之夢》,以家庭的元素來探討世代與世代間存有的問題,角色自身的空虛和迷惘也投射到社會上同一年齡層所面臨的光景。
台北曲藝團在五月爲喜愛曲藝的觀衆朋友獻上千禧年賀禮──《兩岸原聲》,邀請天津曲藝名家張伯揚、姚雪芬及矯恆謹來台演出。 張伯揚在天橋撂地時代即已成名,演唱聯珠快書尤稱一絕。姚雪芬爲樂亭大鼓名家王佩臣親傳弟子,盡得眞傳,有「小王佩臣」之稱。矯恆謹爲著名伴奏琴師,曾經兩度來台演出,廣受好評。這一次,三人聯袂來台,可讓愛聽鼓曲的觀衆大飽耳福。 《兩岸原聲》節目中也特地安排平劇與曲藝同台表演。邀請名伶李光玉、李佳麒、杜佩君演出〈打神吿廟〉及〈擋馬〉,一文一武,精采可期。
莫斯科大衆管弦樂團成立時間雖然不長,但該團美式好萊塢的音樂風格,被形容爲「莫斯科最動人的樂章」。該團在莫斯科及俄羅斯各大城市的演出,受到靑年朋友的靑睞與評論家的讚賞。 該團的靈魂人物──指揮喬治.卡蘭尼恩 George Garanian,是第一位受到西方樂界注目的俄羅斯爵士音樂家。也就因爲他,西方社會才開始注意到「俄羅斯的爵士樂」。莫斯科大衆管弦樂團此次來台,以累積多年的演出經驗及專業素養,將好萊塢電影及影集中的音樂加以串聯改編,以組曲接力的方式,演繹出首首撼動人心的情歌。
繼一九九八年《虛構飛行》後,資深前衛小劇場河左岸劇團將推出公元二〇〇〇年新作《星之暗湧2000》。該劇改編自河左岸一九九一年作品《星之暗湧》,內容是關於台灣二〇年代無政府主義者(所謂「黑色靑年」)的故事。 二〇年代的台灣,正處於日本殖民時期,由於受到世界新思潮的鼓動,東亞也興起了各種改革的主張,其中日本更進入了所謂大正民主時期,間接地,台灣的新派知識分子、也遭逢了這一波的浪潮。其中社會主義者難行、作爲更弱勢旁枝的無政府主義更難,《星之暗湧》便在數個個人的浪漫際遇、熱血的結社、以及反覆的扼殺拘捕之間,逐漸地讓這群微弱如暗夜星光的靈魂顯影。 新版本的《星之暗湧2000》將以一九九一年的原創劇本爲根據,重疊著公元兩千年的劇場工作者的夢的解析,展開更遼闊的全新對話。
台東劇團年度大戲《移動的太平洋板塊》是由團長劉梅英所策劃編導,也是該團尋找後山身體表演形式三年創作計畫的總檢作品。 《移動的太平洋板塊》企圖以一個海洋兒女的角度,延伸探討離家/回家種種心緖上微妙的轉變。處於島嶼邊緣的台東,注定了台東子民離鄕移出的命運。《移》劇特別將焦點放在台東後山子民身上,深入探討台東人與家剪不斷理還亂的糾葛關係。 演出企圖用藝術的方式,將人從求學、工作、到結婚生子,經過無數次離家/回家的過程,到最後從一個家跳入另一個家,不論在時空及心理上都幾經衝擊,必須不斷調適的過程呈現出來。
《寂寞》爲百樂門大戲班第十八號作品。全劇在描述都會女子寂寞的心境、寂寞的書寫、以及寂寞的能量。値得一提的是,寂寞這樣一個消極的態度,如何呈現出一種積極的書寫?在此,編導用言語的荒謬以及聲音的符號交錯回聲,讓觀/聽衆在黑暗的世界裡泅游/呼吸/聆聽,是百樂門突破以往小品格局的全新創作。另外,演出空間轉移到富含多元意義的地下社會 pub,也是期望將劇場和音樂兩種地下文化作突破性的結合。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