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曼谷
王太后支持下,傳統箜劇疫後恢復全規模演出
泰國傳統表演藝術箜劇(Khon Dance)代表的是幾百年來暹羅宮廷的精緻表演藝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18年將箜劇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據聯合國網站介紹,箜劇有很強的說教功能,強調尊重年歲和地位高的人、領袖和跟隨者之間的相互依賴,以及統治者的榮譽和善良打敗邪惡等概念。 為了保存這項古老的表演藝術,由王太后詩麗吉(Queen Sirikit the Queen Mother)成立的「支持基金會」(Support Foundation)從2007年起每年製作箜劇,並在曼谷的泰國文化中心進行售票公演。 不過2020年和2021年由於COVID-19疫情在泰國爆發,這個由皇室支持的表演計畫暫停了2年,去年重新登台,今年更是恢復到疫情前的全規模演出,預計11月5日到12月5日公演。基金會希望藉著這個計畫讓從事箜劇相關的藝術表演者有更多工作機會,同時今年向全泰國19間有表演藝術專業的學校徵求年輕演員,期盼透過新面孔的加入,給予戲劇新的生命力,也讓傳統表演藝術持續傳承下去。 箜劇的舞碼只有一種,就是神話《拉瑪堅》(Ramakien),來源是印度神話《羅摩衍那》(Ramayana),講述的是拉瑪王子的冒險故事,但完整的《拉瑪堅》故事非常冗長,基金會的製作團隊每年擷取《拉瑪堅》中的一部分,重新加入新元素,發展成為一套完整2小時左右的戲劇表演,而今年擷取的劇碼是《昆帕干阻擋河流》(Kumphakan Blocking the River),講述的是反派角色昆帕干以自己的身體擋住河道,以阻止水流往拉瑪王子一行人營地的故事。
-
職人的圖鑑
旗把箱:被道具耽誤的DIY玩家
戲曲角色台上的千姿百態,除了靠戲曲演員的紮實功底,也需要切合劇情的道具來幫襯突顯,而負責道具的「箱管」,就是幕後不可或缺的角色。箱管分工細緻,各種道具、服裝各有專人管理,其中負責管理兵器、旗和大型道具的即稱為「旗把箱」,除了管理,還肩負製作、修繕、維護重任,DIY就成了「旗把箱」的日常。
-
特別企畫 Feature Y│Yes, I do
一週永續挑戰
都說劇場是一個作夢的地方,但永續卻不時地閃著紅燈警示。談了這麼多理論,如何落實在現實世界裡?我們邀請了幾位表演藝術工作者寫下他們一週的永續挑戰,赫然發現他們早有自己的做法。NSO音樂總監準.馬寇爾(Jun Mkel)原本就習慣攜帶環保餐具,在開季巡迴演出期間每日撥冗撰寫心得;櫻井弘二夫婦則笑稱不知道如何「挑戰」,因為這就是他們的日常。劇場的永續從哪裡開始?聽聽他們怎麼說。
-
特別企畫 Feature Y│Yes, I do
準・馬寇爾:永續就從想像如何讓世界更好開始!
第一天 9月17日 一如往常搭乘地鐵等大眾交通運輸。其實我熱愛開車,喜歡開車四處尋訪那些陌生或難以抵達的地點;但我後來下定決心,只要是搭乘大眾運輸可以到的地方,我就不開車、不坐計程車也不叫優步。這麼做不只省下停車費,我也貢獻心力省下些許二氧化碳排放量。台灣的大眾交通系統其實相當方便,我相信我們可以不開車出門,甚至不用買車。 第二天 9月18日 今日整理辦公室。這裡一堆文件報告、過期活動手冊、雜誌期刊、月曆、包裝紙等各式各樣的紙張。我試著找地方回收這些紙本資料。像日本就會把紙張都燒掉,好浪費資源!這些紙張都是曾經的樹木森林,製造臭氧、讓動植物在此安居,還能做水土保持。回收紙製品能拯救多少山林啊。畢竟,樹木森林是二氧化碳最主要的儲存庫,還能淨化空氣,讓空氣保持清新。 第三天 </t
-
特別企畫 Feature Y│Yes, I do
劉奕伶:永續就從思考開始!
第一天 10月30日 半天排練日,下班後進行採買,準備未來3個工作天的餐飲永續行為,思考每一樣食材的交叉搭配料理而列出3日午餐及晚餐的菜單,嘗試讓愛吃肉的自己降低食肉量,以植物性高蛋白質代替,認真攜帶餐盒餐具。 第二天 10月31日 排練日,實踐餐飲永續行為,桃園展演中心無提供演出團隊使用的茶水間╱小廚房,習慣熱食,必須借用行政辦公室的微波爐加熱自備便當,得重新思考日後如何兼具便利性以及因地制宜地調整。 第三天 11月1日 劇場工作第一天,走位與對燈,這次的演出除了鏡框式的主舞台之外,舞者也將在觀眾席四處奔走,平時在排練場的想像第一次進到劇場中實行,一定有意外,反覆思考每個空間、道具、畫面、動作及每一位表演者的運用,不浪費任何素材。 第四天 11月2日 劇場工作第二天,技術排練與著裝彩排,由於整場演出採行走式觀賞,觀眾站在主舞台上幾乎是360度的方式在看演出,必須思考如何顧及不良於行之觀眾,與製作
-
特別企畫 Feature Y│Yes, I do
陳品蓉:永續就從現在開始!
第一天 環保杯 我很喜歡新水瓶小白,白色輕工業感,每天裝滿滿。 今天也帶小白出門,突然想喝手搖飲,店員問我:「自帶環保杯嗎?可享杯扣。」 我說好。 「那裡面的水幫您倒掉囉!」 我說好。 小白啊,我怎麼覺得我其實浪費了一瓶水? 第二天 永續經營 父親退休後正式投入永續經營的生意。 他騎著一台會播放佛經的腳踏車,繞著市區撿回收,不論晴雨。遇到「大戶」時,寶特瓶跟紙箱太多,他就打公用電話給我媽(他們打從內心鄙夷手機這個發明),讓她騎著摩托車來載,清晨回收廠開門時候再送貨去換錢。 「今天早上6點我就賺了300。」母親在電話中跟我說。 第三天 時尚 本來就喜歡吃青菜的人實踐無肉飲食根本毫無難度,只剩下時尚而已。 只好時尚了。 第四天 零廢棄。 錢在我老媽手上很不好用,我的三阿姨種菜,四阿姨賣魚,餐桌上的食材常常是街坊親友的饋贈和彼此交換。 <p
-
特別企畫 Feature Y│Yes, I do
蔡博丞:永續就從B.GREEN開始!
第一天 響應「週一無肉日」,所有工作夥伴避免攝取肉類,以蔬食為主,鼓勵大家選擇健康的飲食,同時降低畜牧業對全球氣候以及環境的衝擊。 牲口的畜養使得許多雨林被砍伐,造成氣候變遷及碳排放量增高,藉由一天的「綠色飲食」,喚起大家對環境的重視,以行動在每一位夥伴心中埋下永續的種子。 第二天 鼓勵所有工作夥伴攜帶水壺、保溫瓶、餐具等可重複使用的日常用品,減少垃圾量,朝著「免塑生活」的目標前進。 提供水質無慮的飲用水,避免消費過度耗材包裝的瓶裝水;甚或是需耗費大量運輸成本的進口礦泉水。 第三天 開設跨齡、跨性別、跨領域的舞蹈講座或工作坊,讓所有人都享有平等的機會親近藝術;以本身的專業能力促進社會達成藝術平權,使任何人都能接受藝文教育的洗禮。 第四天 鼓勵所有工作夥伴以步行、騎自行車、搭乘公共運輸系統等作為當日交通方式,減少碳排放量,用小小的行動為降低空污及溫室氣體盡一份心力。 第五天 調配工作事項與時間,將今日待辦事務以有效率、平等的方式,與工作夥伴合力完成,縮短工作時數,開放彈性下班,鼓勵所有工作夥伴利用餘裕的時間充實自己,從事調劑身心的活動。 <td widt
-
特別企畫 Feature Y│Yes, I do
葉素伶:永續就從小事開始!
第一天 支持永續品牌 通勤時聽到podcast節目有位投資達人介紹一檔ESG低碳市值型ETF,除了ESG外特別納入低碳訴求,排除鋼鐵、塑化、水泥等碳密度較高的企業。我蠻認同它的理念,立馬下單,以行動支持永續和環保,也投資自己的未來。 第二天 節約能源 早上出門前先在家裡巡了一遍,把不必要的電源開關關掉。 這週我們劇團在某演藝中心進行試裝台,午休時演藝廳會關燈,昨天還覺得不太方便,不能在劇場裡做一些周邊的事,後來想想這確實是節約能源的好習慣。 第三天 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這星期每日往來台北和樹林,每天一早從家裡走到捷運站搭車,坐到台北車站轉乘台鐵到樹林,再走路到演藝中心。走路時瞧瞧店家、市場、路上的行人,感受這個地方的風土和氛圍,是上班前的小樂趣。 第四天 減少一次性餐具使用 我找不到原有的環保餐具,只好帶平常用的湯匙筷子。吃飯時用自己的餐具,忽然有種淡淡的安心感。 每次喝飲料都得自我提醒記得用自己的保溫杯。我們並未禁止工作夥伴用紙杯,但呼籲大家寫上名字盡量重覆使用。 第
-
特別企畫 Feature Y│Yes, I do
莊菀萍:永續就從吃喝玩樂開始!
第一天 9月18日 飛人集社劇團《長大的那一天》澎湖巡演,出發前一天 對環境友善的行李打包挑戰 使用環保布料的行李袋,不用一次性的盥洗╱日常用品,洗髮潔膚用品使用含有對環境無害的天然成份,7天所有的行李控制在10公斤內。 第二天 9月19日 永續海鮮與不浪費食物 劇組交通日,抵達澎湖的字遊行程,大家決定一起共進晚餐,在地海鮮是永續海鮮的指標,入境隨俗就是吃海鮮,亦促進在地經濟,點選剛剛好份量的菜,大家也都是剛剛好的飽度,沒有浪費任何食物,也享受到來自大海的鮮味,非常愉快的挑戰。 第三天 9月20日 永續旅行之在地人文導覽 我父母成長之地就是澎湖,有意識以來開始對澎湖的人文歷史具有高度興趣,恰巧表導組有半日的空閒,我擔任司機並沿途導覽,一台廂型車就開始旅遊,欣賞美景與在地人文景觀,同時促進在地經濟,是別具意義的挑戰。 第四天 9月21日
-
特別企畫 Feature Y│Yes, I do
孫瑞君:永續就從上班族的平凡小事開始!
第一天 9月30日 挑戰第一天,中秋連假。育兒日常就是「你的假日不是你的假日」,把孩子的電耗盡吧,出發烤肉去!今天的永續實踐:16人的烤肉party,全程靠瓦斯不使用木炭,減少食物浪費,用環保餐盒帶了吃不完的五花肉回家! 第二天 10月1日 連假的尾聲,用運動做個完美Ending,今天的永續實踐:每週一次的跑酷課,用極限運動喚醒沉睡的身體肌肉,期許40歲少婦有一天也能飛簷走壁!(目前還是上完課隔天會全身痠痛的階段) 第三天 10月2日 每週一是女鵝幼兒園的「蔬活日」(餐點皆無肉),就以此為主題,本日永續實踐:一整天都吃素!不吃肉也可以有很多選擇,低碳生活也能減少身體負擔。 第四天 10月3日 日復一日的上班日常,從平凡小事實踐永續,本日永續實踐:一整天都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即便外食也自備便當盒裝盛,減少許多垃圾,也是身為上班族可以最輕易實踐永續的方式。 第五天
-
特別企畫 Feature Y│Yes, I do
櫻井弘二 :永續就從珍惜每一刻開始!
第一天 絕不浪費食物 我和太太幾乎都在家裡做三餐,所以在確認本週行程後就可以進一步規劃每日的餐點內容。不但要估計適當的食材份量,也會思考讓各種料理菜式交叉進行,讓每天吃得開心也有變化。不過這一陣子變胖了,難道是分量抓得不太好?(認真檢討中) 第二天 出門隨身攜帶手帕 我們才剛剛開始嘗試,主要是希望能減少擦手紙、衛生紙的使用。手帕或小毛巾除了擦汗之外,用於洗完手後擦乾實在超好用,也不需要用到烘手機,希望接下來能好好養成習慣。挑選喜歡的手帕毛巾也是一件讓生活愉悅、多采多姿的事情。 第三天 定期整理冰箱 冰箱 不要裝太滿能提高效率讓食物保持新鮮,所以定期整理冰箱很重要。冰箱有了空間就能帶著環保購物袋與保冷袋出門補貨了。選購食材時如果價格差異不大,我們會優先挑選有機或友善環境與動物的產品,也會盡量支持在地物產。不過颱風過後真的不用堅持一定要吃高麗菜啦。(笑) 第四天 騎單車到學校 我們沒有開車,所以出門都盡量搭乘大眾交通工具。這天學校有課。遇到好天氣我就會騎 YouBike 到學校,大約花半個小時,路徑很安全,景色很不錯,也是我少數能夠讓
-
特別企畫 Feature Z│Zoomers
Z世代 推動永續走向未來的關鍵族群
正如美國環保倡議者╱作家安娜.拉佩(Anna Lapp)所說:「你的每一次消費,都在為你想要的世界投票」,近年永續議題受到高度重視,消費者意識提升,鄉民們不時喊出「用新台幣讓OO下架」口號,作為認同、支持企業價值、核心理念的具體實踐。 根據《2023年消費者永續指數調查》(註1)顯示,ESG一詞在台灣民眾間的認識度為 49%,也就是說,每兩人中就有一人聽過ESG,特別是出生於1990年中後期至2010年的Z世代(Generation Z,簡稱Gen Z,俗稱zoomers),這群數位原生世代對於ESG的概念理解度高、各種社會議題較敏感,更願意參與、就職於提倡永續觀念的企業。該調查報告中指出,雖zoomers目前消費力相對較低,但作為認同ESG價值的主力族群,將影響未來的消費趨勢。 同樣的現象,也可見於韓國「MZ世代」。MZ世代是由韓國1981年至1996年之間出生的「M世代」(Millennials)與1997年至2010年之間出生的「Z世代」合成的詞彙,用以指稱出生於1981年至2010年之間的族群。根據《ESG企業永續獲利致勝術》(註2)一書中指出,MZ世代期盼ESG價值,相較於zoomers,他們不只作為消費者,也已是占組織大比例的成員,有足夠的影響力,希望自己所處的公司關心員工福祉、有道德倫理,並能包容多樣性,而他們的消費特點是用消費展現自己的信念和價值觀。可以說,這群zoomers、MZ們將會是未來實踐「永續消費」(Sustainable Consumption)的關鍵族群。 (註) 由政大商學院信義書院與東方線上消費者研究集團合作調查。 申鉉岩(신현암)、全成律(전성률),《ESG企業永續獲利致勝術:30個領先企業解析,不可不知的ESG產業新商機和品牌管理策略》,奇光出版,2023。
-
延長音
禁忌的真相?!
在飛機上漫不經心地滑著電影選單時,一部傳記型電影《禁忌的畫像:卡拉瓦喬之影》(Caravaggios Shadow,2022)赫然於《蜘蛛人》,《玩命關頭》等片中吸引了我的目光。劇情描述人稱「被魔鬼附身的天使」,才華橫溢的畫家,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1571-1610)的生死逃亡。看過卡拉瓦喬的畫作一定都會為之震懾,他的名畫《聖母之死》(Death of the Virgin,1601-1606),大膽以賣身女子充當聖母形象繪製,狂妄叛逆的行徑無疑劇烈地挑釁著羅馬教廷,卡拉瓦喬被認為是魔鬼邪佞而將受到教廷嚴厲制裁。同時,他卻也是最悲憫的天使,藉由賣身女子親身體驗人間百態的悲苦表達聖母對於世人的憐憫。對弱者的關懷展現了繪畫中最真實的生命力。《聖母之死》現今仍展示於巴黎羅浮宮中。 雖然其畫作被當時的教廷貼上「傷風敗俗」的標籤,卻依然大受貴族和民眾的擁戴,連紅衣主教都為他傾倒。以現代的角度來看,網路上的風向有如教廷的評判一般,無遠弗屆。許多演出並沒有如此地神奇動人,卻在網路上造成轟動;反過來說,許多深刻而富含藝術性的演出,卻乏人問津。因此,一次性現場演出的真相永遠存在網路的聲浪中,而YouTube平台及新媒社群猶如文藝復興時期教堂的牆面展示一般我們不可否認,2000年後,王羽佳、阿格麗希、郎朗等的名聲於YouTube上的演奏帶來的效益遠大於實際演出或實體錄音的觸及率。不過,有討論熱度總是好事,大多數藝術家在創作生涯中都必須面對一個令人傷感的事實:藝術的角色不斷受到質疑。有些人質疑藝術存在的必要性,而更多人擔憂自己對藝術的外行「音樂會?我聽不懂啦!」 但是你能夠想像一個沒有音樂、沒有舞蹈與繪畫的世界嗎?藝術允許我們審視什麼是人類,將人們的思想聚集在一起。在艱難時刻,撫慰心靈,使我們理解所經歷的一切。但是它的確有一定的門檻,作為一位藝術家必須清楚認知自身想表達的意念或美感,而作為一位進階的「評論型」欣賞者,則必須在歷史的長河中辨認不同風格的典範,藉以判別其中的好惡,其中的創新及其是否具有說服力。當然,作為純粹的欣賞者其實只要將心靈敞開,感受藝術中的美即可。就如卡拉瓦喬的畫作一般,任何人都可感受到其中強大的力量。但在
-
ARTalks
無表情之表情,無器樂之樂音──《得時の夢》
編按:本劇劇名取自日治時期皇民化布袋戲推動者黃得時,暗喻布袋戲如何在時代洪流「順應天時」,發一場藝術之夢。劇情描述傳統戲《七俠五義》主角錦毛鼠白玉堂,亂入到皇民戲《月形半平太》中,被迫參與了幕末土佐勤王黨、武士半平太和坂本龍馬等的尊王攘夷運動,由此開啟一連串跨時空的奇幻之旅。
-
焦點人物
羅密歐.卡士鐵路奇:打造讓人體會平庸之惡的當代儀式
繼2018年的《美國 民主》,義大利導演卡士鐵路奇再度造訪臺中國家歌劇院,這次帶來的是《兄弟們》(Bros),講述一群徵募而來的男性演員,必須簽署協定,嚴格遵守遠端下達的指令參與演出,他們在舞台上穿著警察制服,呈現藉法律之名行使的暴力。卡士鐵路奇因2018年法國「黃背心運動」時,在巴黎每日看到警察在門前巡邏而發展出這個作品,透過繁複意象與衝擊的感官效果,他想讓觀眾體驗的是「平庸之惡」。
-
東京
編舞家敷地理、導演加藤拓也入選富比士「改變世界的30歲以下日本人」
自2018年起,日本富比士「30 UNDER 30」前5屆共選出150人,但日前公開的2023年名單則以「ENTERTAINMENT SPORTS」、「ART STYLE SOCIAL」、「BUSINESS FINANCE IMPACT」、「SCIENCE TECHNOLOGY LOCAL」4大類別,各挑選30位30歲以下,且具備在未來改變世界的創新者,將獲選人數一口氣增加至120位。名單中包含日本史上最年輕市長高島崚輔(26歲)、新世代饒舌音樂創作人Chanmina(24歲)、世界輪椅網球冠軍小田凱人(17歲)、觀看數破億鋼琴家角野隼斗(28歲)等人。 表演藝術相關領域入圍者,則有歌舞伎演員市川染五郎(18歲)、編舞家敷地理(28歲)、導演加藤拓也(29歲)等。出身於名門的市川染五郎不僅活躍於歌舞伎舞台,近年更參與大河劇《鎌倉殿的13人》受到矚目,亦積極嘗試動畫聲優、音樂錄影帶等跨界演出。往返於比利時與日本的敷地理則致力於擴張當代舞蹈的表現形式,大學期間主修雕塑與錄像藝術的他擅於探索透過物質來表現不可捉摸的現實,曾獲2020橫濱舞蹈節青年編舞家獎、法國駐日大使館獎等。甫獲第67屆岸田國士戲劇獎的導演加藤拓也,自在穿梭於影視、電影、戲劇與多媒體舞台,自17歲起從事廣播與電視編劇,並平行於電視及劇場舞台上散發出不可忽視的才華,近期更將以台北為首站,陸續展開國際活動。 日本富比士表示,本名單除了預測具有改變世界未來潛力的創新人物外,更期待在世界的變化逐漸更加細微且愈發劇烈的此刻,可以跟隨入選的120位年輕人的角度,觀察他們透過各自的行動所帶來的「希望」與「新的未來」。 相關網址:https://forbesjapan.com/feat/30under30/2023/
-
首爾
首爾表演藝術市集10月登場,聚焦產業生態永續循環
本年度PAMS首爾表演藝術市集(Performing Arts Market Seoul)在首爾市中心熱鬧登場,為期4天的日程中,分別在國立中央劇場、首爾南山國樂堂、JCC藝術中心3地展開國際論壇、節目公開提案、媒合會、推介公演、攤位布展等活動。隨著世人已逐漸習慣並可接受「與疫情共存」的新型態生活,本屆藝術市集不乏自歐、美、澳洲遠道而來的策展人及買家,也因應部分國外與會人士因臨時染疫無法飛抵韓國,論壇及媒合活動採線上及線下同步進行。 本屆藝術市集的主題聚焦於「永續」(Sustainability)和「循環」(Circulation),廣邀國內外業界專家齊聚,以個案分享、共同討論和專題演講等形式,探討跨國合作共製的優勢與挑戰、跨藝術領域實驗造就的多元性與未來性、展演空間肩負的角色與發展方向、以資料庫數據為基礎的客群分析與新客群開發策略、國際業界交流實務方向,以及表演藝術專業人力的培訓養成方針。 在多場論壇及交流活動中,許多業界人士的話題聚焦於與鄰近國家建立緊密聯繫的重要性,特別是加強亞洲各國間的表演藝術交流互動。隨著歐美國家演出簽證漲價、航空費用居高不下,跨國巡演的成本門檻較疫情前大幅提高,與會的韓國各演出單位在推動國際交流時,無不致力於針對台灣、中國、日本、新加坡等地的媒合與推介,足見強大的出口野心,積極的態度也值得參考學習。
-
特別企畫 Feature R│Rights
舉手,為自己權利做對的事
收到這篇書寫邀約時,得知獲得的字母是「R」,要談「劇場中的權利」,於是突然好奇為什麼「R」是「權利」,我想應該就是「Right」吧!但為何「右邊」是「權利」?又為何是「正確」?查資料的時候,知道右邊與西方信仰的關係,但我加上了自己的想像,讓這個詞更具有畫面:當投票的時候,人們舉起慣用手右手作為同意票;又或是舉起手在抗議現場表示反對現況,作為自我權利的爭取。有人將手舉起來表達了自己贊成或反對,這是我對「Right」的想像,要舉手才會獲得屬於自己的權利。 請問,有沒有便當? 我剛接觸劇場的時期,是現在所謂「小劇場運動」的後期,那時我常常在許多為各種社會議題倡議的小型劇團演出。由於住在家裡沒有房租的經濟壓力,覺得自己可以幸運地降臨在這個世界,能夠以一點點能力為這個社會付出,其實是開心的。以致於演出都不會很在意工作費,常常一個演出下來,可以獲得一個簡單的便當,和劇組一起吃就很滿足。而慶功宴更是那時在排練高壓期,鼓舞整個劇組的動力。還記得有一年我計算自己整年度的收入,大約是6萬吧,那是在我離開每個月3萬2的軟體工程師之後的幾年。 有次我在一個經常為弱勢發聲的劇團,擔任小型呈現的導演。即將演出的前兩個小時,問製作人前輩便當什麼時候來,還記得她原本平淡的臉,突然將眉毛轉成八字眉、嘴巴噘起來,苦臉的表情說:「因為這個計畫沒有通過補助,所以沒有便當。」我這才知道,原來有演出不但沒有演出費,連便當都沒有。有便當不是理所當然,看著演員們的表情,自己感受很懊悔,如果一開始就說清楚,就會有心理準備或是不參與。而這段經驗就成為了後來在藝創工會做的論壇劇場《請問,有沒有便當?》,為的是未來不要再有懊悔的我。 簽一份「對」的合約 而在以工會理事的視角觀察了藝文領域兩年之後,發現合約在台灣,尤其是藝文界非常不盛行,除了不習慣之外,有聽過一種說法是,寫合約會把很多事情說死了,如果之後演出盈餘多了也不方便分給大家。相信讀者們一定知道這個說法的結局,演出沒有砍人事費就萬幸了,怎麼可能有盈餘? 又或是另一種更具夢想的說法是,藝術作品的誕生過程,充滿著那些無法被言說、文字的事物,而那些事物正是藝術工作者一直被吸引的,因此,應該把重點放在那些真
-
特別企畫 Feature S│Stage
面對舞台的出生到死亡 永續製作再進化
北藝大戲劇學院一直都有「永續製作」的概念。我21年前來到學校任教,當時就已有庫存平台與景片,也是從國外學來的,節省了經費與製作時間。我們在規劃大小演出製作時,幾乎都是優先從庫存品思考起。庫存景片就是4x8、庫存平台就是3x6或4x8或4x4的既定尺寸。但這些「積木」在拼湊舞台布景時會有局限性,若要處理不規則的邊緣、雕塑式的造型,保麗龍可能是個簡單的選擇。我在過去演講中曾分享的「保麗龍之亂」只是針對連續幾個畢業製作都使用到保麗龍的「巧合」所給的戲稱,其實學生願意承繼前人的原料,並加以利用就值得肯定,即使動機是為了省錢。 5 Rs是永續製作選擇材料的優先順序:拒絕使用、減量使用、重複使用、重新利用、回收。現實裡前兩個原則很難成立,除非空台演出或願意折損設計理念。但重複使用或重新利用的原則非常容易做到,我十幾年前就要求,凡是非封板需求的木料,一律不塗抹白膠,而單純以螺釘的固鎖為主,希望拆台之後能將角材類的木料、甚至部分的板材料予以保留並再利用,而代價僅是卸除螺釘多付出的時間成本。 為了終結保麗龍之亂,先將這批廢棄保麗龍表面的黏膠與顏料去除,然後用麻布袋捆紮,變成北藝大戲劇學院2023夏季公演《尤利西斯》舞台沙堆底下的填充物,最後直接將這些裝填保麗龍的麻布袋送去保麗龍廠商進行回收。廠商說,乾淨的保麗龍回收之後會經過加工處理,再製成次級塑膠的原料。無論如何,回收、掩埋、焚化都是最不得已的選擇。 每個演出製作的舞台與其廢棄物都很獨特,較難找到統一的回收方式。這幾年我不斷尋找能處理舞台廢棄物的夥伴,鐵料因為有熔化再製的利潤,比較容易,但木料很難,通常必須剛好有人覺得這批廢棄木料能加工運用,願意來載走,否則最終只能花錢做焚化或掩埋的處理。恆常關係的夥伴很難找,畢竟廢棄物的樣貌與產量也不是個恆常的狀態。我每年要負責北藝大戲劇學院的舞台,從創意發想、規劃,到設計、製作、裝台、拆台,至目前為止已經重複35次這樣的過程。面對每個舞台的出生到死亡,特別是結束時廢棄物龐大體積的視覺衝擊非常有感。
-
特別企畫 Feature T│Theater
劇場建築的永續變身原則
綠建築,指的是消耗最少地球能源及資源,製造最少廢棄物,具有生態、節能、健康特性的建築物。不過,除在建築設計時就往綠建築構思的,如臺中國家歌劇院,更多表演藝術場館由於建築年代、工法等因素並未在初始就具備永續思維,而必須透過後續的改善策略邁向永續。以英國來說,富有歷史的英國國家劇院(National Theatre)就透過LED燈具的改換、減少事業廢棄物、設置雨水回收箱等方式進行改造。 根據《劇場綠皮書》(Theatre Green Book)的第二冊「永續場館」的揭示,劇場建築永續化需要注意到幾項原則:BE LEAN(改善牆壁、屋頂等設施以減少能源損失)、BE CLEAN(改善服務系統以減少能源使用)、BE GREEN(使用永續能源)、支持生態多元性、減少垃圾;至於,劇場經營者也必須有幾項作為:勘查建築物需要改善的地方、建立〈永續計畫〉、從小做起、讓維修工程帶有永續性面向、開始計畫基本工程項目。 (編按)本文說明圖轉載自《劇場綠皮書》中文版第二冊「永續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