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上海
多齣正版演出遭冒牌山寨 多個市場因素助長荒誕劇
7月流火,中國劇壇的演出市場又迎來了一個火紅的時節。一二線城市忙著在打造亞洲演藝之都、中國演藝之都或西南演藝之都,三四線城市也在搭建改造更多的演藝新空間或舉辦各類小劇場戲劇節。不過,此刻一些知名的劇團負責人或製作人卻很難笑得出來。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上話)的原創大戲《覺醒年代》即將亮相臨港演藝中心,但是製作人卻接到了眾多觀眾的舉報和投訴,「《覺醒年代》被山寨了,我們花錢看了一場冒牌戲。」她有些無奈,真李逵老是遇上假李鬼,去年上話被迫發布《覺醒年代》版權聲明,今年3月底又發了一遍,但至今依舊有觀眾上當。 無獨有偶,中國國家話劇院(國話)近期也為舞台劇《青蛇》發布了版權聲明,起因是觀眾投訴,有打著《青蛇》招牌的話劇,但觀眾進劇場後發現並非是著名導演田沁鑫執導的《青蛇》。國話為此聲明:「中國國家話劇院經授權根據香港作家李碧華同名小說改編話劇《青蛇》。近期,社會上發現有公司未經中國國家話劇院同意擅自使用上述作品,違法進行冒演、虛假宣傳、濫用AI換臉技術欺騙觀眾。請觀眾在購買話劇《青蛇》演出票時,擦亮眼睛,辨別真偽。」 事實上,這些並不是個案,而是當下中國戲劇市場正在上演的荒誕連續劇。
-
焦點專題 Focus
我創作,以另一種聲音……
語言,在日常裡交會,也在日常裡消散與誤解。我們常以彼此「最大公約數」的方式說話,是否有可能一再回望,那個最初的聲音。 本次「我創作,以另一種聲音」專題,邀請3位創作者編舞家瓦旦.督喜、音樂藝術家曾伯豪、演員李劭婕。他們以舞蹈、聲音與詩句,向自己的母語提問,對話,思考有機會的話,或能以這樣的語言做夢? 瓦旦以身體掏挖太魯閣語的縫隙,用舞蹈翻動被遺忘的土壤;曾伯豪在多語混種的音樂裡,聆聽台灣土地的脈動;李劭婕則以客語詩與舞台,書寫疼痛,也重寫自己。在拍攝時,我們為3人準備了一面鏡子。鏡中有他們的臉,也有被折射出的世界;有過去的記憶,也有未完成的自己。就像母語,它是我們映照生命的鏡子,提醒我們,另一種聲音一直存在,且持續等被以不同方式被聽見。 (本文出自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
-
焦點專題 Focus 「日常,並非理所當然。」
李劭婕 以詩與戲重寫自己
「雖然大家可能看不出來,但其實我真的蠻孬的。」李劭婕說。 一直到今年,才即將嘗試自編自導自演獨角戲的李劭婕,其實充滿不安。她一邊宣傳又一邊提醒大家「不要太期待」,「因為我真的不知道最後會變成怎麼樣。」 多數時候,她看起來是那麼無所畏懼,總是願意主動開啟各種嘗試,例如踏進少年監獄,擔任表演老師;又或者幾年前開始首次嘗試客語詩,就立刻拿到臺中文學獎的首獎、甚至獲得文化部的補助,開始著手完成自己的客語詩集。 常常是這樣的,連她自己都還沒徹底釐清某些事,就被推著要往某個地方前進雖然說,她也知道,那些她畏懼的、心生疑惑地、尚未明朗的一切,從不是因他人所迫,全是她塞給自己的功課。
-
焦點專題 Focus 「劇場太乾淨了。」
瓦旦.督喜 混濁時刻,重見生命的光
「不是翻譯,是像翻土。」談起語言與人的關係,太魯閣族編舞家瓦旦.督喜(Watan Tusi)這麼說。 作為TAI身體劇場藝術總監,瓦旦近年開始全新舞蹈作品《最後的隧道》,並於其中重新思考他與太魯閣語之間的關係。「我覺得,語言有點像是土。」瓦旦說,翻土的時候,新的土往底下沒入、舊的土被翻新見光,來回反覆,新舊交融,其間必然會出現縫隙孔洞,對瓦旦來說,他正在以身體轉譯,表現語言的另一種狀態,一面試圖貼近、一面重新思考差異。 「所以,為什麼我不會用『翻譯』來描述語言?因為翻譯期待精準,但我希望差異的孔洞自然而然地存在,結束以後也不必多做解釋,我們之間的距離就是對於這個語言的思考狀態。」
-
焦點專題 Focus 「原來,我不必成為別人。」
曾伯豪 用聲音長出土地的記憶
曾伯豪之於台灣劇場,應是一種嶄新的存在。 以近期兩齣代表作為例:在阮劇團的《鬼地方》,他是音樂設計及出演者,並不被歸類於演員,也不受限於僅僅是音樂演奏者的角色。而在何曉玫舞團的《林投姐,妳叫什麼名字?》,他所扮演的說書人,且唱且說,同時擔任引路人的角色。 曾伯豪與劇場的關係經常如此,不被任何符號定義,不被任何概念束縛,他用自身的能力自由地成為各種故事的線索,流動於期間。 音樂像是他的本能,卻不是他唯一的才能。
-
戲劇
第四面牆內外的愛情
台南人劇團的《愛情生活》從首演至今,已經巡演多次,其以男色經濟打造出來的立基市場(niche market)長銷劇路線,除了突圍藝文觀眾同溫層,讓大量男同志族群走進劇場之外,也讓喜愛BL的腐女族群走進劇場。近來劇場圈的定目長銷劇風潮,大致上多半處理都會愛情或是婚姻主題,情情愛愛加上當代人孤單寂寞、真情難覓的議題,演員外型吸睛,舞台炫目好看,加上夠說服力的演技,大致上都能吸引一定數量的觀眾,比如橫向移植的音樂劇《LPC》,或是改編自流行IP小說的《婚內失戀》都創造出亮眼的票房,以及一再演出的風潮。 台南人劇團這幾年深耕男同志市場,也算是開創出了某種男同志都會觀劇風潮,而《愛情生活》則是其中的代表作。 乍看之下,《愛情生活》賣的是在男同志族群無往不利的男色經濟。舞台以酒吧夜店風打造,橘黃霓虹燈大大閃爍著「WORK OUT」兩個大字,呼應著男同志群體對於上健身房打造肌肉身材的日常現象,白磁磚搭成的方框底下閃爍著幽幽藍光,是夜店常見的燈光設計,框裡鋪滿著沙,中間是一個白色雙人浴缸;邊框上滿擺滿了象徵都會男同生活的時尚品味,純白色的瓶瓶罐罐可以是Muji的沐浴用品,也可以是Le Labo昂貴的東京限定城市香水款;拖鞋與內褲的品牌一方面標記著男朋友的品味與身分,一方面也是三角關係的戰場;更重要的是散落各處的啞鈴與拳擊手套,那是男子氣概的必備物件,也是整個舞台,男性氣質擂台賽的象徵所指,WORK OUT除了健身運動之外,作為英文片語也有解決、把關係處理好的動詞作用,在整個演出過程,兩個字除了指涉健身,也大聲地吶喊著,男同志愛情關係到底能不能成功,邁向婚姻修成正果的提問。
-
舞蹈 從台北到大邱
Dance Now Asia 舞蹈藝術節登場 開啟亞洲身體的跨國對話
亞洲舞蹈界年度盛事「Dance Now Asian 舞蹈藝術節」(下簡稱DNA舞蹈節)將於 8 月中旬熱力登場,並於8月下旬首次由韓國大邱市立舞團(Daegu City Dance Company)響應,於大邱藝術中心(Daegu Art Center)舉辦。 為迎接這場跨國交流盛宴,主辦單位臺北市中山堂將於8月11至17日於台北辦理「2025 Dance Now Asia 舞蹈藝術節」, 8月16日與17日推出亞洲青年舞蹈創作演出(Showcase)與國際身體工作坊呈現,邀集來自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東京、印尼的17位舞者,共創嶄新的身體語彙。大邱市立舞團則接續於8月20至24日在大邱辦理「2025 Dance Now Asia in Daegu」舞蹈藝術節,期間何曉玫Meimage Dance舞團將帶來《極相林序曲》,與韓國、東京舞團同台交流;另有台灣青年舞者的兩齣作品《搏筊》與《Dans labme》同時亮相,展現台灣新生代的創作能量。
-
焦點專題 Focus 衛武營歌劇里程碑
跨越傳統與現代的橋梁 《羅恩格林》首現台灣舞台
在我們習以為常沉浸的歌劇中,華麗的詠歎調、明確的分幕與耳熟能詳的旋律,構築出義大利歌劇的魅力與親切。然而,當一座劇院歷經10年耕耘,累積了觀眾的欣賞品味與藝術實力之後,是否能勇敢地踏出熟悉的範疇,迎接一位被視為不容易認識透徹,卻又極具深度的作曲家?2025年夏天,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以下簡稱衛武營)將用行動作出回答透過一部從德國萊茵歌劇院引進、風格大膽、設計深刻的《羅恩格林》(Lohengrin),開啟一場穿越古今、橫跨現實與神話的美學對話。 10年磨一劍,15部劇作鋪路而來 衛武營自2015年成立推動小組促成與德國萊茵歌劇院及美國林肯藝術中心的合作以來,衛武營便將「歌劇共製」納入長遠藍圖。從2018年開館至今,15齣義大利經典與現代詮釋的歌劇已陸續登場。涵蓋《創世紀》、《驚園》、《杜蘭朵》等國際共製,也包括全本的《茶花女》、《諾瑪》、《魔彈射手》,《費黛里歐》、《尤金.奧涅金》、《憨第德》等音樂會形式,更有當代歌劇《天中殺》及前衛歌劇《創世紀》等作品,參與團隊橫跨全球多達 20 個劇院與團隊。 一一數來,藝術總監簡文彬與團隊發現:「大家可能對義大利風格的歌劇作品比較熟悉,經過這些之後我們想,現在好像可以和觀眾一起挑戰一個更具重量的作品。」 回望與前行:《羅恩格林》的時代意義 「事實上,如果搜尋史料,就會發現《羅恩格林》在華格納所有作品中,是最有義大利風格的一部。」簡文彬總監指出,這部1850年首演的歌劇,在音樂風格與戲劇結構上,仍保留著傳統義大利歌劇的特質。反過來說,《羅恩格林》對其他作曲家的影響也不可忽視。「威爾第自己也說過,包括《羅恩格林》裡的配器,在他自己的作品裡也可以找到幾乎是平行的對照。」簡文彬說,這樣的影響在《阿依達》開場的序曲特別明顯,甚至可以說那段音樂邏輯與《羅恩格林》的序曲幾乎如出一轍。這樣的觀點也突顯出華格納與威爾第這兩位19世紀歌劇巨擘之間潛藏的相互對話。 此外《羅恩格林》更是華格納風格轉變的分水嶺。「這是華格納最後一齣以『歌劇』來稱呼的作品,之後他就全面轉向『樂劇』。」簡文彬認為,相較於《指環》這類龐大樂劇,《羅恩格林》既具備可辨識的段落結構
-
焦點專題 Focus
「在那遠方,你們走不到之處」:華格納的《羅恩格林》(上)
在華格納(Richard Wagner,1813-1883)的整體歌劇創作中,《羅恩格林》(Lohengrin)有著承先啟後的地位。雖然它一般被視為作曲家最後一部浪漫歌劇,但在音樂結構上,如同其後的作品,《羅恩格林》已是很清楚地以一幕、一景為單元寫成;在戲劇層面上,大量的群眾場景、人物的互動則依舊不脫19世紀法語大歌劇(Grand opra)的樣態。另一方面,寫作《羅恩格林》到首演期間,華格納由德勒斯登宮廷樂長到流亡他鄉,是其人生的一大轉捩點。 從構想到首演:歷史與命運的交錯 應在1841╱42年間,華格納已接觸「羅恩格林」相關題材。在完成《唐懷瑟》(Tannhuser,1845年首演)後,他於1845年夏天開始寫作劇本,於1848年4月28日完成總譜。1848年9月22日,為慶祝德勒斯登宮廷樂團成立300年,華格納在宮廷劇院音樂會安排演出《羅恩格林》選曲,為第1幕由傳令官宣布決鬥開始至該幕結束,由其親自指揮。全劇原計劃於德勒斯登首演,準備工作都在進行中,卻因華格納同情革命的行動,為避免被捕,他於1849年5月9日離開德勒斯登;一週後通緝令發佈,《羅恩格林》首演計畫自然付諸流水。1850年4月,華格納寫信給在威瑪的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請求他設法安排該劇演出。李斯特一本大力支持華格納的立場,於同年8月28日,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101歲生日當天,在威瑪指揮該劇首演,並撰文大力推薦這部作品。(註1)華格納自然想親身參與首演,但被李斯特鄭重警告並嚴厲拒絕。華格納未能在場體驗作品成功的首演,是他生命裡的一大憾事。1871年11月1日,《羅恩格林》在波隆那(Bologna)演出,是華格納第一部在義大利被演出的作品,相當轟動,不僅掀起年輕一代義大利作曲家的華格納風潮,也影響了威爾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之後的創作。次年,華格納獲頒該市榮譽市民的頭銜。
-
焦點專題 Focus
「在那遠方,你們走不到之處」:華格納的《羅恩格林》(下)
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1903-1969)在他的《試論華格納》(註1)一書中,由不同角度出發探討華格納其人其作品,並批判其歌劇創作,對20世紀後半以降的華格納研究有著指標性的影響。在〈色彩Farbe〉一章裡,阿多諾以罕見的語氣高度讚誦華格納的「配器藝術」前無古人,他使用樂器有如畫家使用顏料,自行調配出需要的色彩,用以作樂。阿多諾並引述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的話語,稱華格納的每一部作品都有其個別的配器風格,亦即有其獨特的「樂團」,既使在看似風格統一的《指環》裡,4部作品亦各有其聲響個性。阿多諾清楚指出,「配器師」華格納的「樂團藝術」始於《羅恩格林》,如同史特勞斯的建議,初學者要好好學習該劇「精細的木管混合方式」。透析《羅恩格林》前奏曲,即可明白阿多諾的讚嘆。 《羅恩格林》前奏曲的聲響結構 《羅恩格林》前奏曲開始的4小節在A大調和弦上展現一個沒有時空感覺的聲響。其手法為將樂團分成3組:4部小提琴為一組、兩支長笛與兩支雙簧管為一組、4支拉奏泛音(Flageolett)的獨奏小提琴為另一組,3組以不同的時間先後進入。因著重疊進來的方式,各組個別開始的時刻被遮蓋掉,這亦是這幾小節音樂結構的原則,要壓抑製造出聲響的樂器本身的特質。之所以選擇A大調之原因應在於小提琴拉奏泛音效果的技術條件,A大調亦是《羅恩格林》的調性。接著,在一個完全由高音、沒有低音的聲響帶構成的光環中,小提琴呈現了聖盃動機。藉著和聲手法,讓音樂上的時間結構得以維持在飄蕩狀態;阿多諾稱其為「時間魔幻的停滯」。 當木管群進來時,首席長笛、首席雙簧管和首席單簧管組成一個混合聲響,抹去個別樂器的音色特質。在木管樂器之後是一個由中提琴、大提琴及法國號完成的混合聲響;最後是重的銅管樂器。每當新的樂器群演奏著主題進來時,原來為主體的樂器就會退居音型伴奏的地位。因之,木管群的混合聲響進來時,小提琴即退居伴奏,扮演水平的音色結構的仲介者。依此類推,當銅管樂器進來時,中提琴、大提琴則歸位傳統的絃樂4聲部,成為樂團的基底功能。 這個看似配角的仲介者,其實一直向前或向後移動著,維持了整個音樂進行天衣無縫的連續性。另一方面,法國號和伸
-
音樂
首度與梵志登合作 曾宇謙暌違5年演繹布拉姆斯經典協奏曲
今年9月,台灣樂壇將迎來一場令人期待的首次交會。柴科夫斯基國際音樂大賽得主曾宇謙與長榮交響樂團駐團藝術家梵志登(Jaap van Zweden)攜手,詮釋布拉姆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這場演出不僅是兩位音樂家首度合作,更標誌著曾宇謙睽違5年、重新演繹這首協奏曲的重要時刻。此外,樂團也即將演出貝多芬的《艾格蒙》序曲及布拉姆斯c小調第一號交響曲,以饗樂迷。 選擇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作為合作首演,對曾宇謙而言別具意義。即使從少年時期即已開始演奏這首樂曲,但為了維持樂曲的品質,他刻意將曲目封存沉澱。此次將它重新拿出來演奏,掐指一算已經5年,一上手,他便感到自己「有進步」。他坦言:「這幾年透過演奏布拉姆斯的其他作品,包括獨奏會、室內樂等,讓我對他的音樂有更深入的理解。」所以現在覺得可以將這首曲子重新拿回來演出了。曾宇謙認為:「真正的進步,是透過時間與生活經驗的累積。放下一段時間再回來,或經歷更多布拉姆斯作品的演奏,都讓我對這首曲子有更深的理解與詮釋。」如今再度回歸,他不但重新思考結構與運弓方式,在詮釋與技術之間取得新的平衡,也對整體樂句的理解、細節的處理有更多想法。 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以其龐大編制與高強度的演奏需求聞名。曾宇謙認為,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於樂曲進行中維持體力與音樂的張力。「這是一首需要維持40分鐘爆發力的曲子,要避免聲音太衝、太粗糙,同時又要與樂團融合、交織。」為了應對演出所需的體能,他平時透過游泳、慢跑與核心訓練保持狀態,並注意避免對手部造成過多負擔。
-
說戲
被監管的創作——從《楊門女將》採藥老人說起
國光演出時遇見以前教過的老學生,真是老學生,從清華中文系畢業30多年了,而她竟記得當年我曾帶她們到台北的劇場看京劇! 這是作為老師最欣慰的一刻! 我應該是第一個在大學開「當代戲曲」課程的老師。提起戲曲,一般就只是關漢卿、湯顯祖、洪昇、孔尚任,沒人意識到還有「活著的人」在編戲曲。大學有「現代文學」課,包括小說、散文、詩,也有現代戲劇,但從沒有現當代戲曲。我開這門課,當然不能只讀文本,每次上課都抱著10幾捲錄影帶當教材。其實它們是同一部戲,但因我並非全播,而是精挑片段,技術上就要先拷貝10來份,各自找出不同的起始點,上課時依序按編號播放講解,所以這些戲我反覆看過近百遍,爛熟爛熟,但「現場」仍是無可取代。1993年中國京劇院首次來台,名角大師雲集,怎能不帶學生親臨現場?那是沒有高鐵的時代,從新竹到台北是一段「旅程」,記得我好像還幫學生辦了保險,戲碼呢,當然精挑細選。 挑戲必須穩準狠,這是學生第一次進劇場,萬一不喜歡就沒第二次了。忍痛放棄《龍鳳呈祥》、《群借華》、《鳳還巢》、《霸王別姬》、《失空斬》,認準故事新鮮動人、表演可觀的《春草闖堂》與《楊門女將》,事後證明我沒選錯,學生喜歡得不得了。 看完戲,我們持續討論,學生都很興奮,而我的情緒較複雜,我比年輕人多一層蒼涼感慨。 《楊門女將》拍攝時演員都才20出頭,看了近百遍的我,印在腦海中的是他們的青春容顏,而在台北劇場親眼見到的穆桂英和佘老太君,都已超過60歲,看戲時情緒激盪,這40年辰光是誰偷走的?值得慶幸的是居然仍是原班人馬,我一一在腦海中把他們的前後段人生相互比對,只是演到最後,採藥老人出場,一看字幕,怎麼不是畢英琦?錄影帶裡的畢英琦呢?我焦急慌亂了多日,打聽到結果,原來他30多歲就已病逝。得知的當下,我止不住爆哭,對方問:「妳認識他?」我怎會認識他?但他的採藥老人陪伴我半生。 這層感慨,我沒對年輕的學生說,而我沒說的還有另一層,這麼好看的戲竟都是在極端不自由、思想受箝制的時代編出來的。 我們都說政治不該干預創作,創作應享有全然的自由,我們說這是天理,但有天理嗎?因此我特別尊敬在被監控的狀態下端出好戲的創作者。本篇先從《楊門女將》說起。 《楊門女將》原本是揚州戲,范鈞宏改編為京劇,楊家為遠
-
香港
藝術發展局資助公布 有保留有刪減讓藝團面臨挑戰
香港藝術發展局(藝發局)在2025年初公布修訂資助政策,為了加強藝術團隊的流動性與讓更多藝術家受惠,除了取消年度的3年資助,只設2年和1年資助外,本來只有獲資助藝團能申請的額外資助計畫也取消,所有藝團都需在計畫資助的「大海」內碰運氣。 每年藝發局的年度資助期由7月1日開展,以往為了讓獲資助藝團有比較充裕的時間去開展工作計畫,一般來說會在3週或4週前通知結果,今年不知是否受修訂資助政策和藝發局行政總裁更替的影響,藝團遲遲未獲任何有關資助結果的消息,加上政府銀根緊張,以及很多外圍因素的衝擊(如世界性的經濟下行和國際政治局勢不定),早前由政府直接資助的「九大」旗艦藝團已被削減資助,讓中小型資助藝團的不安全感更是強烈。 最後藝團在6月30日分別收到通知,本年度有不少藝團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包括「影畫戲」和「同流」兩個戲劇團體不獲資助,另外有兩個劇團則由獲3年資助變為只獲1年資助,其他如「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劇場空間」等都保留在2年資助的名單內,資助額都沒有太大改變。另外「光影作坊」和「藝術到家」兩個視覺藝術團體都不獲資助,另有藝團的資助額則大幅削減。 此外,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社區文化發展中心兩個屬跨媒體資助的組織,亦只獲1年資助,資助額亦被削減10%;舞蹈方面則有3個藝團只獲1年資助;連八和粵劇學院亦難逃落入1年資助的境地。藝發局在15年前因應藝團長遠發展和減省行政程序,推出3年資助多年後作出如此修訂,在加強藝團的流動性的同時,亦相對更容易從資助增減上管理藝團出入這個機制的可能性。政府目前大力以KPI衡量部門成績,受資助藝團目前也似乎更得在量化(如觀眾數量)的成績上做出增長,才合乎當下「發展」。這樣的寒冬不見得是短期現象,而整體看來文化資助在各地城市亦不見增長,可以預期的是,藝術家們將面對疫情後的大挑戰。
-
宇航的戲曲手記
流派應該是一渠活水
後人癡迷流派,時常固執地活在「如果梅蘭芳還活著就好了」的非現實臆想中;後學崇拜創派大家,容易墮入簡單概括、淺顯模擬的泥沼。未曾經歷藝術麵糰被揉搓、被發酵、被蒸騰的完整經歷,一味只想直接吃蒸熟的藝術饅頭,「拿來主義」給自己戴上緊箍咒,束縛了藝術馳騁的臂膀。我覺得在傳承的根基上,自體自量、自思自表的創意歷程才是最美麗的藝術旅程。
-
藝@書
我的越南母親、哥哥與他人
2024年12月,台越新二代的蔡定邦以攝影書《本是同根生》獲得「巴黎攝影節光圈攝影書獎」(Paris Photo-Aperture Foundation Photobook Awards)當中的「第一本攝影書獎」(First PhotoBook Award),這是台灣創作者第一次獲得這個獎項(註1)。今年7月,哈蘇基金會(Hasselblad Foundation)宣布2025年國際攝影書出版贊助金名單(註2),蔡定邦再以《水噹噹的金雲阿姨》和波蘭攝影師Paweł Starzec《Makeshift》分別獲得10萬瑞典克朗獎金(新台幣約30萬)。短短半年,這位年僅26、國小學歷,影像靠自學的年輕攝影師,因接連獲得國際獎項受到矚目。 獲獎之於蔡定邦,不只是得到加速攝影書出版的經濟資助,實現「被看見」的想望,透過他的鏡頭,也呈現了越南女性移民及其後代錯綜複雜的生命歷程。
-
戲曲
夏日裡談情講鬼 《牡丹燈籠》密縫台日傳統打造新美學
近年老戲新編與翻玩經典雙頭並進的布袋戲團「不貳偶劇」,即將於農曆7月前夕,於臺中國家歌劇院搬演台、日志怪偶戲《牡丹燈籠》。團長郭建甫從燈籠與鬼魂雙生雙映意象出發,提取布袋戲形式,放大於操偶師與真人演員身上,並細緻拼貼南管梨園戲、布袋戲、能樂等多樣傳統表演元素,編織出當代鬼怪故事的嶄新滋味。在炎日夏日裡,即將為觀眾帶來無比清涼、且感官豐沛的鬼故事新體驗。
-
音樂
莊東杰帶領北市交 打造夏日午後燦爛
「夏日音樂漫步」作為TSO自2024年起推出的夏季系列活動,透過輕鬆、跨界的編排設計,為樂季與暑假之間注入清新氣質。這個8月,現任德國波鴻交響樂團音樂總監莊東杰將率領台北市立交響樂團(TSO)於中山堂,呈現兩場風格輕快、戲劇感十足的夏日音樂會。 首先,莊東杰將由李姆斯基‑柯薩科夫《沙皇的新娘》序曲拉開序幕,隨後由張凱閔演譯蕭邦《E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這位入圍蕭邦國際鋼琴大賽的年輕鋼琴家,目前是樂迷眾所期盼的選手,在今年賽事前夕的演出不但展現他的優秀琴藝,也能藉此累積更多與樂團合作的經驗。下半場為TSO本樂季紀念蕭斯塔可維奇逝世50年的節目重點之一,即將演出作曲家為劇場樂團而作的組曲。莊東杰解釋:「這是一首少見地將手風琴、吉他與薩克斯風融入交響樂團中,營造出接近小型劇場的作品,總共8首組曲,全曲有25分鐘,但加了這幾個樂器,就會出現讓樂團出現小酒館的聲響質地。」
-
焦點專題 Focus
酷派爵士風 經典Cool一夏
盛夏台北,熱浪一波波襲來,街道上急促的腳步與空氣裡懸浮的濕熱令人煩躁。然而就在城市的心臟地帶,兩廳院悄悄張開一道清涼的音樂縫隙,邀請我們走進另一種夏天的可能一個用節奏緩解焦躁、以旋律洗滌思緒的季節性避風港。 爵士樂的世界一向多元而包容,每一種風格都有它的聲音性格。但今年,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特別聚焦於那一抹冷靜、克制、講究結構與質地的「酷爵士」(Cool Jazz),一種不急於說話、卻總能在最不經意的時刻讓你屏息傾聽的音樂態度。它不是冰冷的距離,而是溫潤的深思;不是華麗的技巧炫技,而是優雅地說出內心。 這樣的精神貫穿今年的節目策劃:從邀請國際樂手登台演出的鋼琴家佛萊德.赫許(Fred Hersch)啟幕,到近年在爵士界掀起風格討論的爵士歌手瑟希兒.邁可羅恩.薩爾凡特(Cecile McLorin Salvant)。前者是細膩的傳奇爵士鋼琴詩人,而後者的音色不柔美卻極具穿透力。此外,還有與山林對話的高海拔音樂現場、劇場裡如同沉思小品的Cool爵士夜晚,表演場域與音樂風格交織出多重層次的夏日體驗。 其中最令人感到溫柔而堅實的連結,是多年來參與兩廳院夏日爵士音樂節、同時為台灣培養跨世代爵士小號手與編曲家的麥可.摩斯曼。他的存在就像這場音樂節的基底,不張揚,但支撐著節奏與信念。他年輕時曾與酷爵士的兩位傳奇人物 Gerry Mulligan 與 Lee Konitz 同台演出,如今則以教育者與創作者的身分,在這片土地上播下更多種子。 不只在劇場裡,今年的爵士派對也將音樂帶出戶外,透過一年一度的戶外派對設計,把爵士從各種場內解放出來,與夏日的空氣、草地與觀眾的身體一起呼吸。在那裡,爵士是一場讓人會心一笑的驚喜,也是一個屬於大眾的盛宴。 在這樣一個節慶裡,「酷」不只是姿態,而是一種對節奏與情感的真誠回應;「經典」也不只是復古,而是對美感與風格的當代表達。當旋律慢慢沁入耳中,我們彷彿聽見了那句關鍵的邀請酷派爵士風,經典Cool一夏。
-
焦點專題 Focus 佛萊德.赫許、瑟希兒.邁可羅恩相繼來台
優雅之必要,當代爵士的兩種靈魂
從街角巧遇到生命對話佛萊德.赫許與鋼琴的漫長修行 第一次聽到佛萊德.赫許(Fred Hersch)作品,是1991年12月在東京某家小唱片行。那年冬天很冷,開完會後氣溫降到接近零度。為了趕快回到旅館,一走出車站就小跑前進。 在某街角聽到一陣像是比爾.艾文斯(Bill Evans)和圖茨.蒂勒曼斯(Toots Thielemans)一起演奏的音樂;那聲音如此美妙,讓人忘卻寒冷,不由駐足聆聽。以當時對爵士樂淺薄的認知,雖然有點疑惑,但還是認為應該是兩位大師合作的專輯《契合》(Affinity)。沒想到一曲結束後,居然聽到蓋瑞.伯頓(Gary Burton)和艾文斯的合演!這下有趣了,馬上確知這絕對不是那張專輯,而是某張從未聽過的作品。 循聲取徑,找到家很小的唱片行;店主為了招睞客人,大寒天卻開了點窗,讓店裡的樂音得以流到街上,果然引來客人。 詢問後才知,這個演奏得酷似艾文斯的音樂家就是赫許,前一年日本唱片公司「爵士城」(Jazz City)邀他錄製發行了一張向艾文斯致敬的作品《艾文斯本質》(Evanessence)。這是我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也是對他的第一印象:比艾文斯更艾文斯的鋼琴家。 之後幾年,陸續聽了赫許向孟克(Thelonious Monk)致敬的獨奏,以及用三重奏和大樂團編曲演奏史崔洪(Billy Strayhorn)作品的專輯,才知道,第一印象是錯的,赫許是什麼都會的超級高手! 進入21世紀後,一些人(例如我)突然聽不懂赫許的新作品了,總覺得他彈奏的旋律常常變得極為複雜,像是一團找不到脈絡的線。後來讀了一些他的自述和訪談,原來是因為他非常喜歡絃樂四重奏的形式,喜歡讓多個聲部既獨立又互補,演出時,往往心分二用,甚至三用,同時在兩三個聲部即興演奏!這種強悍的演奏能力,即使在天才輩出的爵士樂壇,也極少見!
-
焦點專題 Focus
瑟希兒.邁可羅恩:謬調醜唱,唱出爵士新方向
來自多文化背景的瑟希兒.邁可羅恩.薩爾凡特(Ccile McLorin Salvant)是新世代最受矚目的爵士歌手之一,歌藝絕佳,選曲眼光獨到,更在既定的道路之外走出新方向。 特立獨行的爵士新星 在爵士歌手的專業領域中,演唱諸如收錄於《美國經典歌曲集》(Great American Songbook)中的標準曲目是基礎能力,無論哪個世代,但凡能透過高度個人化再詮釋或高超擬聲唱法來呈現前述經典的歌手,都能在爵士樂壇站穩腳步,然而瑟希兒能做到更多,她勇敢選曲,除了挖掘罕見作品,也透過獨樹一格的「醜唱」技巧,為美國早期流行經典或黑樂(註1)史上的重要作品,開展新的生命。 瑟希兒擁有寬廣的音域,低音渾厚,中音嬌甜,高音清潤,即便在極限音區也能保持清晰的咬字,除此之外,她節奏感極佳且穩定,總能將歌詞本身的文字韻律融入歌唱中。仔細聆聽瑟希兒的歌聲,可發現她聲音的質地會隨著演唱內容而變化,有時前一句還捏細嗓音唱著生活辛苦,後句便音色一沉呼出一聲低吼,她不只歌唱,更是藉著歌聲演繹某個角色,呈現出絕佳的戲劇感。 2010年奪得孟克國際爵士大賽(Thelonious Monk International Jazz Competition)之後一炮而紅,爾後加入唱片大廠Mack Avenue Records發表了4張專輯,瑟希兒的作品在2014至2019年間屢屢獲得爵士樂壇重要獎項,包括3座葛萊美最佳爵士歌唱專輯獎,且兩度由《DownBeat》雜誌樂評挑選為年度最佳專輯,可說攀上事業巔峰,但她的藝術方向在2019年後漸漸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