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焦點專題 Focus
劇場裡的馬戲,超乎一瞬的精采
過去,馬戲在台灣多半像是一瞬之花,乍現以後,爆出熱烈的掌聲,便不見痕跡,因此觀眾對它的期待,亦經常是炒熱氣氛用的活動。 然而,當馬戲走入劇場,在華麗的旋轉之後、在精采的亮相之前,在各種看似超乎常人能夠做到的能力,待端上劇場以後,值得期待的就不僅只是瞬間的火花,而是將飽含在身體中的能量,以不同的敘事、故事、脈絡更精準地譜出。或許就是這種打破框架的豐富可能,就連編舞大師林懷民也被吸引,而與FOCASA馬戲團(原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合作,接下了馬戲製作《幾米男孩的100次勇敢》的導演 本次專題特別採訪3位深耕馬戲的年輕世代表演者,談論這一路的感受;同時訪問3位戲劇、舞蹈背景的導演,為我們整理馬戲的奇異,所為何來。 (本文出自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
-
焦點專題 Focus 馬戲演員
藍翊云 剪短頭髮,長出新的身體
馬戲創作經常要求表演者展現自己,包括獨門的技術、能力與創意,然而,所謂的「自己」到底是由誰去定義的? 這個問題,特別是對當代女性馬戲表演者來說,是後知後覺被撿起來的疑問。 面對這個提問,表演者藍翊云以自己求學經驗為例,他說 :「我從10歲開始在戲曲學院唸書,要被分配到什麼領域,通常都是由老師決定的,而女性又經常因為先天的身體特質被分配陰柔的表演範疇,例如,我所擅長的軟骨功、高空特技,也是如此。」 在學習之初,女性必須盡最大的能力展現自己身而為女的姿態甚至還沒有討論到作為一個「人」,就直接跨度到「女」。必須強調長髮、強調婀娜的身體,還有柔軟的曲線。 正因如此,藍翊云在今年剪了一頭俐落的短髮,便彷彿有另一個身體從他這軀殼中誕生,他說:「女性的意識改變我身體的選擇,使我的創作好像也多了更多空間能夠移動。」
-
焦點專題 Focus 馬戲演員
黃翊 在無機物之間,活出有機的自己
黃翊,20歲出頭,青春正盛,且外型搶眼,因此高中時期便有模特公司找上門。然而,他的那雙眼睛一旦望向扯鈴,就會流露出截然不同的氣焰。好像他看的不是轉動的扯鈴,而是凝視他轉動的生命一樣。 作為馬戲表演者,早早起步有體能的優勢,但若這麼說,又會讓人忽略馬戲背後需要的藝術深度。體能或許可以讓一個表演者將自己的技藝磨得讓人目不轉睛,然而,黃翊期待的是能打造讓人銘刻於心的一場表演,而非一場轉瞬即逝的秀。 大概是個怪咖 黃翊從國小接觸扯鈴,學沒幾年,就發現好像沒有老師可以教自己了。「真的很早欸大概是國中吧?後來我就開始自己扯了。」 他經常提及一件事,某段時間為了精進自己,走到哪裡他都帶著扯鈴,當時,他腦袋只能想著一件事:不可以讓扯鈴掉下來。 扯鈴不只是技藝而已,他是知道的,但除此之外,扯鈴到底還能是什麼?那時候的他,尚未有答案。彼時,偶爾和隊友閒聊,聊得多也不是技巧,而是形容一種身體的延伸的狀態,把扯鈴當作心靈的夥伴,他說:「我那時候常常跟大家分享怎麼對扯鈴比較好,結果也沒人回我,可能都覺得我很怪吧?」 自認怪咖,早早就把自己扯到台灣的天花板去,至於下一步在哪裡?黃翊不知道。 總之,不過也只是幾年前的事情而已,「馬戲平台」在衛武營在剛剛起步,而在國外,各種技藝早就燒得爐火純青。他於是毅然決然向外探索,於2022年幹了兩件大事:其一是徒步走了趟西班牙朝聖之旅,其二是報名世界知名的歐洲雜耍大會。 這裡先談後者黃翊說,參與雜耍大會之前,他總感覺自己對扯鈴的修煉好像來到極限,「好像一直在吃身體的老本,想把一切技巧練得很厲害,可是然後呢?做完之後會有一股巨大的空虛襲來。當時我坐在大會的練習場館內,那是一個非常大的空間,幾百個人同時練習,現場有各種道具滿天飛,我練累了就坐在角落看大家,思考我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 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那好像是他第一次思考這個問題。一旦疑問浮出,就像是裂縫一樣,透出一道光,然他看見自己的身體裡,除了扯鈴之外同樣使他在乎的事情:孤獨。
-
焦點專題 Focus 馬戲演員
朱宸祐 失誤了,依然能是個好演員嗎?
從未當過一天真正的廚師,然而在馬戲圈子裡,所有人都衝著朱宸祐喊「廚師」。這個綽號的由來,他解釋,是因自己的「小聰明」。 「我高中是念莊敬的表演藝術科,本來就是一個演戲的人。」朱宸祐說,原先他的生活離雜耍、馬戲之類的遠得要命,卻因為考上戲曲學院,未來的方向就全不一樣了。考試前,他左思右想:半路殺出的自己該如何贏過那些自幼習武的科班生呢?靈機一動,便結合自己在餐廳半工半讀的經驗,「帶著卡式爐、砧板,還買了一些小菜過去面試,一邊說故事一邊煮菜,最後就考上了。」 原來如此。那之後,他就成了「廚師」馬戲之路尚未出道,道上的諢名就已然成立。
-
焦點專題 Focus
當劇場遇上馬戲,碰撞下的驚喜與流動
2016年衛武營率先推動「馬戲平台」,廣納台灣馬戲領域的創作者匯聚一堂。彼時許多人都還在摸索的階段,馬戲似乎還只是煙花一般瞬間綻放的火光,觀眾、乃至創作者,對於「馬戲如何說好一個故事」都搖搖擺擺的。然而,那畢竟是一個開關,啟動了許多可能性。 在「馬戲平台」於衛武營發端的8年過後,台灣馬戲已累積不少創作者的能量,勇敢探索、持續冒險,或許尚未茁壯成樹,但的確能夠看見不少團隊扎根站穩的樣子。近期,從幾米的繪本出發,由林懷民導演、FOCASA團員演出的馬戲定目劇《幾米男孩的100次勇敢》風風火火地開演,也為台灣的新馬戲打開了不同的視野。 藉此機會,我們特邀3位台灣當代導演,分享他們如何從各自的專業舞蹈、戲劇、音樂劇出發踏入馬戲,以及不同領域的碰撞花火。 洪唯堯:走進劇場,讓馬戲演員均勻的感受時間的重量 長年以來以多樣性的創作見長的劇場導演洪唯堯,去年底應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之邀發展新作。期待藉此機會探索台灣馬戲風格的他推出了《落地前六釐米》,他說是希望能夠將馬戲演員如何「成為」他們自己的過程表現出來。 「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成為』這件事情。」洪唯堯說,馬戲表演者對他來說近似超人,或者更精準地說,是「成為超人的過程」,他轉換尼采的哲學觀點,反應到這個類別的表演領域上,形容:「當我們走在鋼索上的時候,這岸原地不動的我們是人,成功走到彼岸終點的是超人,而我認為馬戲演員就是站在鋼索上的人,無論是回頭、停留或是繼續往前,都是危險,你無論如何只能繼續往下走。在平衡與失衡的瞬間,就是馬戲演員回應生命的時刻。」 除此之外,洪唯堯在觀看馬戲的過程中,亦覺察到一種玄妙的時間感:「一種是看戲當下的時間,另外一種,則是戲劇或舞蹈作品都不常存在的,是演員與『他操控的物件所相處的時間』。」他解釋,在觀看表演時,觀眾必然會震懾於表演者與其物件之間純熟的掌握度,而在震撼的同時,表演者過去孤獨習藝的體感時間會同步爬上觀眾的心頭。 這種時間體感的衝突,在觀看單一表演的時候是妙不可言的,但是「若要放進劇場中呈現,我希望馬戲表演者、舞者站在舞台上,能夠幻化出一種均勻的時間流動體驗。過去他們在表演的時候,好像只有
-
音樂 第四屆衛武營國際音樂節亮點解析
回顧音樂史的時代之聲 「寧靜革命」中的綻放
「我們希望藉由一個音樂節的形式,讓觀眾不只是聽到當代的作品,同時也可以聽到這些作品是怎麼來的。」這是衛武營藝術總監簡文彬,在首屆音樂節提到的初衷。時至2025第四屆,藝術節總監陳銀淑繼續推動目標,並刻意聚焦歷史洪流中相對陌生的名字,期待從創作者們「寧靜的革命」(註),聽見時代風格變化間的幽微轉折。
-
戲劇 不是慈禧的歷史翻案
《女王的名字》多音並陳 交織真相的無限可能
2025年由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與臺灣戲曲藝術節聯名共製的作品《女王的名字》,是由台灣京劇首席名伶魏海敏主動發起的製作,深受「慈禧」一詞吸引,京劇天后找來擅於從平凡日常中尋出歷史發展軌跡的劇場導演王嘉明統籌,覓得二度獲得傳藝金曲獎最佳編劇獎的陳健星合作,將透過歷史人物「慈禧」可能的經歷與回憶,交疊出人作為社會中的一員,承載時空多點座標之下,所蘊含的複雜多樣性,與真相的無限可能。 陳健星坦承,自己先去抽了塔羅牌(聖杯三)才敢答應編劇邀請;而王嘉明則笑說,除了陳健星,他真想不出來有誰能立基在傳統戲曲裡,同時能掌握現代劇場語彙,還能有辦法接受跟他(王嘉明)一起工作。《女王的名字》並不是這對「(王嘉)明、(陳健)星」組合的首次攜手,早在2015年唐美雲歌仔戲團年度大戲《文成公主》時,兩人即以導演與編劇的身分合作,但當時兩人只有在製作初期稍微碰面討論,之後便各自埋首工作,並未有太多往來切磋,這次面對京劇天后命題強烈的指定創作,兩人必須從零開始,一同處理龐大繁雜的史料揀選、面對多樣性的切入角度討論,並在當代與傳統的比例上拿捏嘗試,成為彼此24小時線上待命的並肩戰友,對陳健星來說是極具挑戰的創作模式;而對於習慣文字與排練並進的王嘉明而言,這次的創作路上終於不是孤身一人。 故事有單一解答,但真實沒有 「有時候人們需要的是故事而不是歷史,可是我們嘴巴會說,我們要真相。歷史有可能呈現真相嗎?我們連自己身邊人的全貌都不知道,但又實在太過想要一個確定的答案,所以很愛去簡化事情的過程,把它變成一個可以利用的故事。」王嘉明分享。陳健星觀察,導演時常在開會時提醒團隊,不要輕易將人物與事件二元化/兩極化,每個人都一定做過一些好事和一些壞事,據此分類為正派或反派太過武斷,而作為編劇,這次撇除呈現事件,而將焦點投向角色之間彼此隱約細微的關係張力之上。 劇中從未被呼喊過名字,皆是以各種身分稱謂作為代號的「慈禧」,在史料記載的70多年生命裡,掌權時期便將近50年,大半輩子都被視作一整個皇朝的權力中心,每一步決策都得罪一些人而讓另一些人歡喜;在留下來的海量正史與稗官野史中,她的形象更顯多元歧異:冷漠的執政者、嚴格的母親、殘酷的婆婆;但同時卻也是溫暖的朋友、開明前衛的新女性,更在藝術造詣與戲曲的推動發展上
-
焦點專題 Focus
《我.我們》第二部曲創作速記
一部關鍵字是 #排灣族#我#我們#智慧的腦#中年 的作品是如何誕生? 年至四十,真能清晰篤定且不惑嗎? 編舞家布拉瑞揚在兜兜轉轉了許多年後,首度以pulima(手)、puqulu(腦)、puvarung(心)排灣族對生命三個階段的詮釋為出發點,推出三部曲《我.我們》系列作,溯源自身族群的生命觀與世界觀。走過首部曲以雙手探索世界的青年階段,二部曲則以puqulu(腦)探索中年,探問生命的未知與模糊,在「我」與「我們」之間所施展的魔法。 在本次專題中,我們特邀編舞家布拉瑞揚、舞者嘟嘟、音樂統籌阿爆、混音及編曲溫娜,4位首部曲創作、演出原班人馬,聊聊各自在二部曲與人至中年的尋找與發現。當排灣文化、身體、音樂與時間交會,一場關於「我們」的生命對話正在展開,讓我們一起走進《我.我們》的幕後,看見這群藝術家的腦內與生命風景。
-
焦點專題 Focus
將一切串起的中間力量:專訪編舞家布拉瑞揚
「我一直相信,這個以排灣族作為背景出發的舞作,最終不會只被捆綁在排灣族的想像。」布拉瑞揚說。 經歷了首部曲的青春壯大,《我・我們》第二部曲延續排灣族的生命第二階段,邁向 puqulu(智慧的腦),進入思考中年。而對布拉瑞揚來說,這也是一趟愈來愈靠近的過程。首先是文化上的意義,接著又是年紀上的相遇此刻的他,正值 puqulu 的階段。然而一件事物靠得愈近,其實也意味著,它可能愈發模糊,而難以捕捉其形貌。 可是,模糊很好。那些在尋找過程中的樣子,都將成為創作。布拉瑞揚是如此相信的。
-
焦點專題 Focus
當我的身體,成為我們共同的意志:專訪舞者嘟嘟
嘟嘟(孔柏元 Kwonduwa)說他的身體不是舞者的身體。 至少,不是他所想像中的那種舞者。可是,他已經跳了很久很久的舞了。 自嘲體重就像舞齡一樣逐步增長,嘟嘟說:「我是在大學期間、2004 年加入原舞者的時候大概 85 公斤,畢業以後 95,一直到後來到布拉瑞揚舞團,就維持在三位數。」說完,他自己也笑了起來。 早年他跟著原舞者上山下海,穿梭各種不同部落,場上的舞者幾乎就是一個群體的縮影,或者內斂或者外放,乍看之下都於身形無關,但多數人對於舞者的想像仍舊從身形出發。那時候,全都是用眼睛來捕捉文化。真的要等到嘟嘟第一次以舞者的身分穿上一個角色,他才開始走出身體的界線。 雖然說,當時的他自己不會曉得,身體與心靈相通的片刻,正式在為來日的《我・我們》之舞作奠定下基礎。
-
焦點專題 Focus
用音樂修補斷裂,成為舞者的肌肉:專訪音樂統籌阿爆、混音及編曲溫娜
音樂輔助舞者的肌肉,使之能找到流動的方向,阿爆與溫娜的工作就是這麼回事。 布拉瑞揚舞團《我・我們》歷經的首部曲、而今也誕生了第二部曲,其製作模式似乎也找到了一個規律:由藝術家磊勒丹先提出一個畫面,接著音樂統籌阿爆便會與編曲、混音師溫娜提出一系列的音樂想像,這過程就像是先注入形象、而後灌溉肌肉紋理,接著,再看看布拉瑞揚與舞者們如何給予心跳靈魂,如此循序漸進的過程。 「首部曲要做青春嘛,所以我們當時音樂的企圖很單純,青春就是把一切都開到最大,我們要把兩廳院炸開!」阿爆分享,而今面對第二部曲,是走向中年,直指排灣族的 puqulu(智慧的腦),他們於是需要把力度降低,卻不是低到幻化為某種苦痛之中,反而是在若有似無的氛圍之際,找到中年浮動的狀態,「否則就只是耽溺在裡面了啊,誰要買票進來看中年的痛苦啊?我們需要的是共感啊!」
-
人間父子
暗黑童話,質問公平的真諦
真:其實生命中常常有很多後知後覺的怪異感,小時候不曉得那些感受都有被「正名」,是長大以後才發現的。其中一個就是對於「公平」的理解。 我念小學的時候,有些老師從外地來的,來的時候就會找一個地方住嘛。通常都是住在村子裡面比較有錢的人家,例如開雜貨店什麼的,有多出來的房間,那麼,通常那戶人家的孩子,考試的時候也會是第一、二名。很奇怪,明明看考卷他們考得亂七八糟的,可是還是會拿到第一名。 我當時只感覺大人的世界很奇怪,連「不公平」3個字都不曉得是什麼意思。 謙:但是,你會不會反而認識了這個詞以後,感覺更詭異?至少我是如此。 以「考試」為例,考試感覺是個很公平的機制啊,可是台灣的升學主義又常常讓我懷疑這種一翻兩瞪眼的機制真的是一種公平嗎?比方說,我永遠都記得我們考高中那年,每一科的題目都非常簡單,我當年好像考了六百多分、前一年可以上建中的成績,但那一年差得遠了。我還記得放榜的心情,真的會有一種:OK,你在考場上犯錯了,環境很公平,沒有讓你的努力得到回報。可是這真的是一種公平嗎?我不知道。 總之,那後來就變成我的夢魘之一。一直到現在,我的惡夢只有兩種:一種就是考聯考,另外就是要準備上台了,可是我還沒有拿到劇本。 真:對,所以我年輕的時候不相信「機運」這種事情,年紀大以後則不得不相信。因為公平也許根本不存在嘛? 像是,我也參與過很多文學獎的評審會議,每次大家投票結果出來都很驚人欸怎麼我心目中的第一名,在你那裡只拿到一分啊?當然,我都會拚命為喜歡的作品爭取分數,但也有可能結果是你完全說服不了大家,所以那篇你很喜歡的文章就只能被埋葬了。 這種事情公平嗎?好像真的只能說是運氣的問題了。 站在得失之間,感謝自己是個幸運的人 謙:我好像不太相信運氣這種東西。因為任何你有所收穫的事物,也必然有所失去。舉個例子,我高中畢業就參與了《人間條件一》,站上國家戲劇院,大家都說我很幸運。可是然後呢?我還是得自己在這條
-
藝號人物 People 演員
林子恆 每次表演,就是交出當下能挖掘的東西
在劇場看見林子恆,多半時間他都不全然是「林子恆」。 他是《春眠》裡的丈夫林正陽,在面臨妻子失智與關係斷裂的痛苦中,終能得到救贖;他是《父親母親》裡的父親米粉,同時也是出櫃跨女的Diva;他還是《灰男孩》裡的所有角色,以一人之力撐起全劇演出。 即使下了舞台,在演員之外,他依舊有多重身分,是老師、伴侶、兒子,也是自己。或許並不是因為他是劇場男神所以善於百變,而是每個變化的面向與個性,才構成林子恆。
-
曼谷
「曼谷設計週」加入永續概念 多元活動展現軟實力
泰國設計界和藝文界年度盛事曼谷設計週(Bangkok Design Week )在2月8到23日在曼谷登場。曼谷設計週由泰國創意經濟局(Creative Economy Agency)主辦,以老城區的泰國創意設計中心(TCDC)為中心,在曼谷各大區域有不同形式的活動和展覽,從一開始的靜態展覽,逐漸擴張到近幾年的講座、工作坊、城市導覽、音樂表演和市集等,曼谷設計週不只是單純是個設計展而已,一開始的目的就是要以設計為力量,讓民眾走進城市的各個角落,進而帶動社區的經濟發展。 曼谷設計週從2018年開始,展區最早從曼谷老城區第一條現代化的道路石龍軍路(Charoen Krung)和達叻仔(Talad Noi)開始,展區逐漸擴大。中間經過COVID-19的挑戰,到了2025年曼谷設計週的主題是「設計躍升:正向力量迎接挑戰」(Design Up+Rising: Facing Challenges with a Positive Twist),加入了永續性的概念,4大重點領域包括展示曼谷作為創意之都的特色、新興設計師的展示平台、創意專業人才的交流以促進商機以及透過美食和時尚展現泰國的軟實力。
-
北京
從脫口秀到聲囂劇讀節 娛樂化與市場化中的原創力
2月下旬,北京專做雜技表演、1300座的朝陽劇場推出兩場「脫口秀之夜」,門票秒殺,脫口秀受歡迎的程度已從它的秀場滿溢到不同的劇場了。開年以來的兩個月,北京脫口秀演出超過3400場,占商業演出約43%。如果再討論「脫口秀是不是表演藝術」這個問題,很快地沒進過劇場的年輕人可能都會認為劇場就是演脫口秀的。就像10多年前,很多想投資話劇(舞台劇)的人以為話劇就是開心麻花。與此同時,北京首批25處掛牌的演藝新空間在這個農曆新年期間也貢獻了500多場次的演出,包括正乙祠古戲樓的經典戲曲,三里屯愛樂匯藝術空間,七七劇場的沉浸式懸疑劇等等。脫口秀與演藝新空間代表著北京的表演藝術日益多元化,但也代表著娛樂化表演需求日殷,勢不可擋。另一個史無前例的數字也令許多人驚嘆,2024年北京國家大劇院與天橋藝術中心票房收入雙雙破兩億人民幣,領先全國所有大型劇院。劇院努力往市場營運的道上奔跑。 表演藝術的內容娛樂化、受眾年輕化與劇院營運市場化在表面上看來對表演藝術產業似乎是正面的,因為統計數字每年都是增長的。但是,如果把表演藝術僅僅視為娛樂產業的話,最終這個社會將失去支撐人們對這個世界思考與反省的文化底蘊。藝術仍應該在不同的時代發出不同的聲音,發出自己的聲音,而要做到這些,最重要的就是藝術創作的原創力,也就是有好內容的作品。在北京其實並不缺乏編劇人才的孵化計畫,但大多是為了公部門的文化成績單,形式為上,真正純粹為拓展藝術創作力設想的計畫少之又少。值得慶幸,也很自然的是,大河中總有那麼幾隻小魚逆流而上,在這個講究商業模式與營銷策略的氛圍裡,仍有人關注著藝術本質的原創力,以孵化原創劇本為職志的「聲囂」(Sound Fury)就是其中之一。
-
學習老人轉彎的隱喻
那晚我把ubung當作一艘太空船
天黑漆漆,像淤泥的水滴往下,沒頭沒尾。每滴都是時間砸下來的地方,散出一圈圈波紋。 墨黑色的天幕如巨大織布機上方的縫,懸掛在無垠的寂靜中,打緯刀敲擊的聲響「pung pung pung」如遠方的落石聲,低沉緩慢,不急躁,不喧囂,靜靜地在黑暗中刻畫出一道道看不見的紋路。經線是月亮背面的影子,拉得圓潤而堅韌;緯線在空間的呼吸,橫亙其中,與經線相纏。那節奏並不匆忙,緩慢得像月光滑過月球的疤痕,波紋一圈圈散開,顯得寧靜。織者坐在機前,手指不因黑暗而慌亂,也不因寂靜而停頓,長出毛的手腳織不出夢的形狀,只有清澈,才能讓線與線之間摩擦出溫暖的光芒。不刺眼,卻足以照亮一小片夜空。 聲響漸漸沉寂,交織點的意義才會顯現,不是為了炫耀,而是為了成為通道,真正的夢,總在安靜中成型。急於求成的,會扯斷線頭,留下破洞,唯有靜靜的,才能抵禦未知的寒風。 手掌攤開,皺紋像一塊張開的生薑。星光跟種子一樣掉進土裡,被黑乎乎的泥抱住。根悄悄長開,吸著說不出名字的東西。有一天,光從土裡冒出來,不是花苞也不是果實。看著的人想找那隻種光的手,可手上的紋路早就被風吹沒了。 坑洞的深處,有一雙布滿皺紋的手,payi的手。她不問星星是否會發光,也不問土壤是否肥沃,只是默默將一粒粒細小的種子埋進潮濕的泥土中。那不是普通的種子,而是從她的記憶摘下的光亮碎片。她低著頭,手指輕輕撫平土面,對那些種子說:不必急著破土,不必急著開花,光會替你們找到路。那些種子靜靜地躺在那裡,聽著「pung pung pung」的聲響。 風吹過,雨落下,月光靜靜躺在土面上。種子不動聲色,卻在暗中伸展根鬚,汲取養分。它們不急於向世人展示自己的存在,因為payi從未要求它們證明什麼。她只是種下,然後離開,將結果交給未知的未來。有一天,當織夢者走進坑洞的這片土地,他看見星光從土中綻放,溫暖而柔和,照亮了路。 pung pung pung 的聲音敲著空氣,月亮下的海面泛起一圈圈波紋,夢就藏在下面,不跑也不散。 月球懸在天上的一角,靜默俯視著織夢者的身影。它的寧靜海並不喧鬧,卻散發出溫暖的光芒,像一張無形的網,輕輕覆蓋在世界的邊緣。織夢者站在那光芒下,手持一根細線,線的盡頭沒有鉤,也沒
-
多倫多
梅蒂族酷兒劇作家獲總督文學獎 Caleigh Crow讓烏鴉說出邊緣與反抗
被譽為加拿大最具代表性、同時也是歷史最悠久的文學獎總督文學獎(Governor Generals Literary Awards)日前公布2024年的得獎名單。劇本類獲獎作品為Caleigh Crow的《有暴力、有正義的暴力,還有死亡,或是重生的烏鴉》(There is Violence and There is Righteous Violence and There is Death or, The Born-Again Crow,以下簡稱《重生的烏鴉》)。 該獎項由加拿大國家藝術委員會主辦,每年針對小說、非虛構寫作、詩、劇本、兒少文學、兒少圖畫書與翻譯(英翻法、法翻英)七大類別,評選出當年度最佳英語及法語出版品,並分別頒發25,000加幣給得獎者、3,000加幣給出版社作為獎金。
-
特別企畫 Feature
關於運動,我說的其實是……
運動,不只是力量與速度的角逐,它還是一種語言,訴說文化與群體的故事。在「關於運動,我說的其實是」專題中,我們嘗試跳進這場運動的跨界碰撞,從極限運動、走路、跑步、足球等運動形式出發,探索當代編舞家如何以這些運動為靈感,創作出打破常規、挑戰極限的作品。 此外,也深度解析法國編舞家哈希德.烏蘭登(Rachid Ouramdane)的《無涯之軀》與丹麥編舞家麥特.英格瓦森(Mette Ingvartsen)的《滑板場》,透過這兩件作品看編舞家如何帶給觀眾身體與運動的視覺衝擊,更提出了關於社會連結與個人突破的深刻思考。而台灣創作者╱表演者陳彥斌、陳履歡與張汶皓則從自身的運動經歷與創作出發,為我們拆解運動與舞蹈、劇場如何互動,並激發出獨特的藝術能量。這不僅是對身體極限的挑戰,更是對劇場本質的深刻探索。 這些創作者們透過不斷地實踐,訴說運動的真正意義,不僅是競技,更是對身體無窮可能的再發現你準備好與我們一起踏上這場身體冒險了嗎?
-
特別企畫 Feature
跨領域復刻賽事的體感——專訪陳彥斌 Fangas Nayaw,縱橫賽場見招拆招
「當所有人都安靜下來,專注在眼前那一球,看運動員如何發揮他的極限,那是所有人心中最滿的一刻,也是球賽中最精采的一刻。」 從小接受高強度網球訓練的劇場導演陳彥斌 Fangas Nayaw,在跨進劇場之前,網球是人生的重心。為了輸贏用盡全力拼搏、享受勝負的掌聲,他很喜歡。然而如此的情懷卻在走進劇場後,成為心情上難以調適的落差。比賽的句點是一方獲得勝利,而劇場卻是在設定好的時間與故事線中完結。即便都有掌聲,陳彥斌 Fangas Nayaw坦言,終究不及拼盡全力獲得勝利的鼓勵來得暢快淋漓。 「我想要在衝刺的時候全力奔跑,回應的時候用力揮拍,但舞台就這麼小,劇場並不允許我的身體用盡全力。」他花了很長的時間去消化這個現實,帶著這具不滿足的身體與渴望的腦袋,持續移動、探索身體極限,同時挑戰跨領域、跨媒材,開發更多觀看可能性的劇場創作之路。
-
特別企畫 Feature
競技訓練刻在身體裡的事——專訪陳履歡,跆拳道選手成為劇場導演之後
那是一次排練結束的午後,陳履歡一如往常騎著車,等著紅燈跳轉,此時出現一位步履蹣跚的老太太正要過馬路。隨著秒數逐漸歸零,老婦急欲加速,雙腳卻跟不上心急的速度。陳履歡看在眼裡,為她心急,也為了眼前的狀態全神貫注。這不是一場比賽,而是真實人生中的一場日常競賽。 尋常的長者過馬路,竟能讓面前的機車騎士看得全神貫注,同感過程的緊張。陳履歡歸納出三大原因有限的時間,身體的限制,以及無法預期的結果。而這恰巧也是競技運動吸引人觀看的主要因素。從長年熱門的棒球比賽,到近年勾起台灣民眾熱情的國際運動賽事,場上的魅力有如一股狂潮,吸住眾人的目光。 從青少年時期的跆拳道選手,到如今身兼劇場導演與表演者,那個尋常的午後觀察喚醒了陳履歡對融合己身競技背景與表演創作有了新的想法,也進一步催生了2022年新點子實驗場的作品《困獸》,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對比競技的比拼與爭取,化為劇場中的表演概念。而她也一次次透過競技創作,回望並重新梳理自己中途轉彎的創作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