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劇場大師羅伯.威爾森(Robert Wilson)於2025年7月31日,在美國紐約州水磨坊鎮安詳離世,享年83歲。
羅伯.威爾森是劇場與歌劇導演、建築師、布景和燈光設計師、視覺藝術家,也是美國水磨坊藝術中心(The Watermill Center)的創始人。從1974年的《沙灘上的愛因斯坦》開始,其所創造的「意象劇場」(Theatre of Images),一直刺激著當代觀眾與表演藝術界,在他的舞台空間裡,永遠有著令人驚豔的畫面,並搭配時間感,觀衆在劇場看到是可以「停格」、「倒帶」、「暫停」的諸多意象——這正是羅伯.威爾森「意象劇場」之所以得名的由來。(參考李立亨:〈羅伯.威爾森的意象劇場〉)
他與台灣之間的連結,源於與國光劇團、魏海敏合作的《歐蘭朵》(2009),以及與優人神鼓、唐美雲合作的《鄭和1433》(2010),呈現台灣跨文化劇場的標誌性階段;同時,由耿一偉著作的《羅伯.威爾森:光的無限力量》(2009)亦是台灣認識劇場大師的重要途徑。近年,他與柏林劇團合作的《彼得潘》亦曾於2017年抵台演出。
為紀念大師的離世,本刊開放15篇與羅伯.威爾森相關的文章,提供讀者閱讀,進一步了解大師的過往與成就。
〈貼身看大師:愛古董強忍背痛,對舞台超級講究——喔,原來這就是「羅伯.威爾森」!〉
〈從歷史殘頁中起造的劇場神話——羅伯.威爾森與《加利哥的故事》〉
〈法國版《歐蘭朵》——伊莎貝.雨蓓 穿越三個世紀的美麗與哀愁〉
〈專訪台灣版《歐蘭朵》女主角魏海敏——京劇不一定要姓「京」,要能夠跨出去〉
〈台灣版《歐蘭朵》排練現場直擊——從每天一朵玫瑰花開始的「創造性破壞」〉
〈Two is One 西方的前衛在東方——中文版《歐蘭朵》觀後座談會〉
〈跨越記憶與想像的內在航行——從《鄭和1433》談羅伯.威爾森的晚期風格〉
〈「聽」,讓我們在劇場共鳴——優人與羅伯.威爾森的跨文化交會〉
PAR表演藝術的羅伯.威爾森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