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義大利傳奇鋼琴小提琴幽默音樂會 「爆肚二人組」要你笑爆肚皮
由拉著小提琴的「科學怪人」布萊德.拉普與人稱「光頭情聖」的鋼琴家艾爾多.堅提列奇兩位音樂奇才組成的「爆肚二人組」,他們將以全身的搞怪細胞詮釋眾人意料之外的古典樂,存心要你笑爆肚皮。
-
《代孕城市》亞洲首演 捷運北投機廠首度對外開放
由臺北市立交響樂團與台北捷運公司共同主辦的「2018台北市音樂季」開季節目──德國劇場大師海恩納.郭貝爾的《代孕城市》,歷經整整一年籌備,即將在本週於捷運北投機廠帶來亞洲首演。
-
國家兩廳院串聯線上遊戲 《烈火中的帥哥警探》打造劇場新體驗
國家兩廳院首次結合網路遊戲,以「荒誕與解謎」為題,推出全台唯一以跨媒體、跨場域交織而成的實境手遊《兩廳院事件簿─烈火中的帥哥警探》,即日起開放民眾上線參與。
-
第廿屆臺北藝術節 群聚參與跨界對話
2018臺北藝術節今年邁入第廿屆,以「ASSEMBLY為了__ __在一起」為主題,邀請十八國跨領域藝術家,於八月八日至十月廿一日推出十六檔售票節目、十四檔免費節目、總計一百廿四場精采展演。
-
菲律賓編舞家伊薩.江森《身體計畫》 反思身分問題
享譽歐陸的菲律賓編舞家伊薩.江森應臺北藝術節之邀,首度來台演出其曾在全球卅座城市巡演、包含《Macho Dancer》及《Corponomy》的作品《身體計畫》。
-
2018臺北藝術節「製作人選粹」系列 觀看亞洲文化
2018臺北藝術節本週正式開跑,新任藝術總監、新加坡策展人鄧富權以群聚(Assembly)為主題,邀請藝術家和每一位台北市民聚在一起動腦想像,參與第廿屆臺北藝術節精采節目。
-
2018第四屆史坦威青少年國際鋼琴大賽亞太區決賽 台灣代表十一歲石易臻奪冠
第四屆史坦威青少年國際鋼琴大賽亞太區決賽,經過一天的激烈競賽,冠軍由台灣年僅十一歲的石易臻獲得,第二名是韓國選手Kim Hanul,第三名則是新加坡的孟伊瑞雪Meng YiRuiXue Jessie。
-
《木蘭少女》高唱我飛我願 台北封箱演出
原創華文音樂劇《木蘭少女》自二九年首演至今,經歷台大戲劇系、台北、新加坡與台中四個版本的演進,累積近五十場演出,場場好評不斷,本週台北場次將是封箱演出,暫時與觀眾告別。
-
妖怪臺灣《蛇郎君》 音樂與戲劇的妖怪奇幻世界
由口技表演者錢君銜創立的「大錢口技實驗室」,今年獲選為「2018華山親子表藝節」演出團隊之一,本週末將帶來融合口技、音樂與戲劇的奇幻作品──妖怪臺灣《蛇郎君》,帶領大小朋友召喚即將消失的傳說。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參與的時代來了
從電影、電視問世,到人人一支手機的數位時代,各式產業無不把戰火延燒到第三螢幕,追求與消費者更親密的互動,讓消費者有更好的體驗。當然,文娛業者也不例外,而其中最強勢者,無外乎線上遊戲的崛起,例如電競產業已然成為新形態的體育項目,而這些「遊戲」無疑已經滾動了新一波經濟、社會的時代巨輪。 當身為「阿祖級」的表演藝術面對上述的強勢潮流與變化,或是創作者根本就是「數位原住民」的時候,從他們的生命經驗出發,作品勢必產生質變,單純的你演我看、我說你聽的模式,不要說不能滿足現代的觀眾,可能也不能滿足藝術家創作時狂放的想像。所以近年來各種新的藝術形式層出不窮,不只是類型跨界,許多藝術創作更是企圖跨越欣賞者與作品的鴻溝,讓看展與看戲已經不只是單純的「接受者」,而是晉級為「參與者」。如同電玩遊戲一樣,不只是要給你更好的聲光效果,讓玩家身歷其境,更是要觀眾一同加入,親自體驗、甚至拼搏賣命! 本期雜誌就針對「參與式藝術」這股方興未艾的新形態作品,帶領讀者先透過五個關鍵詞解碼,打破藝術作品只是「可遠觀不可褻玩」的迷思,釐清什麼是「參與式藝術」,它又與所謂的「沉浸式」、「互動式」有何不同,並從其背後的創作發想為起點,邀集了視覺與表演藝術領域的兩位策展人、藝評人、創作者、觀眾等各方觀點,讓您抓住正在改變中的「觀演關係」未來趨勢。 當然,我們也挑選了最近上演或即將上演的參與式藝術作品為範例,如:入圍第十六屆台新獎的《人類派對》、《CYH-279 摩托計程車》,與即將到來的「臺北藝術節」中的《放跑馬拉松》、《金錢眾議院》、《歡聚今宵》等,讓讀者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有所準備,讓您去看這些創作的時候,不會一頭霧水,用最好的心情與開放的心,感受全新的藝術體驗。 此外,我們也隨著全球大樂團樂季公布之際,第一手為讀者整理的最新資訊,歸納整理出「2018-2019新樂季搶先報」,從國際上英美、德法、中港澳,到台灣本土的各大樂團,讓您一次盡覽全新樂季重點節目,知道那場音樂會不可不聽、不可不看。我們也別請到六位國內外賞樂達人,請他們精挑出新樂季中的三檔「心頭好」,幫大家在時間有限、分身無術的窘境下,圈選重點,不容錯過!
-
平心而論
走在眾人之前或後?
原來我認為突破舞蹈語彙的「一大步」,在觀眾眼裡可能是要用「放大鏡」才能看到的「一小步」!觀眾在看熱鬧之餘,要改變他們的認知是要一點一點地來?觀眾對看表演的「信心」,除了要有製作單位對優質節目的努力外,可能也需要靠場館的共同「催化」?觀眾看得那麼開心的演出,有什麼我可以借鏡之處?我是要踩在大眾品味的肩上推出製作,還是要努力要讓大家都看到我想要大家看到的風景?
-
音樂飛行
大師的推薦函
請不要小看節目單,它的作用不僅是目錄或飛行地圖,不是行不通,也不是不要,而是如何轉化以達成多方要求與需求。創意?這當然需要創意,用意別無其他,只希望大家在看了這些解說後,能找到合適的切入角度,深入體會樂曲的神髓。
-
A Bigger Picture
戲劇,是寂寞,還是孤獨?
三個女人,都平凡,但是都有她們的自我。她們的堅持,看上去都沒有什麼特別,可是如果在看她們的故事時都有把細節一一看進去,《20.30.40》其實是一幅中港台過去卅年少有的現代女性肖像。即便會被認為很「中產」(布爾喬亞),可是,這也不能否定「她」的重要性:中產社會對於女性尋找幸褔的價值觀,張艾嘉並非照單全收,卻是提出反思。
-
演出製作事二三
標準作業流程(S.O.P)在劇場
「正確的專業演出」是除了藝術家演出技藝精湛及技術適當布局外,更應該著實展現在節目流程細部安排與執行。而後者所需要的正是演出單位的行政人員更多的細心與努力。最重要的是,重視以及賦予正確的、稱職的演出執行工作人員與職責。
-
蒙特婁
新作Slav探討非裔美國奴隸 勒帕吉太「白」引爭議
上月在蒙特婁國際爵士節首演的羅伯.勒帕吉新作Slav,是一「由傳統非裔美國奴隸和勞動歌曲啟發的戲劇旅程。」但因表演者與創作者以白種人占多數,欠缺少數與弱勢者的代表性,引爆如潮抗議,導致後續場次被取消。而另一勒帕吉與法國陽光劇團的新戲Kanata可能也有類似爭議,因其主題是「從白人與原住民的衝突來檢視加拿大歷史」但現被指出其劇組中缺乏加國原住民。
-
柏林
名導卡斯多夫沙文言論 引燃劇場界反對性別失衡風暴
前人民劇院總監、德國知名導演卡斯多夫六月底在受訪時表示,如果女性夠優秀,他不反對讓她執導作品,但「但我並沒有見過太多」。此一言論引爆劇場工作者的抗議聲浪,事實上,男女機會不均等的問題早就是德國劇場界的沉痾,因為長期的性別失衡,讓女性創作者出線的機會有限,自然不容易「被看見」。劇作家史蒂萊克在《世界報》上發表公開信答辯卡斯多夫的言論,接下來也有超過七百位藝術家與劇場工作者聯署史蒂萊克的聲明。
-
倫敦
改寫十九世紀通俗劇 挑釁族群議題的政治正確
由非裔美國劇作家雅各布斯-詹金斯所創作的An Octoroon,將十九世紀愛爾蘭作家布斯可特反黑奴制度的通俗劇The Octoroon搬到今日舞台,以劇中劇的形式呈現,挑釁政治正確的表象及觀眾對傳統戲劇結構與角色的認知。劇情後設、情節複雜,角色跳進跳出,劇中黑人主角演員還塗白臉演白人角色,反諷十九世紀的黑臉滑稽劇,但眼花撩亂之際,也是要讓觀眾重新思索社會現況。
-
亞維儂
戈瑟蘭與米羅.勞新作 挑戰觀眾感知
受到熱浪來襲與世界盃足球賽的影響,今年亞維儂藝術節的觀眾人數銳減不少。儘管如此,兩名青壯派藝術家的創作仍在藝術節初期驚豔四座,引起法國劇評與觀眾熱烈的討論。他們以實驗性的呈現手法挑戰劇場演出的極限,營造出前所未有的觀戲體驗。
-
北京
德國來的《輕鬆五章》 刺激反思原創力與戲劇教育
七月初在北京登場的「2018柏林戲劇節在中國」,邀來了導演米羅.勞的《輕鬆五章》,名為輕鬆實則沉重的內容,卻由兒童擔綱演出劇中的戲中戲,所引發的思考卻不僅止於戲劇本身,更衍伸到了社會及劇場的社會意義:如何透過戲劇作品來面對悲劇,又如何克服巨大的集體性心理創傷。而另一方面,劇中帶入的兒童戲劇教育理念,也讓人反思當下中國正掀起的兒童藝術教育風潮。
-
香港
香港藝術中心跨界策展 多元感受作品打開觀眾視野
香港劇場近年跨界製作不斷,獨立場地也嘗試挑戰傳統劇場想像。香港藝術中心今年推出的「跨界大龍鳳藝術節」有「跨媒介、表演形式」的主題,也「著重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多元化感官體驗」、「了解藝術與生活關係」,如瑞士藝術家、音樂家及導演Dimitri de Perrot除了有在商場中的藝術裝置,也有MYOUSIC演出,於「在」與「不在」之間探索生活、劇場、藝術的虛與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