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門
文化意義下的音樂認知
(摘自林谷芳「尋找音樂經驗」系列講座)
強調將事物孤立、客觀化來思考是現代文明的主要特徵之一,這種分割整體生命的態度也影響了我們對音樂的認知。然而,要離開認知系統來談音樂的感受是不可能的。而對音樂的認知,不只限於單純對樂曲本身的欣賞了解,而應將它視爲文化的一環,我們面對中國音樂時,若不能將音樂表達視爲生命情懷的一種抒發,則中國音樂的情境與意義便難以顯現。
中國音樂與環境間的關聯
現代人已習慣將音樂定位爲「表演藝術」,卻忽略了音樂情感的「自然抒發」先於其「呈現」。所謂「誠於中、形於外」,音樂的完成不一定有待於「表演」。中國傳統文人強調音樂與個人修身明志的關聯,有着強烈的反舞台觀念;而中國傳統民間音樂則與日常生活、禮俗間有着非常密切的結合,建基在活潑的非舞台觀念上。這種「爲生活(或生命)而藝術」的態度,是與「爲藝術而藝術」者大異其趣的。好的中國音樂因此總讓人覺察不出有「爲人彈」的痕跡存在,它是生活的自然反映,而在呈現時,演奏者與欣賞者之間又往往並無截然不同的分野。這是品評傳統音樂時所先要了解的。
特質性的音樂表現手法
在諸多中國音樂的表現手法中,對「音色」的重視可能是中國音樂大異於西方之處。在中國,音的本身往往形成一個完整具足的單元,在美學上,它是「一即一切、當下具足」的體現,中國彈弦樂器傳統上之爲「首樂」,打擊樂器種類之多、音色表現手法及術語之豐富可說都肇因於此。其次「韻」也是中國音樂的重要表現手法,它開展了豐富的感情世界,並引出了另外兩個決定音樂世界深淺的要素──氣與留白,前者關聯到音樂流動中的頓挫與轉折,後者則如中國繪畫般,形成有聲世界的擴充。也由於這些特性,中國樂器並不像西方般,往族群樂器的組合型式上發展。在合奏中,不同樂器往往以不同音色奏出自己的旋律,幾條建基於同一母譜的不同線條,相互穿梭掩抑,乃形成了一個有機的結合,呈現出主客交融的世界。
中國音樂裡的意境觀
就中國音樂而言,音樂即是生命情境的顯現,則生命的圓熟與否,乃成爲藝術最終的品評標準,此即「意境」。藝與道的合一,常常體現在人與天地萬物的相融上,因此傳統經典曲目多的是放情山水、田園自適的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期 / 1992年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