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在日常裡交會,也在日常裡消散與誤解。我們常以彼此「最大公約數」的方式說話,是否有可能一再回望,那個最初的聲音。
本次「我創作,以另一種聲音……」專題,邀請3位創作者——編舞家瓦旦.督喜、音樂藝術家曾伯豪、演員李劭婕。他們以舞蹈、聲音與詩句,向自己的母語提問,對話,思考——有機會的話,或能以這樣的語言做夢?
瓦旦以身體掏挖太魯閣語的縫隙,用舞蹈翻動被遺忘的土壤;曾伯豪在多語混種的音樂裡,聆聽台灣土地的脈動;李劭婕則以客語詩與舞台,書寫疼痛,也重寫自己。在拍攝時,我們為3人準備了一面鏡子。鏡中有他們的臉,也有被折射出的世界;有過去的記憶,也有未完成的自己。就像母語,它是我們映照生命的鏡子,提醒我們,另一種聲音一直存在,且持續等被以不同方式被聽見。
(本文出自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5/08/15 ~ 2025/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