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複象公場《孩子》
得知複象公場開始「素人演出計畫」,是八月觀賞了《我們在此出發》,當時很驚訝,回溯過往的觀賞經驗,複象一直有股銳利前衛的「新潮」感,做夢也沒想到他們會開始與所謂的「素人」工作。
這麼說並不是要一刀劃開專業劇場與素人,但此間的確存在著鴻溝,或更貼切的,是兩者各自擁有的特質尚未被順暢地轉化與橋接大約從二○一七為始,業餘表演者的演出探討至今未斷,我關心的是,當我們與所謂的業餘者共同創作,是取其身分作為專業場域中的一種怪誕場景,是創作者將其當作重拾創作動力的激勵者、文本素材,還是什麼?「素人演出是否有它『該有』的樣子與功能」是熟悉的老問題,更進一步,如果沒有,我們能容納它有什麼樣子?
引述與「哺乳動物潛水反射反應」劇團的藝術和研究總監達倫.多奈爾(Darren O'Donnell)聊天時他重複提起的:「不同藝術作品所同時具有的Physical Rigour、Conceptual Rigour、Social Rigour能有多麼多樣的比例分配啊!」答案呼之欲出,看人看作品皆然,看得狹隘就無路。
若你又要問,為何要讓國外的藝術家來定義我們的創作方式?那麼何不在國內年輕創作者願意投注各式各樣創作形式時,給予同等關注?同時,《孩子》可能也是個好藉口,讓你到今年六月甫啟用的樹林藝文中心去走走。
文字|陳昱君 劇場多重身分工作者
文字|陳昱君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