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
這一年,我們還聽相聲嗎?
在《北曲.三十而麗》開場時,主持人謝小玲介紹此次演出為傳統段子,也是曲藝中的「經典」,話鋒一轉言道:「脫口秀為速食笑話。」以脫口秀對比傳統相聲並非新的概念,王重陽等人著作的《相聲:屬於華人的脫口秀》便將兩者連綴在一起。隨著薩泰爾娛樂帶動本土脫口秀娛樂產業,獲得不少觀眾的回響,也同時帶來許多炎上與紛爭,刀刀見骨的唇槍舌戰,滿足了嗜血的觀眾品味。若說相聲是華人的脫口秀,拐彎抹角的調侃和諷刺顯得溫和許多,在台灣的相聲表演段子中,也大多採迂迴或點到為止方式,不若脫口秀般的一針見血,是兩者風格差異所在。
在相聲表演裡,有單口相聲、對口相聲與群口相聲,主要以人數作為區別,單口相聲的演員獨挑大梁、出入敘事與代言之間,而對口與群口相聲演員則或逗或捧各有分工。相聲和脫口秀都是運用語言、藉由段子逗笑觀眾,形式方面脫口秀又似於單口相聲,兩者最大差別在於脫口秀以召喚當代觀眾的共同經驗和記憶為主,因具有社會共感較易渲染傳播,或引發共鳴、或開啟爭端,且其表演門檻低,不需拜門學藝、全憑個人舞台魅力,更甚之,互揭瘡疤、名人扒糞等等,以腥風血雨作為號召。(註1)
此前台大經濟學系學生會政見歧視事件中,或有輿論以為此乃受到薩泰爾脫口秀系列節目的影響,(註2)霎時間引發不少討論,曾博恩曾回應脫口秀是「表演」,應區分說話的場域關係,(註3)但也難以擺脫社會責任的問題。當然,並非相聲就不會引發爭議,以往所謂的「葷口」相聲常圍繞在性暗示也讓不少人嗤之以鼻,然目前台灣的相聲表演已少有葷口,大多透過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展現「說學逗唱」四大面向。
文字|林慧真
第354期 / 2023年07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