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Dance Now Asia 舞蹈藝術節——尋找亞洲身體
亞洲青年舞蹈創作演出
2025/8/16 14:00
國際身體工作坊呈現
2025/8/17 14:00
臺北市中山堂光復廳
亞洲舞蹈界年度盛事「Dance Now Asian 舞蹈藝術節」(下簡稱DNA舞蹈節)將於 8 月中旬熱力登場,並於8月下旬首次由韓國大邱市立舞團(Daegu City Dance Company)響應,於大邱藝術中心(Daegu Art Center)舉辦。
為迎接這場跨國交流盛宴,主辦單位臺北市中山堂將於8月11至17日於台北辦理「2025 Dance Now Asia 舞蹈藝術節」, 8月16日與17日推出亞洲青年舞蹈創作演出(Showcase)與國際身體工作坊呈現,邀集來自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東京、印尼的17位舞者,共創嶄新的身體語彙。大邱市立舞團則接續於8月20至24日在大邱辦理「2025 Dance Now Asia in Daegu」舞蹈藝術節,期間何曉玫Meimage Dance舞團將帶來《極相林—序曲》,與韓國、東京舞團同台交流;另有台灣青年舞者的兩齣作品——《搏筊》與《Dans l’abîme》同時亮相,展現台灣新生代的創作能量。

台灣的舞作,如何回應「亞洲的身體」?
DNA舞蹈藝術節策演人何曉玫分享將帶去大邱的作品《極相林—序曲》,乃是她長年一來對於亞洲身體之探問與冒險的代表之作。「相較於更早世代的編舞家,經常以家國使命感的方式在創作,我的創作脈絡更多是從自己出發,從『人』如何回應這個世界的本質出發。」
何曉玫選用的是《極相林》序幕,前後約30分鐘,以此片段試圖回應:長年來亞洲舞者們「崇洋」的藝術思考,是否不自覺讓我們矮化的自身的身體能量?然而,在這個舞作中,舞者的身體將展現出「非人」的特質,拆解如一粒原子的姿態,重新感受我們的身體能夠給予我們什麼樣的故事?
由青年編舞家帶往呈現的作品《搏筊》與《Dans l’abîme》,也是過去幾年備受矚目的創作。由郭爵愷、徐立恩、陳郁錡帶來的《搏筊》,以台灣民間信仰為根,讓舞者在重複搏筊的過程中長出另一種身體的姿態,且從而思考命運、機率、主體意識之間的關係,不僅好看,而且「沒有連3個聖筊這個作品就不會結束,所以觀眾在旁邊看的時候也會懸著一顆心。互動感極強。」何曉玫說。
《Dans l’abîme》是由曾淯婷獨立發展的作品,穿戴馬頭及澎澎裙,舞者的怪異身體將在凝視中顯得更富鬼魅感,何曉玫大讚舞者的身體,說曾淯婷是:「好好跳舞就非常好看的人。」她也好奇這樣的舞作,會如何被韓國觀眾接收?

以中山堂為中心,串起跨國舞蹈交流
回到DNA舞蹈藝術節場域之核心,中山堂主任江孟芳表示,中山堂未來幾年要啟動修復再利用計畫,推廣舞蹈創作展演,將是這個場館再利用的方式之一。她說:「中山堂建於1936年,為當時日本興建的亞洲四大公會堂之一。如今以重新串起亞洲藝術文化的方向思考,我認為也呼應了公會堂興建的歷史脈絡!」
本屆舞蹈節於8月中展開為期6天的工作坊,邀請亞洲舞者齊聚台北,特邀辛恩珠談韓國舞蹈的身體語言,林子恆分享印度武術與酒神,蔡善妮從莊子、太極出發與談,凃力元分享旅外舞者的經驗交流,結合多方面思考,盼能進一步激發舞者的身體感受。最後將於8月17日進行呈現發表,備受眾人期待。
期間中山堂亦規劃辦理4場國際舞蹈論壇,於8月15至16日舉辦,主題為「從中山堂出發——舞蹈與古蹟空間的想像與建構」,邀請海內外的舞者、策展人、評論家對談,在分享國際經驗的同時,思考台灣脈絡下的舞蹈發展,試圖找出場館與藝術共同交融的未來景圖。而本次入選「亞洲青年舞蹈創作演出」入選者的Showcase也將於講座第2日(8月16日)同步登場,與論壇共生,將是一場激發思想、引起身體共感能量的盛宴。
江孟芳期待,舞者將從中山堂出發,帶著各自的身體語言,交融思考,再帶回彼此的土地中開枝散葉。「未來,我們希望就能依循這樣的形式走下去:一、三、五屆由中山堂盛大舉辦以創作展延為主的藝術節。二、四、六屆則辦理Showcase或工作坊,以人才培育與交流的方式辦理藝術節。以兩年為一個循環,用展演創作與人才培育方式接力進行,讓這個藝術節慢慢成長、愈走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