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入座聽賞新藝族
台灣表演藝術的觀衆,無疑地,一直都是以年輕人為主力;但隨著時間的流轉與政經環境的變化,年輕一輩的文化消費族群,也呈現出不同於以往的「異/藝」類面貌。 他們可能是有錢有閒,努力維持藝文嗜好的旅行世代; 他們可能是聆聽小衆音樂,堅持獨特品味的台灣BOBO; 他們可能是沉醉於雅致崑腔,帶動崑曲復興的年輕戲迷; 是什麼樣的時空因素造就了這樣多款的新「藝」族?且讓我們在此略說一二──
台灣表演藝術的觀衆,無疑地,一直都是以年輕人為主力;但隨著時間的流轉與政經環境的變化,年輕一輩的文化消費族群,也呈現出不同於以往的「異/藝」類面貌。 他們可能是有錢有閒,努力維持藝文嗜好的旅行世代; 他們可能是聆聽小衆音樂,堅持獨特品味的台灣BOBO; 他們可能是沉醉於雅致崑腔,帶動崑曲復興的年輕戲迷; 是什麼樣的時空因素造就了這樣多款的新「藝」族?且讓我們在此略說一二──
中國年輕的創作者已漸漸摸索出一套「帶著紙手銬跳舞」的方法,左擋審查、右進資金。他們的前輩到現在可能還在做一些干犯禁演我亦獨往的戲,但他們卻好像與審查、金主、觀眾形成了一種奇妙的默契,演出後也幾乎無惡評。他們真的極具才華,也站上了文化消費在中國的浪頭。公營劇團與民間戲劇之間的那一條界線,未來也會隨著劇目的合作與人才的流動,變得愈來愈模糊。
享受台灣社會最富裕時代下成長的新世代,想的不是像上一代努力累積財富,而是如何享受金錢與時間。這一群曾經夢想改變世界、抱著無政府浪漫與革命幻想的新世代,他們的夢想卻不表現在實際的政治參與,卻在接收電影、音樂、書籍信仰中浮現,所以他們努力泡誠品,注意每個月的藝文資訊,將旅行視為家常便飯,辛勤地接收異國的文化,將之轉換成獨特的個人品味。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