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陸愛樂管絃樂團
-
藝號人物 People 芬蘭指揮家
麥凱萊 指揮台上的阿波羅
我欣賞古典音樂的習慣或許較偏老派,印象中過去的指揮大師在台上無論是動作簡約(譬如貝姆、傑利畢達克)或龍飛鳳舞(譬如蕭提、卡拉揚),且無論其當下指揮的曲目風格趨於沉重或輕快,面部表情多顯莊嚴肅穆。但近年一些才華洋溢的中壯輩指揮家卻在這方面展露出截然不同的風貌,譬如現任柏林愛樂首席指揮佩特連科(Kirill Petrenko)和洛杉磯愛樂音樂總監杜達美,台風專注嚴謹自不在話下,但嘴角上揚、慈眉善目似成了他們的招牌表情,雖然兩者的笑容裡容或帶有苦澀及諧趣之分。這個看似表面文章、無關音樂宏旨的觀察點,卻能微妙地反映近半世紀以來時代環境的某些變化。 從表情反映自我,也反映時代 首先,過去在音樂會的場域裡,大部分觀眾並無法看到指揮的臉部表情,這純粹是留給指揮和樂團團員間作為肢體語言之外的溝通輔助。自20世紀中葉起,隨著電視轉播及錄影技術被引進古典音樂會,最具代表性的包括由CBS轉播伯恩斯坦指揮紐約愛樂的青少年音樂會,和卡拉揚所策劃具有前瞻性的一系列柏林愛樂演出影片,不同指揮家們各自的面部表情才暴露在觀眾眼底。或許,某些特具表演慾的指揮家也察覺螢幕前的這種附加視覺效果,而在有意無意間豐富了臉部肌肉的戲劇變化。再者,無論在職場倫理和文化意涵上,半世紀來古典音樂均面臨逐漸改革的命運,一方面過去所謂的「暴君型」指揮現象已很難存在;二方面古典音樂也為了存續而有著更加親民、世俗化的趨勢,一般觀眾不必像過去那樣盛裝出席音樂會,台上的演奏家至少在舉止上也不再顯得那般高高在上。即使只在舉手投足間,指揮家們或多或少地反映了文化大環境裡的上述趨勢。 在多如過江之鯽的新生代青年指揮家中,來自芬蘭的麥凱萊(Klaus Mkel,1996- )是近年正快速崛起的一名耀眼巨星。除了行雲流水、自成一格的指揮語法,在台上常露出陽光男孩般的燦爛笑容,也令人印象深刻。趁其率領麾下的奧斯陸愛樂管絃樂團來台演出前,筆者和他進行遠距訪談中聊到了上述話題。麥凱萊表示演出時會盡量保持最自然的一面,「指揮台上的我和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我是一樣的指揮要做的就是能與樂團有效溝通,面部表情也很重要,能藉此生動地傳達訊息。」年紀輕輕的他顯然對歷史典故也能瞭若指掌,
-
麥凱萊率領奧斯陸愛樂管絃樂團訪台 攜手小提琴楊森詮釋北國景致
古典樂壇最炙手可熱的新生代巨星──現年27歲的芬蘭指揮家克勞斯.麥凱萊(Klaus Mkel),率領奧斯陸愛樂管絃樂團訪台,攜手當紅小提琴天后吉妮.楊森(Janine Jansen)於高雄衛武營音樂廳與台北國家音樂廳演出三場音樂會,將為觀眾帶來芬蘭作曲家西貝流士的交響曲與小提琴協奏曲,以經典曲目呈現最道地的北歐之聲。
-
藝號人物 People 奧斯陸愛樂音樂總監
佩特連科 微妙平衡裡 讓不同的人得到滿足
是怎樣的能力與魅力,讓甫過四十歲的瓦西里.佩特連科,超越「年輕」的魔咒,讓比自己年長許多的管絃樂團成員心服口服,讓不止一個頂尖樂團爭取留任音樂總監?在本刊這次難得的專訪中,他在提到曲目時,充滿了年輕指揮家的衝勁與熱情;而提到自己與樂團的發展時,卻又相當務實。在競爭激烈的年代裡,他深知與其去爭取受人關注的特別機會,不如自己想辦法讓每個得到的機會都有特別的成果。這樣的人格特質,或許就是他致勝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