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科夫 以「聲音劇場」美學 追問戰爭的本質
遊走於傳統與前衛之間的俄國導演弗拉基米爾.潘科夫,與藝術夥伴以「聲音劇場」的美學,創作以聲音為核心的戲劇表演。十月初他將帶來的《戰火浮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一百周年的紀念作品,以三個時空背景各異的文學作品為本,不只在舞台上重現慘烈的戰爭場景和非常時期的人性考驗,更試圖追問戰爭的本質,探究衝突核心的荒謬與虛無。
遊走於傳統與前衛之間的俄國導演弗拉基米爾.潘科夫,與藝術夥伴以「聲音劇場」的美學,創作以聲音為核心的戲劇表演。十月初他將帶來的《戰火浮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一百周年的紀念作品,以三個時空背景各異的文學作品為本,不只在舞台上重現慘烈的戰爭場景和非常時期的人性考驗,更試圖追問戰爭的本質,探究衝突核心的荒謬與虛無。
戰爭殘酷且無情,卻往往能催生以鮮血暈染的美。古往今來多少冤魂命喪沙場,青春少年和激情文人卻以璀璨詩歌嚮往戰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的藝術家們咒罵著盛世的無趣而期待著,向上帝祈求一場追求榮光的大戰,後果卻是一卷卷描繪死亡和硝煙的詩篇。 《戰火浮生》不只只有劇情和角色,更以奇特的音效和舞台裝置敘述了一群青年藝術家在戰爭前後的理想與徬徨,藉由心理式的手法,讓不同的聲音敘述熾烈的感情和憤怒。在戰火依舊漫延的今天,我想看《戰火浮生》如何詮釋戰爭的面向,也想看導演如何以聲音說故事,在節奏和樂音中思考藝術得以引領的未來。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