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驤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歡慶20 兩廳院二十歲了!
青春正盛的兩廳院,如何立足亞洲,放眼國際? 本刊特別專訪藝術總監平珩,並深入探討大陸、新加坡劇院現況 為讀者帶來第一手觀察,剖析兩廳院在亞洲劇院中的競爭優勢 二十年來,百萬觀眾見證了無數場表演的感動 這台前台下,幕前幕後,各自精采 且讓藝術家朱宗慶、賴聲川、漢寶德、雷驤告訴你,他們與兩廳院的共同回憶 歡慶二十,兩廳院為觀眾帶來與世界同步的藝術能量 莫努虛金、菲利普.格拉斯、鈴木忠志、碧娜鮑許等大師,齊聚兩廳院。 本刊嚴選今年度十大重頭戲,要你好看! 乘載著文化藝術的夢想,領著表演環境向前翱翔 如果兩廳院的過去,你還來不及參與,現在,你可以更靠近它一點!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當我遇上兩廳院
雷驤:二十年,看見表演藝術環境的流變
二十年回瞰,最大的感受,是看見國內表演藝術環境的大幅改變。 廿年前,台北的音樂展演場所大概只有國際學社、三軍球場、實踐堂、中山堂,如今大多已拆掉或改建。那時的中山堂空調噪音嘈雜難以解決,演奏會偶爾才舉辦;國際學社規模較小;三軍球場寬闊得多,也比較重要,美國費城管絃樂團首次來台就在那裡表演。 樂器的來源和場地一樣有限。記得《功學月刊》的主編一度有意邀請鋼琴大師魯賓斯坦來本地演出,卻無法如願,原因就在於少了一架「名琴」,台灣所能找到最好的鋼琴是演奏會用的YAMAHA,但是大師「沒有聽過YAMAHA」魯賓斯坦的秘書是這麼回絕的,那一封回拒信給原原本本刊到了月刊上。「沒聽過」當然並非事實,以往國際音樂家赴遠東演出,東京是首要據點,必然要造訪東京 YAMAHA HALL;真正原因大概是世界級音樂家都和名琴簽了約,不便使用他牌樂器。不過,當年台北排不上亞洲巡迴的考慮名單,卻是不爭的事實。 有個故事,今天大概很難想像:名鋼琴家藤田梓辦了一場音樂會,曲目中列出挪威作曲家葛利格(Edgard Grieg,1843-1907)的a小調鋼琴協奏曲,現場卻不見管絃樂團;當年雖有省交,藤田女士卻選擇了播放音樂系學生練習專用、類似卡拉OK的伴奏帶,可以想見二十年前的匱乏。 廿歲的兩廳院可以做得更好:首先,表演空間的主體應該是觀眾與表演本身,觀眾也是構成整體的元素,這從服務人員的態度就能清楚地感受出來。其次,兩廳院除提供表演空間外,應發揮更廣闊的影響力,將表演藝術的文化氣氛延續到生活,這一點可向日本的美秀美術館看齊,他們從交通到衣食各項細節,都在實踐「永續」的概念。最後,兩廳院是長久的文化據點,對於演出紀錄的保存,除了累積,還可更有效率地運用、推廣;既然花力氣辦了節目,也提供影音資料借閱,不妨提高節目錄影品質,讓舞台影像的變化豐富些。 再說回多年前那幅畫面。光彩奪目的藤田女士隻身坐在偌大的舞台上,每彈到音階下行時禮服滑下肩頭,她又趁著音階上行時順勢將禮服扶起。葛利格那首協奏曲的鋼琴與管絃樂要在第一秒同時開場,開場瞬間,藤田女士的鋼琴與伴奏帶的合奏竟然分秒不差,我至今不知道是怎麼辦到的。前陣子我再度到國家音樂廳欣賞一場演奏會,中場時服務人員引了位有年紀的婦人到我身邊的座位,那婦人氣質出
-
特別企畫(三) Feature 作家、插畫家、紀錄片導演
雷驤:在黑暗中,素描藝術家
因為靈感不時湧出,雷驤通常習慣攜帶貼身小本,隨手記錄有感而發的圖、文,有機會看彩排或正式表演時,則以側記或以冷光筆在一片漆黑中隨興插畫,捕捉稍縱即逝的藝術家神情或表演者舞姿。 雷驤說:「這次兩廳院希望我為他們的會員卡作畫,之前已完成的插畫立刻派上用場,真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