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愛樂
-
藝遊在他方
一山可容二虎的年輕音樂廳——慕尼黑愛樂廳
座落於伊薩河畔的慕尼黑愛樂廳,是屬於慕尼黑為市民所建的綜合文化中心Gasteig的一部分。佔地兩萬三百千平方公尺的Gasteig,其中包含了五個廳,最大的便是愛樂廳(Philharmonie),可容納二千三百八十七位觀眾;其次是卡爾.奧福廳(Carl-Orff-Saal),擁有五百多個座位;其他三個廳較小,各可容納一百多位觀眾,可作為演出或會議場地。這裡,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音樂會、戲劇、舞蹈表演、展覽及各式各樣的文化活動,讓民眾充分享有多元的文化活動。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慕尼黑的音樂環境
史無前例的一百七十人慕尼黑愛樂交響樂團即將在台演出,我們回顧了這個樂團的近百年歷史,也認識一下傳奇性的「絕不錄CD」的指揮大師傑利畢達克。慕尼黑這座以啤酒與音樂聞名的國際都會,充滿熱情的藝術與民俗氣息,也同時體現德意志民族追求紀律、精準、完美的精神。我們作了一場慕尼黑音樂環境的巡禮,希望也提供摸索中的台北一個借鏡。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仙樂飄飄99年──慕尼黑愛樂交響樂團回顧
年代/人物與事件 1893 由鋼琴製造商佛蘭茨.凱姆(Franz Kaim)所創立,名爲「凱姆樂團」(Kaim Orchestra)。當時富有聲望的指揮家如Hans Weingartner、Hermann Zumpe、與布魯克納(Anton Bruckner)的學生Ferdinand Lwe等,爲該團奠立了高演出水準的基礎。 1898-1905 Felix Weingartner出任指揮,曾多次率團赴各國演奏,享譽國際。馬勒(Gustav Mahler)親自指揮該團首演他的第四與第八交響曲。該期著名的指揮家,尚包括Richard Strauss、Max Reger、Hans Pfitzner。 1905-1908 1906年2月19日,Weilhelm Furtwangler在二十歲那年,首度指揮該團演出後,即與慕尼黑愛樂結下了數十年的密切關係,也成爲個人成功的開始。 1908-1914 1911年,改名爲「音樂會學會樂團」(Concert Society Orchestra)。Bruno Walter在是年十一月指揮馬勒不朽的遺作《大地之歌》,作世界首演。Ferdinand Lwe再度回到該團,主持了第一次大型的布魯克納發表會與布魯克納音樂節。此後,這個音樂節不但名聞遐邇,而且演奏布魯克納也成了慕尼黑愛樂的傳統之一。 1920-1938 繼Hans Pfitzner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一九一九至二〇間擔任指揮,作曲家Siegmund Hausegger開展了他18年指揮慕尼黑愛樂的生涯,首演了不少布魯克納的作品。 1927年,樂團終正式定名爲「慕尼黑愛樂交響樂團(Mnchner Philharmoniker)」。 1938-1944 這是該團藝術成就最輝煌的時期,由Oswald Kabasta領導,灌錄了布魯克納第七交響曲、舒伯特第三交響曲、與貝多芬第八交響曲等。 二次大戰期間該團位於堤肯街(Turken Strabe)的演奏廳於1944年遭到炮轟全毁。 1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樂音不改,鬢毛不衰──老頑童與三隻小豬
他討厭醃的罐頭靑豆 傑利畢達克要來了,我可是有點緊張。我僅有的一張他的唱片,四〇年代的照片,俊得像馬斯楚安尼;四〇年代的錄音,不只模糊還有炒豆聲。 誰是傑利畢達克?要不是他「討厭醃漬的罐頭靑豆,也討厭唱片錄音,這兩種東西一樣乏味」,説不定他比卡拉揚和蕭提更有名。他接掌慕尼黑愛樂都十三年了,市場還等不到他們搭檔的唱片,更添加此行的謎雲,他的樂音改了嗎?他的鬢毛衰了嗎? 傑利畢達克這次排出理查史特勞斯、柴可夫斯基和布魯克納,但葛羅夫辭典説他是「拉丁/斯拉夫派」,特別在行的是拉威爾、普羅高菲夫和蕭斯塔高維契,至於「德意志學派」也相當拿手。不管他排出什麼曲目,都很可貴,八十高齡的人瑞了。兩場音樂會以標準速度計算,長度都不及七十分鐘,是有點短。跟他同庚的蕭提,前年指揮《奧泰羅》,第三幕差點回不到指揮台。比他小六歲的伯恩斯坦,前年灌錄最後一張現場貝多芬交響曲,終末樂章幾乎英雄氣短。可見此番「國慶音樂會」,氣氛有多懸疑了,萬一大師體力不支,就別强求「安可」吧。 傑利畢達克給我們的見面禮,是風度翩翩的《唐璜》。音樂史上至少有十六個作品以這個採花大盜的傳奇爲題材,像莫札特的歌劇《唐喬凡尼》,便是極有名的一個。理查史特勞斯這首交響詩,是二十四歲初試啼聲,第一個揚名樂壇的作品。唐璜是西班牙傳説中,淫蕩好色的花花公子,不同的作者賦予不同的下場。理查史特勞斯這個唐璜,一生採花釀蜜,卻追求不到自己所憧憬的完美女性。最後在與情敵決鬥時,失去求生勇氣,寧可死於利刃。 這是一首長約一刻鐘的音詩,由兩個代表唐璜追求與否定的主題,形成自由體的奏鳴曲式。音樂的「説故事」成份很濃,主題的發展如何對應情節均有脈可循,不過這種「讀譜」、「讀主題」的工作,應該是音樂會之前的功課。這首曲子在柏林首演時,理查史特勞斯就力主不在節目單上分析主題樂理,只刊載尼可拉斯雷瑙的《唐璜》詩篇。偷懶的樂友們,就從感覺出發吧。 優柔寡斷的命運交響曲 在台灣唱片市場,唯一不難買到的傑利畢達克唱片,大概就是一九四八年和倫敦愛樂搭檔的,柴可夫斯基《第五》和《胡桃鉗組曲》。我最想聽的是如歌行板,那個法國號開頭主旋律,和四十四年前,究竟有多不同,究竟有多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