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osa Chin
厅院迷,热爱语言,钟爱剧场,喜爱旅行。最爱到世界各地旅行看戏,幕起幕落的剧本里有你、有我、也有他╱她。
-
新锐艺评 Review
如果她不是慈禧──隐藏在名字后的她们
这应该是今年TIFA最热门的戏了吧? 今年台北的几个艺术节整合起来,让TIFA的节目型态丰富了起来,演出场地也从国家两厅院延伸到其他场馆。《女王的名字》是我在看TIFA节目表时第一个放入清单的演出。我对京剧的认识非常有限,但我很确定,魏海敏演出的绝对不会是我看不懂的那种京剧,更不会只是京剧。当然,对于慈禧这样一个被各种戏剧小说翻遍了人物还能有多少呈现价值的好奇心,更驱使我一探究竟。 剧名《女王的名字》将创作意图明白揭露,我们将看到的不是那个坐在帘后,必须依附儿子名声翻弄天下的太后,而是一个拥有实权且明揭于人前的女王。其实我们并不确定慈禧的名字是什么,她的姓氏是叶赫那拉,人们对她的称号从慈禧太后到长达数十字的尊封,不可尽数。她掌天下权,背负了毁败王朝百年基业的罪名,但终究是依附在皇权背后的后妃。女王(Queen)的权杖她从未拥有,女王的称号她不敢奢望。 演出前半段从慈禧的观点,顺著西逃的路线缀起她人生中重要的回忆:紫禁城里的后宫、圆明园的戏台、避难的清真寺、最终安身的西安。我们顺著路线的延伸梳理出她的回忆:母凭子贵的机运、戏里戏外的爱情欢愉、逃离群力中心的难堪、母子离心的伤感。后半魏海敏饰演慈禧以外的其他角色,呈现同一事件中其他人物的感受:渴望新事物的珍妃、极力摆脱母亲控制却又有所顾忌的皇帝、看似无声实则权重的慈安。女王抑或后妃的称号已不重要,我们看到为生存而前进的女性如何顺势而生,应运而活,谨慎小心地维护著那从不属于她的天下。这个女性或许是慈禧,又或者是那个革命不成终成牺牲品的珍妃,也可能是永远坐在帘后的慈安,或是无声端坐的隆裕。 从演出的形式来看,「转换」是贯穿整部作品的主题。随著演员扮演角色的转换,观众的焦点从第一幕中的慈禧转移到第二幕中的其他角色。通常这样的转换凭借的是舞台机制和设计上的转景,而在这部作品中凭借的是演员主体转换而引导的焦点转移,从硬体式的视角转换改为演员引导式的软性转移。这样的转移不仅限于视角呈现,在音乐元素的使用上更加彰显。 第一幕的音乐元素大多出现在回忆中的戏曲桥段,呈现传统京剧的唱念做打。第二幕在传统京剧元素外加入白话唱词,虽是京剧锣鼓演奏,歌词却是类音乐剧般的白话,唱腔贴近流行音乐的男女对唱。口白搭配探戈的节奏,内容虽是京剧唱白,却营造出RB
-
直击艺现场
公众与私密
一直以来,剧场之于我是一种群体记忆的体验。一群毫无关联的人恰巧在同一时间进入同一空间,观赏了同一场演出。即使是疫情期间,线上剧场直播也多是众人同时观赏的演出。然而《拾忆》却提供了截然不同的观剧体验。观剧者与表演者进行15分钟的一对一互动。每场演出都是独特而个人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