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士尧
古典乐网站「MUZIK AIR」副总编辑
-
PAR你不知道?!
关于音乐剧《芝加哥》的10个不可不知
音乐剧《芝加哥》(Chicago)睽违7年即将访台,虽然我曾在纽约一周内看了两次这出经典名剧,还是十分期待这次的台湾巡演!此剧的魅力究竟为何,可以让人一看再看?一起来认识这出在百老汇历久弥新、长演不衰的黑色喜剧! 1. 百老汇目前在线最久剧码 有在关注音乐剧消息的人应该都知道,百老汇演出最久的剧码是《歌剧魅影》,但它也不敌疫情,在2023年4月下档,纪录止于1万3981场。这也让原本排名第二的《芝加哥》,成为目前仍在「线上」的最长寿剧码:本制作在1996年10月23日进行预演、11月14日进行首演,至今已接近1万1千场,并且持续上演中,依照目前一周8场、一年约420场的速度算下去,再连演7年就有机会超过《歌剧魅影》,成为百老汇之冠。 2. 也是百老汇最长寿的「美国」音乐剧 虽然要追上《歌剧魅影》还有一阵子,但若说到「美国」土生土长的音乐剧,《芝加哥》当然就是第一把交椅,领先晚其一年首演的《狮子王》大概400场。另外,由于1996年的制作是「重演版」,它也自然是百老汇重演最久的剧码,而且持续刷新纪录中。 3. 你一定听过他们的作品:词曲拍档坎德与艾伯 美国音乐剧的特色之一,就是出了不少长年合作的词曲拍档,譬如写出《真善美》等名作的罗杰斯与汉默斯坦二世(Rodgers Hammerstein II)、盖希文兄弟(George Ira Gershwin)等,创作《芝加哥》的作曲家坎德与作词家艾伯(Kander Ebb),也是名流青史的佼佼者,他们音乐剧代表作还有同样翻拍成知名电影的《酒店》(Cabaret)与《蜘蛛女之吻》(Kiss of the Spider Woman)等,但大家必定听过的经典作品,是法兰克.辛纳区(Frank Sinatra)的代表歌曲《纽约纽约》(New York, New York),歌词中写道「若我能在此成功,就到处都能成功!」道尽了至纽约追梦、渴望成名的众人心声。
-
特别企画 Feature 古典乐网站《MUZIK AIR》副总编辑
连士尧 国内乐季演出5大推荐
NSO「精彩对决」 要推荐委托创作节目总是不容易,一方面无法预料作品成果,另一方面也担心观众对于现当代作品的接受度。不过NSO此场「精彩对决」,两首委创作品将由台湾小提琴家黄俊文,搭配朱宗庆打击乐团选出的击乐四重奏合作,光演出阵容就让人安心,加上打击乐形式与当代音乐的语汇最能够相容,各种实验性质的声响与节奏,都能因为打击乐的多变性而更加为观众接受,是想要尝试新作品观众的绝佳选择。即便上半场的当代技法可能让人不适应,下半场NSO音乐总监准.马寇尔开出斯特拉温斯基《夜莺之歌》与柴科夫斯基《天鹅湖》组曲两首灵感来源为自然的曲目,展现出交响乐团的不同音色风貌,保证让观众最终能顺耳而归! KSO 名家经典「云端之歌」 上半年由卫武营艺术总监简文彬大力邀请,于2023年卫武营国际音乐节首次来台便圈粉无数的女高音列兹妮娃(Julia Lezhneva),没想到台湾观众这么快又能跟她见面!比起4月是搭配钢琴的独唱会形式,本次与高市交和指挥杨智钦的合作,更能够展现列兹妮娃在歌剧演唱的深厚实力。上半场曲目全由莫札特与罗西尼作品构成,是列兹妮娃最擅长的古典与花腔角色,观众应能臣服于她对于细节充满掌握度的美丽声线。更令人期待的是下半场,杨智钦将指挥马勒第4号交响曲,此曲不但是马勒最平易近人的作品,更可以展现指挥与乐团之间合作多年的默契,而第4乐章〈天国生活〉中的女高音独唱,是马勒作品中最为安详光明的乐章,是相当适合列兹妮娃展现,但又是很少看到她演出的曲目,令人好奇。
-
特别企画 Feature 小提琴家
和波孝禧:人生充满挑战,但人类有无限可能性
2022年12月1日,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睽违4年指挥斋藤纪念管弦乐团,并且透过世界网路播送,传达出世界和平的祈愿,全球观众皆受感动。在下台前,可以看到大师特别伸出手来,想要与小提琴声部的一位团员握手。这位团员则没有第一时间回应,是在邻座团员的引导下,才伸出手来。因为这位团员,是一位全盲的小提琴家和波孝禧。 视障音乐家并不少见,但由于弦乐器的特殊性对视障者来说以是高门槛。进一步还能在乐团当中演奏者,和波孝禧应该是少数中的少数,这也令人好奇究竟是怎样的人生历程,让他能在世界最顶尖的斋藤纪念管弦乐团中,占有一席之地。 学习路上的两样幸运符 学习小提琴的起头,和波孝禧认为一切都是「幸运」1945年出生的他,正逢二战结束,日本资源匮乏,连襁褓时期为了进行视力检查,都因停电而断断续续了3天,才确定他为天生全盲。不过,从小和波孝禧就对于音乐有很大的感受力:「小时候我还曾经一定要妈妈唱歌,我才肯吃饭。」因此也开启了母亲认为可以让和波孝禧学习音乐的想法,正好那时父亲在百货公司买了一把儿童用的小提琴给和波孝禧当4岁生日礼物,在作曲家友人弘田龙太郎的建议下,就开始了学习。尤其在他的住家附近就有一间采用铃木教学法的音乐教室,当时的老师相当乐意给予4岁的和波孝禧一对一指导,便就此开启学习之路。 隔年,全家因父亲工作缘故搬至大阪。由于盲生的教学相当耗时耗力,当时父母几乎找遍了所有音乐教室都碰壁,没想到这时出现了一位名师辻吉之助,表示愿意收和波孝禧为徒。「这位老师是小提琴怪杰,当时他的女儿辻久子也是相当出名的小提琴家,13岁就得了日本音乐大赛第一名,但吉之助老师并不满意,因为他觉得自己女儿原本就是天才,得到好成绩没什么了不起。但如果他能教导一位盲生得到第一名的话,应该就会被乐坛认可!」在这恍如电影情节的人生剧本中,和波孝禧果然在他的指导下获得日本音乐大赛第一名。 除了求师过程的幸运外,和波孝禧认为自己的另一份幸运,来自当初父母的作曲家友人弘田龙太郎的建议:「他表示如果我要学音乐的话,一定要立刻学习辨认点字跟点字乐谱。」正好弘田龙太郎的学生之一也会点字,因此和波孝禧的母亲自己先去学习,再回家教导才4岁的和波孝禧,到了7、8岁
-
特别企画 Feature
我看《PAR》的那些日子……与那些身分
第一次读《PAR》是什么时候呢?在大学玩剧场时,应该曾经在控制室看过些零散的《PAR》,到图书馆应该也是会看到每期新刊对了,2005年第一次在国家戏剧院舞台上的莲花池区看《如梦之梦》,巨大撼动后走到柜台把剧本书跟做封面特企的《PAR》都带走了,应该是我第一次买了《PAR》又认真读了《PAR》,这时还只是一个纯粹喜爱看表演、正在思考自己要不要考剧研所的读者。(或许还幻想过未来继续玩剧场的话也可以登上《PAR》?) 终究是没有继续玩剧场,倒是退伍后没多久进入了现在的公司。身为古典音乐媒体,跟《PAR》真是有「亦敌亦友」的感觉虽然我们的受众不尽相同,但有时不小心撞题,还是会忍不住内心比较(或赞叹)《PAR》做了什么不同内容。每年8月必出的乐季大盘点,也是社内同事会争相等候寄达时要抢先看的期数,有时还会偷偷羡慕《PAR》能有「地利之便」,能提早知道NSO的乐季内容或是TIFA邀请到哪个名团这时的我与《PAR》,是同行竞业(?)。 2020,敝刊停掉纸本转为数位,隔年《PAR》也转型为双月刊并强化线上阅读,对于数位浪潮袭来的反应,倒是有志一同。少了同在书店上架的束缚,我也开始为《PAR》写一些文字,年轻时登上《PAR》的妄想,最终竟以作者的身分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