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室
-
焦点专题 Focus
2022「亚洲连结:制作人工作坊」精选场次侧记
由两厅院主办,连线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Esplanade Theatres on the Bay, Singapore)、韩国国立剧场(National Theater of Korea, South Korea)以及日本东京艺术剧场(Tokyo Metropolitan Theatre)四地合作,希望培力亚洲制作人体系,并建立起亚际共制系统的「亚洲连结:制作人工作坊」3年计划,在今年初经过场馆推荐与公开征件后,于8月底展开为期4周的第二届工作坊,包含案例研讨、导师一对一咨询,并安排亚太地区各大艺术节总监、策展人、制作人等资深从业者,进行10场针对国际制作与创作陪伴等一系列深度讲座,其中7场也特别开放线上报名,本系列专题特选取其中5场进行侧记,以飨读者。
-
焦点专题 Focus
艺术家,请回答
你会好奇表演艺术家除了舞台演出之外的更多,或是所有吗? 超级好奇!
-
焦点专题 Focus 打开台北珠宝盒—剑潭NO.1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 Try Tey看
历经10年,台北表演艺术中心(简称北艺中心),终于在众人的殷切盼望下开门迎宾,于3月展开试营运,8月正式开幕。这座方形建筑物座落于士林,外有著大型球体的突出物,被网友暱称为「皮蛋豆腐」,甚至以贡丸、米血糕、百叶豆腐卤味模拟拼成外型。然而这个世界首座球形观众席,却被大赞突破多项建筑常规,被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评选为「全球最具颠覆性的8大建筑」之一,成为台北新地标。 除了以外观引起旋风,最令表演艺术团队及艺文爱好者关切的,便是软体上的经营方向与现阶段采取的优化措施。为此,本刊特别邀访了董事长刘若瑀及执行长王孟超,解答他们对人才培育、国际连结及未来的期许。地理上,从北艺中心向外辐射,也有不少探索城市历史的好去处,我们也特以专文介绍,推荐读者在一趟士林、剑潭之旅中,不妨多留些时间,于演出前后造访这些艺文景点、享受寓教于乐的附加价值。
-
特别企画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陈毓襄
长年茹素的陈毓襄,以修行一般的勇气与精神,培养外在的体力与内在的耐力。固守严格的纪律养成强烈的意志,并以此为基础,成就演奏上完全的悠游自在。在舞台上,她没有自己,而是化身在作曲家的乐思之中,精确诠释每一颗音符。音乐演奏是稍纵即逝的时间艺术,而陈毓襄练就的功夫,让她一出手就是完美。未来,她又会创造什么意想不到的惊奇,且让观众拭目以待!
-
特别企画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许哲彬
许哲彬自2007年与同班同学成立「四把椅子剧团」,即担任主创者与艺术总监至今,并维持稳定的创作频率。在导演的角色里,他不炫技,让编剧与演员被看见,使每部作品都绽放属于它的光芒。特别是2021年两部独角戏作品《爱在年老色衰前》、《好事清单》叫好又叫座,于回响下陆续重制,可见许哲彬已是实力受到肯定、且后势看涨的创作者。因此,也让人期待许哲彬在导演角色的持续诠释里,提炼戏剧文本与创作关系的转化,带给台湾剧场创作与市场更多可能。
-
特别企画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巴鲁.玛迪霖 路之.玛迪霖
蒂摩尔古薪舞集(Tjimur Dance Theatre)以排湾族屏东的地磨儿部落(三地门乡)为根据地,为台湾首支强调排湾族文化主体性的职业当代舞团。2006年由路之.玛迪霖创立,2009年巴鲁.玛迪霖加入,除艺术成就外,亦以灵活、缜密的行政思维经营国内外网络。这对姊弟各有专长,前者专司推动舞团各项计划,后者担任主要编创。2021年,蒂摩尔迎向15周年,也让人期待两位深耕原乡部落的双总监,将如何持续拓展网络,转化其文化基因,演化出崭新的排湾身体。
-
特别企画 Feature
回探2021,黑暗中看见光
2021年是怎样的一年?表演艺术圈又有什么事件值得被关注呢?
-
焦点专题 Focus 探戈 跨越文化的乡愁
皮亚佐拉与台湾的探戈热
班多钮琴声划破寂寥,男人与女人的带领与跟随中,严肃又华丽地勾腿、回旋、缠绕,无言却又透露浓烈的对话。「探戈」原本就留著异乡的血液,在灯红酒绿中透露著悲伤的叹息,但这被视为低俗的乐种,却在1970年代后脱胎换骨,不仅席卷欧美乐迷,也让古典音乐大师为之著迷。 探戈之所以能反转地位,一跃成为古典乐坛的宠儿,原因就在于阿根廷作曲家皮亚佐拉(stor Pantalen Piazzolla)的贡献。他以深厚的古典训练基础,将探戈从舞蹈伴奏音乐,提升到能够单独在舞台上演奏的艺术高度。由此创立的「新探戈音乐」(Tango Nuevo)不仅让他成为阿根廷文化的代表人物,更被当地尊称为「了不起的皮亚佐拉」(el gran Piazzolla)。 2021与2022都是皮亚佐拉的重要年分,前者是百年冥诞,后者则是30年逝世纪念。回首他的璀璨时代,我们从皮亚佐拉的故事说起,随著「闻乐」、「起舞」,再转头认识「台湾探戈音乐的先行者」。在时代变迁中,一如探戈对于岁月的喟叹,超越语言与文化的界线,咀嚼著人们共通的乡愁。
-
焦点专题(二) Focus
寻找商机?剧场存活的下一道解方
当不同领域的艺术形态开始打破,当新兴的演出类型开始引进,当艺术与商业剧场的划分开始松动,用其他方法与思维去「寻找创作的商机」,会不会是剧场存活下去的一道解方呢? 因此,本次专题将先从近年颇受欢迎的《明日俱乐部》、《微醺大饭店》等沉浸体验的策划者「惊喜制造」陈心龙与「进港浪制作」洪唯尧的对话开始,思考他们如何面对不同出发点的合作模式;而继续以「沉浸」作为关键词,借由白开水剧团的「玩戏空间」系列,与酒吧LORE Taipei制作的《Snow X Seven Deadly Sins》,看到他们怎么在沉浸体验纷纷出头的时间点里杀出另条血路。最后,则是近年同样也蓬勃发展的音乐剧,在故事工厂与联合数位文创、时艺多媒体的合作下,尝试引入资金、创造市场,执行长林佳锋怎么用「音乐剧的长销模式」面对剧场的产业化。 剧场真的找得到商机!?也许追求获利并非剧场的全部,但商业模式的开启,会不会也是剧场创作另一条可能的方向?这答案也许尚未可知,但不妨就让我们继续参与下去吧!
-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Dangerous! 穿透虚实的危险空间导览
-
特别企画 Feature
自由是__?
自由是在不自由的框架中寻找各种可能,所有框架都可以被拆解,但你得知道框架之外还有框架,但我们有选择拆与不拆的自由。王世伟(剧场导演) 自由是清楚知道自己要什么,并勇敢自在的去闯。自由不是随便,而是有基本的尊重(纳入他人的感受),知道自己的向往(于是不迷失),然后在遵循的道路上打开各种可能。李贞葳(编舞家) 自由是谁说「了」算?李祐纬(剧场创作者) 自由是在定义与建立框架之后,针对这个限制所进行的回应。汪兆谦(阮剧团创办人暨艺术总监) 自由是海。吴明伦(编剧、作家、阮剧团副艺术总监) 自由来自于拥有自己架构思维模式的能力。谢杰桦(安娜琪舞蹈剧场艺术总监) 虽然很想讲财富自由相对创作自由,这种任性的话,但创作本身就是一种自由。张忠安(滞留岛舞蹈剧场艺术总监暨编舞家) 先细胞分裂,再去芜存菁。先天马行空,再订定游戏规则。在这一场属于创作的游戏里,不急著主控,让素材说话,成为他的朋友,然后,一同终获自由。赵菁文(作曲家╱策展人) 自由是自在呼吸没有恐惧。林祐如(编舞家) 自由是一道需要智慧的习题。田孝慈(编舞家) 自由是关闭心中的小警总。蔡逸璇(编剧) 自由是不设限的表达,倾听与自身不同的想法。刘冠萍(自由击创团团员) 自由是作品完成至观众前来前的一刻。林俊余(编舞家) 自由是永远到不了的终点,而每个人靠近的方法都不一样。杜玮哲(剧场创作者) 自由是一种游泳的方式。嚎哮排演(喜剧团体) 自由是不用设起床的闹钟。Ihot Sinlay Cihek 卓家安(剧场创作者) 自由是
-
特别企画 Feature
艺术家背后的手
自由是什么?艺术创作是自由的吗?偷吴尔芙(Virginia Woolf)的说法,艺术家想要创作,他就必须有钱,还得有属于自己的舞台。但钱从哪里来?舞台、艺术潮流的浪由谁来造? 在本期封面故事「艺术家背后的手」中,我们透过5个跨域问题,从艺术家的内在思想体系建构出发,延伸到我们所身处的文化政策、场馆策略、市场产业等现实框架,重探表演艺术现场,尝试抚探艺术创作中那些看不见的手。在自由意志之外,这些手或许造成阻力,也可能形成推力,而看不见的力量如何对艺术产生影响?艺术家是如何把持住自己的内在核心,借力使力在浪潮中自在泅泳?且让我们一探究竟。
-
特别企画 Feature
被迫登入:非行少年,与特殊境遇的守望者
从「歹囡仔」(坏小孩)、「不良少年」到「特殊境遇青少年」、「非行少年」、「虞犯少年」、「曝险少年」等,我们正尝试去改变这群青少年的名字,同时也在重新认识他们,乃至于他们怎么成长的,而不是一味的指责与否定。我们所认定的「正途」,或许不是他们不愿意去走,而是所有的境遇都是「被迫登入」。 这次我们从「了解」与「陪伴」开始,与4位非行少年登入他们的生命地图,看见他们的人生关卡。6种守望站、其中两所补血站、多位不同类型的守望者,包含诚正中学、民和国中、善牧基金会、青少年表演艺术联盟、差事剧团、容淑华与监狱剧场团队、乌犬剧场、戏剧治疗师小C、调保官王以凡、监委叶大华等,正与他们一起闯关中。 会有破关的那一天吗?会持续登入吗?没有正确答案。因为虚拟的游戏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但人生的这场游戏无法自由选择所以,我们与他们都是特殊的,持续在彼此的境遇里前进。
-
特别企画 Feature
春OPEN!高中生艺术启蒙的第一堂课
我们第一次接触到艺术是在什么时候?我们第一次喜欢某个东西,然后决定一辈子喜欢,甚至成为未来工作,又是在什么时候呢? 这次,我们将时间拉回到高中,关于参加社团的那些时刻,以及那几堂课。打开一间又一间不同社团的门,也通往不同世代对于高中的记忆。有几位已在表演艺术圈成绩亮眼的工作者:斯建华、魏广皓、钟伯渊、李孟融、余品洁、陈歆翰、张可扬谈起不同世代的高中社团经验,以及对他们现阶段的影响。有引领青少年参与戏剧活动的「超级兰陵王青少年创意短剧大赛」与「花样年华全国青少年戏剧节」,主事者如何与初接触艺术的青少年,启动彼此诘问的对话。 最后,我们打开了一间位处「现在」的社团教室,真实遇见现役高中生对于社团、对于表演艺术的想法,以及他们对20年后的自己喊话。有点生涩,却充满真诚与无比直觉。打开青春,也让青春打开那一扇通往未来的门。一起OPEN吧!
-
「表演艺术评论人」补助专案 5月1日至15日受理收件
本专案鼓励评论人为表演艺术留存纪录、展现观点与扩增演出回响,自2014年启动至今,已培育62名写作人才,为近年国内表演艺术作品留下可观的文字纪录,并提供与创作者互动沟通的管道,有效地带动表演艺术评论风气。本届专案征件,受理「评论书写」及「多元媒介评论」项目计划,「评论书写」须于期程内完成20篇表演艺术文字评论并发表于「表演艺术评论台」网站。「多元媒介评论计划」评论篇幅不限,评论可为文字、影像、声音等形式或综合运用多种不同媒介,并提出规划发表管道,如自行经营之网站、Youtube或与其他平面、影音、网路媒体合作,并可规划相关推广活动。
-
特别企画 Feature
Touch the Sound 摸得到的音乐之旅
把眼睛闭起来,我们以为视障者所见的是一片漆黑。然而他们却摇头,因为「黑」,也是一种色彩,我们根本无法想像什么是看不见。再把耳朵摀起来,我们以为听障者所闻,是寂静无声,殊不知杂讯、耳鸣、音量模糊乃至身体平衡都是问题,即使用力压住耳朵,也止不住内在的干扰。多年来,我们想像他们的苦,于是以带领者的角色走在前面,告诉视障者这个宇宙天地;也竭尽所能地在听障者之前比手划脚,试图将千言万语传达给对方。 但这次我们退后一步,倾听身障艺术家的心声。 从触摸纯净无暇的点字谱开始,进入身障艺术家的世界,听视障钢琴家许哲诚说音乐的酸甜苦辣、看听障打击乐家葛兰妮如何以全身感官来聆听音乐、感受视障歌手萧煌奇抓住音乐的旋律、随著听障舞者林靖岚踩著震波起舞,再了解视障小提琴家和波孝禧何以能够在交响乐团中占一席之地。 学著艺术家们,将感官的惯性转换,我们一步一步地用触感,走一趟甜美的音乐之旅。
-
特别企画 Feature
艺术(家),与它们的产地
近年,青年返乡╱移居或投入在地产业复兴的浪潮,让「为什么回家?」及「回家做了些什么?」成了被广泛讨论与关注的焦点。为了自由、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感觉山就在身旁、为了家人或也没有太伟大的理由,只是单纯想回家。或许回家╱移居的理由各异,路径也大不相同,但这群「返乡青年」都抵达了一个喜欢的地方,用自己最擅长的方法,造了自己的家。 在本期封面故事中,我们尝试从不同的地方座标出发,追踪不同领域的艺术工作者们在返乡╱移居的旅程中所遭遇的幸福与挑战,看各地风土如何造就艺术与家的千姿百态;而艺术的影响,又是如何铭刻于地方纹理之中。另一方面,我们也尝试用另一种方式观看近年成为显学的地方艺术节,并从花莲谷稻秋声富里山谷草地音乐节、台东池上秋收稻穗艺术节、彰化鹿港今秋艺术节从无到有的开办历程,掌握深入「产地」的铓角(m-kak)与秘诀;并借由杨富民、林昆颖的对谈,尝试梳理艺术╱家╱地方的纠缠关系,从中探询新想法、新作法、新协作模式的可能性,期盼未来更多人走在回家的路上,能看见更多美好的风景。
-
特别企画 Feature
来场成熟的冒险!
你害怕年老吗?其实「老」不在遥远的未来,就在咫尺。面对不只席卷台湾,也冲向全球的「老人潮」,美国知名精神科医师暨老人学专家Gene D. Cohen率先提出「创龄」概念,指出脑科学研究证明高龄者透过参与社会、艺术的「创意老化」(creative aging),依旧能让高龄者化身「潮」老人,开展第三人生。 本期封面故事是一场不输给恐惧的生命冒险。从7名前辈的生命经验出发,看他们如何成熟面对此生唯一一次的60岁、70岁、80岁的艺术旅程;接著在国内外青银共创的艺术练习中,听听执行的青年艺术工作者与参与长辈们的心内话,看艺术如何拓展他们不受限的精神年龄,在0岁到100岁都可以一起玩的创龄练习中,一起玩出精采火花。愿生命行至蛮荒,我们都能如本期插画家房瑞仪所绘,在艺术精灵相伴中,盛开自己独一无二如「沙漠五点花」(Desert five-spot)的美丽姿态。
-
特别企画 Feature
书写的力量
《PAR表演艺术》不仅是台湾第一本表演艺术杂志,更为表演艺术领域带来深远影响。有艺术行政工作者形容《PAR》是治疗中文阅读思乡病的珍贵药方,也有文字工作者认为它是观察演出生态的光源,更有剧场创作者提出杂志让他有机会走进另一个创作者的脑袋,及面向世界的窥孔。 本期封面故事不仅谈杂志书写,也谈与其唇齿相依的剧场影像,更借由档案的重启,理解表演艺术领域一路以来的流变,看见这些记录如何展现无形力量,一方面将环境生态鞭辟入里,另一方面解读出外在万象及与时代碰撞出无数火花。
-
文化部携手纸风车启动「表演艺术仓储试办计划」
表演艺术团队长期无法找到合适的仓储空间,在发展过程中,囿于现有条件考量,往往仓储是受限部分。文化部看见团队仓储的需求与困境,推动「文化部提升表演艺术仓储环境补助计划」以协助、鼓励团队改善仓储空间、提高安全系数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