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演出剧照。(果陀剧场 提供)
焦点专题 Focus 当青年文学跃然舞台

用14年的时间,学会一个拥抱的方法:金士杰与卜学亮在《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的灵魂交会(上)

果陀剧场《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自2011年开始连演了14年。这部改编自同名文学作品的畅销书籍,同时也是美国体育记者米奇.艾尔邦(Mitch Albom)的回忆录。讲述他偶然在电视上看见自己的教授莫利罹患绝症,而鼓起勇气重新探访亦师亦友的莫利教授,并展开为期14次的星期二会面。

在舞台之上,则由卜学亮饰演内向却情感丰沛的米奇,金士杰饰演睿智且坦然拥抱一切变化的莫利教授。随著这个作品的演出,两人的生命似乎也与角色产生了共震与变化。

2025年,迎来两人的巡演最终场。金士杰说他看卜学亮,像是从一个「小朋友」演到「不再称得上是小朋友的年纪」;而卜学亮亦看著金士杰从第一个孩子诞生、初为人父,像是陪著孩子长大似的,也陪著这出戏与自己持续长大、走向人生另一个阶段。然而两人都无法忘记的,也是上场前默契的沉默;是演出结束后的精心时刻,开一瓶酒、配一些下酒菜,明明谈的是生活,兜转一圈却又回到了这出戏。

果陀剧场《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自2011年开始连演了14年。这部改编自同名文学作品的畅销书籍,同时也是美国体育记者米奇.艾尔邦(Mitch Albom)的回忆录。讲述他偶然在电视上看见自己的教授莫利罹患绝症,而鼓起勇气重新探访亦师亦友的莫利教授,并展开为期14次的星期二会面。

在舞台之上,则由卜学亮饰演内向却情感丰沛的米奇,金士杰饰演睿智且坦然拥抱一切变化的莫利教授。随著这个作品的演出,两人的生命似乎也与角色产生了共震与变化。

2025年,迎来两人的巡演最终场。金士杰说他看卜学亮,像是从一个「小朋友」演到「不再称得上是小朋友的年纪」;而卜学亮亦看著金士杰从第一个孩子诞生、初为人父,像是陪著孩子长大似的,也陪著这出戏与自己持续长大、走向人生另一个阶段。然而两人都无法忘记的,也是上场前默契的沉默;是演出结束后的精心时刻,开一瓶酒、配一些下酒菜,明明谈的是生活,兜转一圈却又回到了这出戏。

Q:想先请两位谈谈演前的「小仪式」。金士杰老师说过:「上场前彼此安静,演完后喝点小酒聊聊,隔天就能产生新的光芒。」请谈谈此刻的安静,以及其后的小酌。

金士杰(以下简称金):说到上场前的安静,我好像没问过阿亮——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习惯的?

卜学亮(以下简称亮):起初,可能是源自于我对这出戏的理解,总觉得必须更加认真才可以入戏。一开始也没有特别注意,偶尔会嘻嘻哈哈到演前一刻才走进角色,就觉得那样的演出状态不太好。而后慢慢就让自己在演出之前就不讲话、安静地听音乐,甚至走回休息室换装时我也只是看著地板,希望只有莫利教授在我脑海中。后来发现,老师你也很安静。有时候就算我俩得共用一间休息室,两人都是自然的沉默,各自坐在自己的位置上。

金:我刚进入剧团,是20岁出头的事。那是基督教艺术团契,每一次演出之前,领导者张晓风,都会温柔清晰、说些简单的话语,安安静静做了一个祷告。后来,这样的祷告变成一个我很重要的演前仪式。不是说我真的都在演出前祷告,而是让那个「意义在我心里发生」,奠定某种神圣绝对自己的时刻,不容许凡俗世界的交际哈拉、鸡毛蒜皮的东西都不要进来。你也可以说,我比较喜欢耍孤僻?但是,在演出前是真的有很多功课很多台词没有消化完毕,无论演几次,我都经常还是会想著:某个画面发生时要怎么处理那个角色?他为什么要说那句话呢?那些东西都在跑来跑去。回到《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来说的话,我跟阿亮已经不约而同形成这个默契。所以,好像也没问过他:是谁要你这么做的?我有开口要求吗?还是你以前也是这样的?

亮:只有这出如此,我在其他戏都是跟大家嘻嘻哈哈。但这出戏,我总感觉不安静不能与角色连结。毕竟,我不是真正的戏中角色米奇,我是阿亮,在每一场演出之间,重新回头做自己的时间肯定比较多。现实中,我是一个相对理性的人,但我演的这个角色比较感性,容易落泪,容易觉得温暖、觉得难过。于是,每一次新的开始,每一次演出都得像第一次演出那样谨慎,可能也是因为对自己不是完全有把握,所以显得更谨慎。

《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演出剧照。(果陀剧场 提供)

我有时候很想犯规,故意忘记观众

金:的确。此间的谨慎可能得以归因于几件事情。首先,是这出戏的语言,有相当大量「心灵鸡汤」的倾向,因此我们演出的时候,相当有责任去化解、使它成为生活中的对话、听起来不假修饰,甚至不是老师在教育学生。出演的时候,我很怕台词变成一种教条,我这样的一个前提,这部分非常挑战演员;二方面是,这说到底仍是一个真实故事,所以,我们在演出过程中也追求一种「纪录片的风味」,纪录片就得躲闪一些戏剧性的痕迹,比方说,什么叫做节奏?什么叫做抖包袱?我们演的时候非常自觉要去规避。

我举一个例子,有一场戏,年迈历经病痛的我,把沙拉给打翻,场上突然发动了一个悲伤,饰演米奇的阿亮,看到我这个情况非常手足无措,因此陷入长时间的尴尬——在剧场中,我知道尴尬维持多久会是饱满、很恰当的节奏,可是我们演出当下得发挥纪录片的精神。因此我有时候想犯规,犯规到几乎忘记观众?观众可能也疑惑,怎么你还不讲话。但我就是要故意忘记你,因为我专心往生活里靠近,你看,现实中任何探病者悲伤的沉默,搞不好半钟头不讲话都有可能,可是我知道在剧院不可能,但我们被允许在时间的框框中发挥更多点的自由。

而那自由常常在帮助我跟阿亮,有时候,讲了上百次的台词,因而就解放了!那个是我们最快乐的,逼真到好像没有任何剧本的痕迹,没有演了上百场的痕迹。那是毫厘之差,不过敏感的观众会发现,甚至会问:「他们刚刚在演戏吗?」没有。我们刚刚在「生活」。

《悲惨世界》10个不可不知广告图片
《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演出剧照。(果陀剧场 提供)

亮:像那样的时刻,老师总是会在演后的小酌时光向我提起。酒精是友谊的催化剂,酒后我们总是聊得更多。听老师说话、描述他在台上的观察、或者讲他一天发生的事情,听起来都特别有趣,也相当启发我。好像在那样的时刻,「米奇」又再一次以学生的身分走进我的心中,等待老师的指点,刚刚我有没有哪一句说得好?若被讲到就很开心,每每在角色的处理上,无论多细微的改变,老师都会看到。这也是一种师生关系,当然也没有要教我什么,我仅只也是多看多学。然后戏中的莫利教授与米奇,也不是如此吗?

金:这也是因为你倾听的能力很吸引我,无论讲些什么都是开心,好像无端端地、我突然变成一个很聪明的人。微醺的状态下,我的聪明有个地方可以流动、可以表现,离开这段时光,我大概也没有机会做这个聪明的人啦。

金士杰

台湾知名演员,2014年凭著精湛演技入围第51届金马奖最佳男配角,2015年获得第6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配角奖,今年(2025)更入围第1届台北戏剧奖最佳戏剧类男演员奖。不仅影视圈耕耘不辍,他同时也是剧场界的核心创作分子,获赖声川赞誉为:「台湾现代剧场的开拓者及代表人物」,多年来一直从事于舞台剧演员及编导工作。从教书、创作、演员到导演,他相信人生是为一段旅程而来,因此,他在触类旁通的工作里尽兴而为,自由操控生活的脚步。他始终秉持著这个信念:「表演的母亲是生活。」

卜学亮

台湾知名节目主持人、演员与歌手。曾获:2000年、2001年、2019年台湾电视金钟奖综艺节目主持人奖;2024年台湾电视金钟奖益智及实境节目主持人奖/第9届金曲奖「最佳说唱唱片」奖 /《又一夜,他们说相声》。影视及剧场演出经验丰富,同时也担任知名动画《海底总动员》中文版配音。

本篇文章开放阅览时间为 2025/07/02 ~ 2025/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