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明
-
企画特辑 Special
回忆风景 /从文化中心历程,我看到台南表演艺术生态
兰陵剧坊时期,我们把《荷珠新配》带到全国好几个县市巡演,包括到台南文化中心,那时候我就负责行政,看到热烈反应,毕竟对台南人来说,这一出讲国语的戏比较新鲜。但要我讲对台南文化中心的记忆,很难定位于某一个演出,我比较关心的是文化中心与整个台南表演艺术生态的关联。 我在一九九一年从台北转到南部从事戏剧工作后,初期是以华灯艺术中心为场域,那时台南的现代剧场发展几乎还没有开始,文化中心虽然是表演主导的空间,但若没有培育,是很奇怪的,特别是台南离高雄那么近,团队要在台南及高雄各演一场是不敷成本的,这很实际,所以要培养很多在地团队填充,但实际可进到文化中心的较少,还是以社区、学校式演出为主,文化中心演艺厅是大剧场,一般来说是走主流路线,像那个剧团走实验路线,就较难进去。对其他团队来说,演艺厅的空间太大,以致演变为仍然是较具规模的团队,如屏风、云门等才比较可能进去。 二○○九年增设的原生剧场,开始发展出实验性的场域、走向,让团体不必考虑市场,创作者多了自我辩证的空间,像常在原生剧场演出的稻草人现代舞团、风乎舞雩,作品都具有现代性。至于大众性的推广活动,就在文化中心户外进行,只是户外的展演也须仰赖室内展演的精致化,后者若发展起来,便会影响户外空间、古迹再生等形式的展演水准。地方场馆著眼点放在哪很有意思,没有让地方产生认同感,就不会成为让人引以为荣的地标。 我早期在文化中心看的戏,印象比较深的是华灯剧团时期,蔡阿炮做的《台语相声世俗人生》(1991),非常有台南味,有做商业剧场的野心。过渡到许瑞芳主持台南人剧团的时候,一开始也看到她有在思考剧团向实验剧场发展的意图,但后来却引入校园戏剧、教育剧场,因而少掉冒险性。到现在,台南表演艺术生态仍然缺少就「校园原生剧场演艺厅」场域的不同去形塑创作风格与定位,以及没有将不同场域放在一起,思考如何循序渐进地构筑一个「由小到大」创作发展的成长循环,很可惜。无论主厅或原生剧场,商业或实验,都必须均衡发展,太偏向一端都不是好事。
-
艺闻观点 News Review 南方团队朝「大」发展,难形成小剧场活动
小型变中型 南台湾真的要这样的剧场吗?
小型变中型 南台湾真的要这样的剧场吗? 耗资近百亿的高雄卫武营艺术文化中心于上月八日动工,预定二○一三年完工。卫武营艺文中心由荷兰建筑师法兰馨.侯班设计监造,外形线条好像音波流动,建造像大𫚉鱼的国际级表演厅,其中包含二千二百六十席的戏剧院、中剧院一千二百五十四席、音乐厅二千席、演奏厅四百七十席。文建会主委盛治仁说,卫武营艺文中心将成为东亚最大艺文中心,「世界都能看得到的指标」。高雄县长杨秋兴说,高雄过去被讥为文化沙漠,经九年努力,卫武营艺文中心终于动工;高雄市长陈菊希望做到南北平衡,台北两厅院每年有十亿预算,政府也应照顾南部优秀艺文团体。然而令人疑问的是,原本设计容纳五百人的小剧场,被容纳一二五四人的中型剧场取代,原订容纳八百席的演艺厅,缩减为四七○席的演奏厅,难道南台湾不需要一座功能完备的专业实验剧场吗?一个一千多人的中型剧场,已经相当于一个国家剧院的座位数,以南台湾目前的艺文团队和观众人口来说,难道不怕日后沦为人诟病的蚊子馆吗?
-
戏剧
舞台视觉建构的符号剧场
裸露的剧场灯光悬吊系统,映接上数位影像、电玩、简讯、书写合成一幅后后后现代的虚拟景观,胡恩威用建筑与影像的融接(Dissolve)手段,再现了罗勃.威尔逊的剧场风格,是全剧中最动人的欢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