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变中型 南台湾真的要这样的剧场吗?
耗资近百亿的高雄卫武营艺术文化中心于上月八日动工,预定二○一三年完工。卫武营艺文中心由荷兰建筑师法兰馨.侯班设计监造,外形线条好像音波流动,建造像大𫚉鱼的国际级表演厅,其中包含二千二百六十席的戏剧院、中剧院一千二百五十四席、音乐厅二千席、演奏厅四百七十席。文建会主委盛治仁说,卫武营艺文中心将成为东亚最大艺文中心,「世界都能看得到的指标」。高雄县长杨秋兴说,高雄过去被讥为文化沙漠,经九年努力,卫武营艺文中心终于动工;高雄市长陈菊希望做到南北平衡,台北两厅院每年有十亿预算,政府也应照顾南部优秀艺文团体。然而令人疑问的是,原本设计容纳五百人的小剧场,被容纳一二五四人的中型剧场取代,原订容纳八百席的演艺厅,缩减为四七○席的演奏厅,难道南台湾不需要一座功能完备的专业实验剧场吗?一个一千多人的中型剧场,已经相当于一个国家剧院的座位数,以南台湾目前的艺文团队和观众人口来说,难道不怕日后沦为人诟病的蚊子馆吗?
高雄师范大学驻校艺术家、南台湾艺术发展协会理事
卓明:南方团队朝「大」发展,难形成小剧场活动
南台湾的艺文生态和北部不同,因此团队发展方向的考量也与北部团队有很大的差异。北部的艺文环境多元且健全,从大型的商业剧场、发展中的中型剧场、以及实验性质的小剧场,一应俱全,其原因在于北部已经有相当成熟而稳定的艺文市场以及消费机制。但在南部,一来由于艺术人口缺乏,即使民众对艺文活动的参与有意愿,但付费观赏表演的习惯仍尚未形成,团队仍依赖著公部门的扶植和补助。二来由于剧场专业人才的匮乏,剧团的组成仍大多属于业余社团性质,导致创作的关照面向、多元性与原创性都略显不足。
在种种劣势前提之下,南方团队实在很难由民间自主性地发展出剧场文化,而公部门为了看见投注预算的成效,在「政策」主导与「绩效」要求下,大多数团队为了生存,纷纷往「大」就是「好」的方向思考,因此,南台湾根本不存在、也难以形成小剧场活动,更遑论需要一座实验剧场了。就我所知,目前已经动工的卫武营艺术文化中心,缺乏审慎的专业评估,原本容纳五百人的小剧场,因为考量北部或国外表演团体南部巡演的成本问题,艺文界有力人士介入,才被一千二百五十四席的中型剧院取代;至于二千人的音乐厅和四百七十席的演奏厅,则是在地音乐界人士的期待。(采访整理 廖俊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