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艺术LETTERS FROM AUDIENCE
表演工作坊《如梦之梦》
我看《如梦之梦》 从一个纯观众的角度出发,无论剧本、导演、舞台、演员表现(部分几位稍嫌生嫩)或声光设控,每一项都令人叹为观止。七个半小时的故事发展环环相扣毫无赘废(此结论得自我那平常身体长虫坐不住的男友和观赏舞台作品经验极少的家姐,此二人不仅在过程中毫无倦意,且不时刻意与我眼神交会并面露兴奋满意的微笑),以这样的长度去说一个议题严肃的故事,本该是吃力不讨好的傻事儿,但这个说故事的人却在七个半小时中以轻巧的幽默、浪漫的美感、温和却残酷的现实举证,具体而充分地诠释了核心抽象的故事本质,场面调度之灵活流畅宛如魔法。 至于对一个曾经站在舞台上演出,也一心想再度回到舞台上的演员而言,这出戏更如核弹般令人震撼。那些穿梭在这个故事的演员们真是幸运且幸福啊!我一直这么想著。在一个那样好的剧本、那样好的制作中站在舞台上,之间所能吸收及进发的力量何其之大,所能成长与增进的又是怎么样饱满的养份呢?是令人羡慕的,能够那样子把自己的生命留在舞台上。 走进大小剧场看戏,十几年来每一次都渴望看见剧场希望的无限延伸,有时微笑落泪感激著,有时禁不住发出失望喟叹。剧场的编导演员是这样的:充满力量和想法,充满想说的和想做的,然而未必说得出的都允许被实现。《如》剧被誉为赖声川的剧场史诗,就另一个层面来看,它又何尝不是台湾的剧场史诗呢? 它不仅仅代表了表演工作坊的二十年,也让我看见台湾剧场的二十年是可以走至如此地步的。而这一次,在偌大的国家戏剧院中,被环形舞台包围于中心,我看见戏剧艺术的未来确实被重视著,并怀抱著希望,看见一次又一次如梦般的现代戏剧艺术获得其舞台。─桃园县 彭莹莹 文字工作者 七个小时,似乎短了些 赖声川老师的作品我只观赏过两部现场演出,一部是《千禧夜,我们说相声》;另一部就是《如梦之梦》,当时只是穷学生,能存个钱看现场实得不易。 七小时的灯亮光灭,没有一丝疲倦感。因为有老顾香兰所说的「层次」。就是这般层次让故事如同镜子相互映照永无止境的述说再述说,曾经身为剧场工作者的我,并不是为讨论舞台技术而买票进来,那太不解风情了,所以便很随兴也很专注地跟著舞台上的人群呼吸,一起呐喊、一起掉泪。
文字|彭莹莹、陈育芳、高俊耀、陈芊匀
第150期 / 2005年06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