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 Hennek
-
音乐 精心构思的音乐之旅
伊莲.葛莉茉 探索贝多芬与布拉姆斯的内心世界
「现今的演奏家并不以『概念』来设计唱片,而是挑选曲子并以混合、并置、组曲的方式,来呈现对心灵的独特见解或是对世界的看法。这样的做法很印象派,但也许更哲理。」伊莲.葛莉茉(Hlne Grimaud)的这段文字(注),也许可以解谜今年10月她在两厅院独奏会的节目安排。 伊莲.葛莉茉于去年9月发行了《给克拉拉》(For Clara)专辑,收录了舒曼题献给克拉拉的《克莱斯勒魂》与布拉姆斯的作品。这次在台演出虽然只安排后者的乐曲,但其他曲目却围绕在这3位作曲家身上。音乐会从舒曼崇拜且汲取灵感的音乐家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第30号开始。贝多芬晚年写作风格已经出现浪漫派特征,这首创作于1820年的奏鸣曲,打破传统架构形式,第一乐章即以生动活泼(Vivace)的快板呈现,其中第一主题短小的16分音符,让人想起舒曼《克莱斯勒魂》里首曲的中间乐段。这个主题由两手快速演奏8小节后,立即被另一个省思且充满柔情的缓慢主题打断,之后第一主题再次出现于发展部及最后的结尾段(coda)。整个乐章虽可见奏鸣曲式,但两主题快慢相互追随却更为明显。而原本应为慢板的第二乐章,贝多芬在此以最急板(Prestissimo)呈现,同样以两个相似却个性不同的主题来架构此乐章奏鸣曲式。不论是在音色或是乐思上,这两个乐章似乎已经预见未来舒曼作品的特色:不可调和的矛盾情感,如陌生感与孰悉感并置、欢乐与泪水同在、轻量与重力并行。
-
音乐新讯
「音乐狂旅」 领略三位作曲家的跨时代巨构
不以作曲家为名、也不以特定主题限制;一场音乐会将布列兹、舒曼、萧斯塔可维奇三位在历史、地域各不相同的作曲家作品放在一起,看起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却突显出从「好音乐」出发的纯粹。 舒曼的《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是作曲家毕生唯一一首为大提琴所写的曲子。三个乐章的乐曲完整保留古典形式和手法,内容却明白充满著浪漫主义的精神。在乐曲中,可以听见作品反映出舒曼敏锐又复杂的情感及丰富的内涵。尤其以钢琴见长的他,在大提琴歌唱性的发挥及与乐团的平衡,更让此作成为传世佳作。即将担任独奏的杨.沃格勒(Jan Vogler)现任德勒斯登音乐节总监,演奏录音量多质精,其中不乏得奖名盘。 除了演出萧斯塔可维奇最成功、最受欢迎的《第五号交响曲》之外,不可忽视的是布列兹的作品《符号》。继荀贝格之后,布列兹将十二音列理论发展到极致。数理高手的他用更多的元素交织其中,在严谨的排列中拓展出无限的可能,成为现代音乐中最重要的一首乐曲之一。此次将演出第一至第四与第七首,届时将可听见乐坛中首屈一指的指挥乔治.佩利凡尼安(George Pehlivanian)带领乐团,演出这首不易挑战、却又具澎湃音响的现代音乐大作。
-
焦点专题 Focus 焦点四:开季音乐会
开锣拚声势 各家端上满汉全席
每年七、八月,不但是学生摆脱书海的快乐假期,也是乐团暂别「谱海」的暑假。在休息充电后,国内五大乐团不约而同在国家音乐厅为二○一三/一四乐季拉开序幕,并偕同国际知名音乐家带来重量级曲目,如同满汉全席的音乐飨宴,料多味美,不禁令人垂涎三尺、食指大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