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尙义
-
入门
义大利歌剧源起
一五九七年的某一天,义大利的佛罗伦斯城屹立在蔚蓝晴空下,阳光撒落在充满古典希腊美学的建筑物之间,营造出流动的光影,而澄澈如水的空气中更弥漫著浓厚的艺术气息与人文精神。这一天柯西伯爵(Jacopo Corsi, 1561-1602)正在进行著一椿历史性的演出,大诗人李奴契尼(Ottavio Rinuccini, 1562-1621)根据阿波罗与巨蟒搏斗的神话故事创作了剧本,作曲家培利(Jacopo Peri, 1561-1633)为之谱写音乐,第一出将音乐与戏剧结合在一起的舞台表演《达芙妮》(Dafne)将在当晚开锣。 在此之前,将戏剧表演与音乐演奏混合的演出形式对义大利人并不陌生,例如类似默剧以手势动作表演神话或寓言的「假面戏」(mascherata)和以对白为主,动作为辅的「穿揷戏」(intermedio),在演出当中均使用了相当的声乐和器乐演奏。「田园剧」(pastorale)和「牧歌喜剧」(madrigale comedia)更是将诗歌直接纳入舞台表演。但是在这些广为义大利人所熟知喜爱的戏剧里,音乐只能算是戏剧的附属品,穿揷的娱兴节目而已。究其因,乃在于当时音乐的表现形式局限在讲求和谐、均衡、平稳的复音音乐(polyphony)领域中,复杂的对位固然巧妙的使各声部编织成完美的和声进行,相对的却削弱音乐的张力,从而丧失了戏剧性的效果。培利在《达芙妮》中却尝试突破这困境,而从该剧演出受欢迎的程度来看,他的尝试不但成果非凡,同时也为日后义大利的歌剧黄金时代打下第一支柱子。 同好会催生新音乐 《达芙妮》的创作蓝本构思事实上是源自古希腊的悲剧。由于佛罗伦斯是「文艺复兴」的重镇,「文艺复兴」的本质便是发掘古希腊人的创作灵感并归纳成创作时类以遵循的理论基础。戏剧和音乐的创作者无不奉古希腊悲剧为圭臬。可惜的是时空乖隔加上文化的差异,重现希腊悲剧的原貌终不可得,而退一步想掌握希腊悲剧演出形式基本精神的硏究也旷日废时。《达芙妮》所希望复制的古希腊悲剧精神就是想结合音乐与戏剧,以抽象增补具象,以具象定住抽象,舞台表演不再「声」、「色」泾渭分明,而是二者融为一体,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视听感官经验。 柯西、李奴契尼、培利固然是歌剧的接生者,佛罗伦斯人对希腊精神的向往以及领主、富商一掷
-
入门
移花接木虚张声势
从《费加洛》的后花园,《波西米亚人》的巴黎拉丁区,到《阿伊达》里真枪实弹的人面狮身像,或是反以黑白色调表现浓厚后现代主义,小小的舞台竟可以移花接木、扭转时空以衬托歌乐情境,增强戏剧张力。歌剧幕后的艺术对整体演出就如调味料般,掌控了色、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