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AO's photography
-
新锐艺评 Review
个人与群体的反复斡旋
海德堡舞蹈剧场与舞蹈空间联合演出的《火鸟.春之祭─异的力量》,由西班牙编舞家伊凡.沛瑞兹将斯特拉温斯基的经典曲目《火鸟》与《春之祭》结合,以群体与个人的互动为主轴,所发展出的新诠释。 表达、游戏、影响 《火鸟》始于一段火鸟的独舞,他不断地在地板上翻滚、舒展,给人以一种慵懒自如的感觉。接著,音乐停止,火鸟一个人在台上玩起了「一二三木头人」;随著音乐的加入,一个伙伴加入了他的游戏;其他3个人加入后,情况却从和平转为紧张,火鸟拼命想加入,却被无视。无视既而是欺凌,其他人推搡、拉扯火鸟。下一段乐曲中,舞台又回复到火鸟一人,他的动作渐趋狂乱,又好像试图回复到开头的状态中。接著,许多人步入舞台上,像是火鸟终于找到同类,火鸟向上抛起一块布料,引得他人效倣,大家在大亮的黄光下狂欢,火鸟向前走几步,离开了舞台。 《春之祭》之前,有一段几分钟的无声,众人在这段时间中游戏一群不断收拾台上的衣物、一群模仿著布料的形状、一群模仿著其中一人等他们归属于一个群体中,成群行动。接著,随著音乐开始,人群开始互动,后逐渐同化,动作趋于整齐,甚至出现口令。舞者就这样在成群与分散、和谐与紧张之间摆荡,开始有暴力行为发生,对自已的噤声,或是与他人的肢体冲突,大笑或者吼叫。与《火鸟》中充满希望地向上抛衣物相对,此处人们大力地将衣物丢向地面,一切混乱又绝望。最后,一个献祭者被选中,人们不断拾起地上的衣物,覆盖在他身上。他试图甩开,又被按住;试图逃跑,又被拉回原地。在重重衣物的覆盖下,他缓慢地开始舞动,众人放开了强迫他的手,围著他或坐或站,观看他的舞动。站在众人面前的献祭者动作由慢而快,在其他人的静止、静默中,他独自舞动著。最后,众人加入了献祭者的舞蹈,在一片红光笼罩下,齐一冲向舞台的前端,仿佛冲向未知的未来。 对群我关系的质问 对舞作的解读,或许可以从几个问题开始:群体于个人表达而言是增强或消弭?自我的建构有多少是来自与他人的互动?个人可能对群体产生多少影响?社会互动是个人的扮演,也是形塑。人与群体总是若即若离,对于个人而言,群体可能是伤害,亦可能带来能量。 《火鸟》聚焦于个人,观众先是看
-
新锐艺评 Review
当地下文化登上剧院舞台
2023台湾国际艺术节中,艺术家Taylor Mac将原演出长达24小时的《Taylor Mac: A 24-Decade History of Popular Music》,浓缩成2小时的精华版本,中文剧名译作《Judy秀:美可敌国》(以下简称《Judy秀》)。其作品以酷儿视角诠释美国240年的流行音乐史,试图在「白人菁英与上流阶级」为轴心运转的社会当中,提供一个由下而上的讨论观点,并尤其著力于符码的凝视、翻转与再现,将性别行动实践于剧场之中。 「献祭父权主义」作为不断在剧作中被重声的标语,《Judy秀》透过服装(变装)、称谓(代名词)与身体姿态(如内八与外八),甚至是「将地下文化置放于舞台之上」的行动,都积极地翻转了性别符码。同时,剧作也发挥了剧场的高互动性,成功地让观众看见生活中潜在的框架与符码意涵,诸如以歌曲Gloria阐述代名词的性别意义,透过彼此标签化的游戏将其揉杂一块;抑或利用乒乓球的相互丢掷具象化歧视,描绘了性少数族群的被压迫经验;甚至邀请在座年龄介于14至40岁的「男性」(注1)走上舞台,以拟作战争之下被强制征召走上战场的性别祭品。 种种充满巧思的剧场互动翻转了污名与既有的标签,有时也将褒贬的价值观翻搅为混沌的状态。然而,尽管Judy对于字里行间潜在的性别压迫抱有高度意识,其剧场互动设计也确实令人击节称赏。可回到「变装文化现身剧场」的期待中,除了Judy本身的造型和演唱歌曲时的灯光效果外,其他设计元素,包括(乐手的)服装、道具与舞台美学,似乎相对缺乏了令人感到绚丽的创意,且歌舞秀当中的「舞蹈」元素也稍显不足。对我而言,未能在此作品当中看见ballroom文化(注2)如何透过肢体再现性别的舞蹈元素稍显可惜(如Voguing)(注3)。整体作品与自身对于「声光炫目歌舞秀」(注4)的想像之间仍有一定距离。 另外,虽然《Judy秀》试图以草根的角度去看待资本主义与父权主义之下的性别关系,但演出置身于国际艺术节的脉络,也无可避免地揭露了它仍是一出来自世界中心的表演作品的事实。而这也意味著,文化位阶上的优势多少共构了「地下文化登上剧院」的殊荣,也多少成为了作品的挑战与
-
新锐艺评 Review
从英雄辈出到帝国暮日
提到三国戏曲,你会想到什么?是痛心不已的《失街亭》?义薄云天的《华容道》?还是尔虞我诈的《群英会》?出乎意料,《卧龙》让我们看到的,是杀声震天背后的纠结柔软,是英雄走下神坛后的脆弱无奈。这些历史人物和我们一样,在头衔之外,还扮演著父母、子女、伴侣、朋友的身分,并且努力拿捏其中之平衡。 编剧陈健星慧心独具地从第二代角度切入,再穿插著过去各个重要「彼日」来形塑角色刘备与诸葛亮的彼日在三顾茅芦之时,此后两人携手同心,以复兴汉室为目标;刘禅的彼日在父亲托孤孔明,刚及束发之年便担起国家重任;诸葛瞻的彼日则为五丈原父逝,从此8岁雏子与生疏的父亲,再难交流理解。 虽然「卧龙之子」诸葛瞻似是主视角,但小咪饰演的刘禅,才真正撑起第二代的主线。他一出场,谐趣十足的肢体加上挤眉弄眼,便吸引了全场目光;在诸葛瞻消极地自认是无才无能的废物第二代时,他回说「你是在说你还是说我?」带出极富幽默的弦外之音。在父子情的铺陈上,刘禅比8岁丧父的诸葛瞻更展现了对诸葛亮的孺慕之情既嫌「相父」爱哭碎念,又在孔明离开后觉得顿失依靠;还在回忆与孔明相处时,刺激诸葛瞻「所以你是吃醋吗?」
-
新锐艺评 Review
一部众志成就的磅礡英雄史诗
以三国故事为题在传统戏曲中多有搬演。2022年,国光剧团《武动三国她的凝视》,以女性视角看待三国的阳刚男子,运用电玩、漫画等元素结合京剧。唐美云歌仔戏团则是继2012年《燕歌行》后,再次挑战三国题材,《卧龙,永远的彼日》则以「政二代」视角,关注诸葛亮父子两代亲情矛盾,交涉几千年前的彼日与现代疫情生活的现实。 「政二代」视角再造英雄,人性思维演绎「斩马谡」 身处后疫情时代的我们,世事无常缘灭,使人有更深层的向内追求。亦如蜀国的百姓,呼喊著「诸葛亮」,渴望「英雄再现」结束一切困境。但这英雄符号,在诸葛瞻心目中,却是「缺席的父亲」、「背负在身上的标签」,颠覆「英雄」概念,突显「缺陷」,打破英雄既定印象,形成「悖论」。 同样身为「政二代」的刘禅,一句「老爸是英雄,儿子注定是草包」的戏谑,翻转「龙生龙子,虎生豹儿」思维。而上半场结束在阻止姜维北伐,成功地将刘禅从扶不起的阿斗摇身一变成坚守蜀汉41年的一国之君。反观诸葛瞻,虽难摆脱父亲枷锁,但最终仍继承父志,战死沙场。透过对照,以不同视角定义「英雄」。 本戏今昔穿插,借由每位角色转移叙事视角,使各个角色大放异彩。尤其「杀马谡」一折,《失空斩》在戏曲舞台上已有一套程式语言,但此段则以当代人性思维重新演绎。编剧运用君臣之义,体现诸葛亮「北伐」的心境,编织马谡罪名。画面之初,让观众误以为大牢人影是马谡,实则刘备,借刘备之口,将出征失败罪名归咎于诸葛亮;又以「杀刘封」之事,使其前后为难,必须下达「杀」令。此一新解,「挥泪」斩马谡,补足内心纠结及角色动机,更让妻子黄月英说出「变了!」一语,使「高风亮节」、「全为理想」的样貌,提出人性自私的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