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苑喻
-
焦点专题 Focus
在差异中往彼此靠近——跨文化工作备忘录
2023「ACPC亚洲连结:制作人工作坊」的首场导师讲座「作品沟通里的留白艺术」交由曼谷国际表演艺术会议(BIPAM)的艺术总监莎莎宾.希芮旺吉(Sasapin Siriwanij)主讲,在面对本届透过闭门推举制度、实战经验不少的制作人学员们,莎莎宾选择以开放讨论形式,拆解作品所具备的多元脉络(Context),一一分析跨文化工作可能遭遇的挑战与危机,透过集思广益与彼此经验分享,逐个击破。 拆解「脉络」与「文化差异」 莎莎宾从脉络一词的英文「Context」(注1)定义出发,她用一张示意图,视觉化作品与脉络之间的关系:一颗代表「作品」的粉色球置于图面中央,旁边环绕许多褐色小球,每个褐色小球都带有一只箭,回指粉色中心。这些迫切影响著粉色球的褐色球是什么?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员们省视各自提案,提出繁多可能:大环境面向的政治、气候与经济条件;私人层面的艺术家情感走向、人生重大变故、家乡议题、教育养成、语言逻辑,以及制作现实层面的预算、场馆状况、合作对象限制、策展人喜好、金主条件等,变因既广泛且细琐。 同为导师的前澳洲伯斯艺术节艺术总监温蒂.马丁(Wendy Martin)补充,她认为在深入探讨前,需先将脉络分为对外与向内两部分,后者为艺术家陪伴的创作脉络(Context of Making),前者则是面对市场与观众沟通时,换位思考的行销脉络(Context of Selling)。莎莎宾分析,作品本身背负著创作者生长过程里被形塑的特质,也揉杂了上述许多直接或间接对作品产生影响的因子,制作人需要具备多样视角,必要时得跳出创作者感性思考,回到理性的推广与沟通策略,对接下来预期合作的对象深入评估,找寻作品中最适当的切入点,为文化底蕴不同的双方打开可行的共鸣桥梁,催化合作机缘。但也要千万避免对陌异文化产生先入为主的偏见,除非亲身经历,否则面对首次合作对象,请务必保持开放态度。 阿喀郎.汗舞团行政总监法鲁克.乔迪里(Farooq Chaudhry)作为参与讨论的导师之一,也提醒学员在陪伴创作时,除了艺术家关注的焦点范围之外,也需留意那些被刻意避开的题材,有时候隐藏在黑暗里的素材,存有解决创作瓶颈的解答。像是阿喀郎
-
焦点专题 Focus
制作人如何现实又勇敢地想像市场
「在一切开始之前,我们必须认清3个事实:一、『在艺术当中的人都活在一个梦幻世界,且带著不现实的期待』;二、『面对市场,没有人有解决方案,因为爬过一座山,只会有更多山头等著我们』;三、『我们总说资源不足,但资源不足却也逼使我们产生创意』。」英国阿喀郎.汗舞团共同创办人暨制作总监法鲁克.乔迪里(Farooq Chaudhry OBE)在工作坊伊始直接破题说道。这斩钉截铁的分享起手式,恰如法鲁克在之后90分钟的分享中,为现场来自亚洲地区的制作人们带来的市场思维风暴一样来得猛烈又直率。 在9月中于国家两厅院举办的「亚洲连结:制作人工作坊」里,拥有丰富国际巡演及制作经验的法鲁克,在现场以导师身分向与会制作人分享个人对表演艺术市场的理解,及身为制作人多年与艺术家、观众、艺术节、机构等不同对象的工作经验。 法鲁克眼中的艺术市场和商业机制 笔者自问工作中并不惯用「艺术市场」这个名词,所以一开始对工作坊的主题「表演艺术中的市场机制」心有戚戚。但法鲁克的分享更像是,个人以「艺术市场」的概念,创造属于他对艺术行业,这个被其称为梦幻世界的代入理解,还有对应著这个世界,属于他独特的「商业」手法心得。 正如文章开头提到的资源永远不足,法鲁克对这个现实很早就有所认清,所以既选择担当制作人,就只好想方设法从市场搜集、创造可能价值。对法鲁克而言,市场就是一群人,这跟一般市场论一样,但有趣的是,他提出艺术市场之间的流通货币却是「信任」。 不论是艺术家、制作人、单位、观众、艺术节、场馆,活在艺术市场中的我们所有人,都希望以最好的条件去交换、分配和交易「创意」(Creations)的所有权和传递方式。而作为制作人,在市场的商业手法就是,在当中找出大家对价值判断的运作方式,精明善用和创造各方之间的信任,协助大家找到创意与自身之间的相通共感和精神收益,进而让创意产生「售价」。因为只有当市场认为自身跟你所提供的创意关系愈是紧密,愈是相信你提出的创意是对他们的文化、感受与观值观是必要且重要的,才会可能愿意持续为这份创意去投资、承担风险和付出。 因此,法鲁克提出:「如果我们能以市场概念来理解艺术产制的运作,不论我们身处何方,面对的资源和环境有多困难
-
焦点专题 Focus
以制作人之名:专业、美学与革新并存的文化思辩者
过去3年多,不论是全球化、国际COVID-19疫情,乃至世界各地的经济困境和世代人才更替,表演艺术的生态环境及产制市场出现不少结构变动,面对整体环境从内到外的变迁,制作人如何持续发挥个人十八般武艺,与艺术家并肩开拓属于未来的工作关系呢? 这次的「亚洲连结:制作人工作坊」也邀请到独立表演艺术制作人与构作余岱融、聚思制造端总监高翊恺、台北市立美术馆策展人萧淑文,就个人与艺术家工作经验进行个案分享。 责任与能力:跳出制作人职能功能的单一思考 一开始,余岱融回顾ACPC第一届曾对制作人角色和功能所下的定义:从文化领袖、策展人、构作等普遍的职能角色形容,到导师、守护者、「最后离开的人」等软性侧面描述都可以是制作人的形容词。 他主要以个人过去与台湾马戏团队「FOCA福尔摩沙马戏团」的工作经验,提出制作人一角跳出职位功能的单一思考,「有这么多职位、角色可以来形容制作人,似乎也背负很多责任。但我认为相对于『责任』,制作人的关键能力是一种『Response-ability』(回应的能力)。」一个制作人在进入工作时,会先需要花时间去认识自身、合作艺术家或团队,乃至整个生态环境的动态,进而协助分析、辨认当中潜在优势、限制等,再透过与艺术家或团队日复一日的对话、相处,策略开拓出可能方向,最后透过制作人的统筹能力和创意整合资源、引导艺术家与团队转化出新的行动,发展出新的内容及创意路径,甚至提出之于整个艺术生态突破性的观点与挑战,创造新的趋势。 这3个步骤往往是以「年」为单位计算的工作与对话过程。当制作人加入到团队的时间有足够长度,才有望能不断从过程反问、破立和定位团队的美学、能力、处境和观念,甚或把制作人个人与团队不全然相同的背景、价值、行业及国际视野搅碎混合到团队的艺术行动当中,共同挑战对内的创意能力、连结对外的社会角色公共讨论,以艺术参与社会,也让社会有途径进入艺术。 流动性与平等:反转制作与创作的主从关系 呼应余岱融的独立制作人经验,聚思制造端总监高翊恺也分享个人作为组织创意领袖及独立制作人,如何以艺文团队的民间组织定位,带领一群艺术工作者(Art Practitioners)或创意制作人(Crea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