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利安诺表示:「手风琴在1960年前一直是个很受欢迎的乐器,尤其是在法国。比利时手风琴家居斯.维哲(Gus Viseur,1915-1974)与当时其他音乐家如法国爵士吉他手金格.莱恩哈特(Django Reinhardt,1910-1953)时常合作演出,他们以法国爵士且前卫的方式来诠释法国香颂。在美洲也有摇摆乐之王单簧管手班尼.古德曼(Benny Goodman,1909-1986)。我们现在最常演奏的还是1935年居斯.维哲这时期的作品。然而,在60年代,兴起一股反动潮流与世代冲突。此时,糟糕的摇滚乐流传到法国,手风琴不再流行。当时我只有10岁,目睹父亲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能为力,因此,终其一生,我想要还给这个乐器一个公道。我在萨尔兹堡的莫札特基金会音乐厅(Mozarteum)与著名的室内交响乐团 「加美拉达」(La Camerata)一起演出,也在义大利西西里岛的巴勒摩(Palerme)市与爵士大乐团合作,目的就是要让大家听到手风琴。然而,直到现在,仍是一项挑战。」

结合既有素材,走出手风琴的单一格调
受到皮亚佐拉的鼓励与其「 新探戈」(New Tango)的启发,盖利安诺在手风琴上也开创「新风笛」(New Musette)音乐,试图吸引更多听众。 这次盖利安诺带来的三重奏(手风琴、低音提琴、吉他)即是有别于传统的新音乐。他进一步解释 :「菲利普.阿尔兹(Philippe Aerts)是个非常棒的低音提琴手,亚德里安.莫格纳(Adrien Moignard)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吉他手,他的曲风有点类似金格.莱恩哈特。『新风笛』音乐即是取自既有的素材如法国风笛乐与法国音乐,来创作新曲。我常与古典或爵士等不同风格的音乐家合作,演奏自己创作的乐曲,来叙述我的人生,我的经历与我的因缘际会。我们也演奏华尔滋、法国香颂、还有许多不知名但很有巴黎韵味与法国特色的乐曲,并加上爵士乐与现代音乐的元素。我没有发明什么新乐种,只是走出手风琴既有的单一格调,试图再次点燃这把快要熄灭的火炬。」
对盖利安诺而言,在手风琴演奏中「声音」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他欣赏的是可以演奏出一种释放、颤动的声音的音乐家,如戴维斯与皮亚佐拉。有些手风琴家喜欢弹走音的琴,觉得这样很有味道,但对于盖利安诺而言,如果手风琴的音不准,就没有参考价值,因此对手风琴的音色非常讲究。他目前拥有30多台手风琴,除了有他父亲留下来的琴外,其中让他最喜欢的是祖母在他14岁时送的维多利亚琴(Victoria),这台琴已经60年了,音色仍优美准确,去年盖利安诺发行的两张盖希文专辑即是以此琴录制。

古典音乐是作曲灵感的来源
2013年,盖利安诺发行韦瓦第《四季》专辑,可说是把手风琴演奏推展到极限,因为演奏者需要揹著比小提琴重40倍的乐器,演奏同样的速度,表现出韦瓦第音乐上所有的抑扬顿挫。在这张专辑里,盖利安诺不仅表现出精湛的技巧,也让人看到手风琴在古典乐里的表现力。之后在莫札特专辑(2016)里,盖利安诺亦在单簧管协奏曲慢板乐章里,试图让手风琴表现得与单簧管同样迷人与温暖。除了韦瓦第与莫札特,盖利安诺也录制了巴赫专辑(2010)。他说:「这些器乐曲巨匠的作品,对手风琴而言往往也是最好的乐谱,因为这是纯净且有智慧的音乐。透过演奏与分析古典大师的曲子,让我受益匪浅,获得灵感,我观察巴赫是如何使用小提琴与长笛,在我作曲时,我也会尽量去掉多余的素材。」
盖利安诺4月来台演出的曲目,除了带来巴黎风味的华尔滋外,主要来自《旅程》(Viaggio,1993)、《法式风情》(French Touch,1998)与《纽约探戈》(New York Tango trio,2022)这3张专辑中的个人作品。演出当天表演者在舞台上即兴决定曲目。他说道:「如果我事先拟好节目单,大家就必须按表操课。由于大家都知道我的曲子,就没有惊喜了,我想来个出奇不意。当然,也要看当天观众的反应、现场音响设备的状况、还有气氛。如果我们觉得可以演奏一首非常缓慢的叙事曲,我们就演奏,或是时候到了,大家想要来一首令人振奋的圆舞曲,我们就来一曲。我们其实非常有默契,我与低音提琴手菲利普有20多年的交情,至于吉他手阿德里安,他还不到40岁,但在木吉他的演奏上,已经有非常优美的音色,与他们一起演出,真是幸福!再加上天才音效工程师雷米.波尔塞罗(Rémi Bourcereau)跟著我们,他就像是我们第4个音乐家,总是把音响效果控制得很完美,《盖希文》专辑就是在他的录音室录制完成的。」
盖利安诺于2012年曾来台湾与台北市立国乐团合作演出,当年手风琴与中国丝竹一同演奏巴赫的《小提琴与双簧管协奏曲》。盖利安诺认为这即是东西方传统乐器表演创新化的最好范例,并期待透过音乐再次与台湾观众交流,「即使我们说不同语言,但音乐无疆界,只要触动心弦,我们就会有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