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勇辰
特别企画 Feature 犯罪,只有罪恶?──犯罪事件的跨域戏剧改编 编剧提案:面对犯罪事件,如何透过创作重新思考?

刘勇辰:事件永远是「罗生门式」的叙事

在我电脑桌面一个叫「创作」资料夹里,躺著许多写到一半的剧本。

其中不少都来自于当时在新闻上最耸人听闻的标题,在看到的一瞬间,便产生了非把它记录下来不可的冲动。我会搜索大量资料,并建成一个个的资料夹,在里面你会看到事件逐步发生、揭露,最终爆发,并隐约能听见受害者的哭声、世人的叹息。

里头包括了轰动社会的偷拍事件、虐童案、#Metoo事件⋯⋯这些题材之所以后来我没写下去,大多是因为不知道还该说些什么?会质疑自己是不是在迎合大众的猎奇心态,满足人们的窥视欲望?把真实生活的苦难,写成戏或故事,又会不会伤害到幸存的人?仅凭在剧场中,短暂地对这类惨剧惊鸿一瞥,真的就会让人做出改变吗?

然而其中也有案件,是我一直想写,只是方向还没想好的。其中一个资料夹叫「新北国三生杀人案」。

事件发生在2023年的耶诞节,新北市,一位郭姓的国三男生快步冲进了隔壁班教室,持弹簧刀向另一名杨姓少年捅了10刀,颈动脉、左胸、肾脏,每一刀都正中要害。少年历经两天抢救,宣告不治。

当警方调查杀人动机时竟发现,郭男根本不认识被害人,杀人的理由,是与他刚一同转入新学校的林姓乾妹,在午休时想找隔壁班朋友聊天,却被管秩序的杨男以「妳不是我们班的」要求离开。于是她找乾哥去替自己出气。最终,警方分别依杀人未遂、教唆罪移送两兄妹;少年法庭裁定郭男收容于少年观护所,林女责付监护人带回。

这件事在当时引发了巨大舆论,不仅是因为杀人,而是有人发现,林女在Instagram上留下「我未成年,法律会保护我」的限动,引发了网友与兄妹友人间的留言战,进而造成全网对两人发动公审、肉搜,挖出郭男家庭破裂、渉入帮派且有前科等细节。之后,新北地院又以网友行为违反《少事法》而要求下架相关贴文。

有发现吗?在这起事件中不管是网友还是法院的初衷,都是想要保护未成年人,但也都失败了。这就是描写「真实犯罪」让人容易想放弃的原因,因为在这类故事里,往往没有赢家,也缺少让人心满意足的解决方法。

但之所以我还是想写这个故事,是因为我当过一年的国中辅导老师。

那时有一位女学生,跟新闻中的女孩状况十分相似,叛逆、爱跑到隔壁班、结拜乾哥哥。她总喜欢说些特别狠毒的话伤害别人,原因可能是她来自重组家庭,一直没办法接受继母在家中得到了自己与母亲没有得到过的重视;有时她讲著讲著会趴在桌上装睡,偷偷抹眼泪。太害怕被抛弃,她与身边的人总是保持距离,反而对陌生人没有边界感,总用一种大姐头的姿态,粗疏地把其他人分类成同伴跟敌人。这种个性,加上姣好的外表,于是她吸引到的乾哥,也总是对她抱持著特殊的情感,却被有意无意地忽视;血气方刚的乾哥于是想做些什么让女孩留下印象,便藉著耍狠、充老大,去维系自己被崇拜的虚荣,渐渐愈做愈过头。

我并不是说自己懂或是认同案件中两人的行为和动机,而是在这两者间看到了一种遥远的相似性。而这也是将案件戏剧化的意义,因为无论如何改写,事件永远会是一场「罗生门式」的叙事,剧中的角色(加害者、被害者家属、老师、旁观者)都只能以自己的角度重新讲述这起事件,带出他们理解的「真相」,然而观众也会发现,没有人拥有完整的真相,每个视角都带著偏颇与疏漏。只有当你把众多叙事并置在一起的时候,才会看明白这一切为什么发生?

接著才可以进一步思考,那之后该怎么办?

莎拉.肯恩在念大学的时候,原本正在写一个浪漫的爱情剧本,接著她看到电视上的新闻,一位身处战争中的老妇,哭著向全世界求救,于是肯恩停止了她原来的剧本,转头去写那个极其暴力残忍的《惊爆》,震撼了英国。当人家问她为什么要那样书写暴行?她说,自己那样做,是希望那些可怕的事,不要再在真的世界发生。

我觉得那就是我们创作的目的。

犯罪,只有罪恶?──犯罪事件的跨域戏剧改编

从「奇情与怪诞的警世」到「内心与社会的探索」:犯罪纪实改编戏剧的内涵转变

对于犯罪事件的改编,我们还是人太好了──专访《死了一个娱乐女记者之后》原著作者、编剧柯映安

从剧场到影集,挖掘犯罪事件里的人性──詹杰X陈昱俐谈《甜眼泪》与《她杀之罪》

PAR广告买二送一广告图片

刘勇辰

1986年生,现居台南东区。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剧场与表演研究所博士,现任国立台南大学戏剧创作与应用学系助理教授。长年投身舞台、影视的编剧与企划工作,作品曾获台南文学奖、教育部文艺奖、姚一苇文学奖等多项文学奖肯定,并参与各类型剧本项目创作与开发,近年研究主题是结合AI辅助进行文本创作。

本篇文章开放阅览时间为 2025/04/10 ~ 2025/07/10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