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者左起:余岱融、高翊恺、萧淑文。(廖苑喻 摄 国家两厅院 提供)
焦点专题 Focus 2023「ACPC亚洲连结:制作人工作坊」

以制作人之名:专业、美学与革新并存的文化思辩者

侧记余岱融、高翊恺、萧淑文「与艺术家并肩同行」讲座

过去3年多,不论是全球化、国际COVID-19疫情,乃至世界各地的经济困境和世代人才更替,表演艺术的生态环境及产制市场出现不少结构变动,面对整体环境从内到外的变迁,制作人如何持续发挥个人十八般武艺,与艺术家并肩开拓属于未来的工作关系呢?

这次的「亚洲连结:制作人工作坊」也邀请到独立表演艺术制作人与构作余岱融、聚思制造端总监高翊恺、台北市立美术馆策展人萧淑文,就个人与艺术家工作经验进行个案分享。

责任与能力:跳出制作人职能功能的单一思考

一开始,余岱融回顾ACPC第一届曾对制作人角色和功能所下的定义:从文化领袖、策展人、构作等普遍的职能角色形容,到导师、守护者、「最后离开的人」等软性侧面描述都可以是制作人的形容词。

他主要以个人过去与台湾马戏团队「FOCA福尔摩沙马戏团」的工作经验,提出制作人一角跳出职位功能的单一思考,「有这么多职位、角色可以来形容制作人,似乎也背负很多责任。但我认为相对于『责任』,制作人的关键能力是一种『Response-ability』(回应的能力)。」一个制作人在进入工作时,会先需要花时间去认识自身、合作艺术家或团队,乃至整个生态环境的动态,进而协助分析、辨认当中潜在优势、限制等,再透过与艺术家或团队日复一日的对话、相处,策略开拓出可能方向,最后透过制作人的统筹能力和创意整合资源、引导艺术家与团队转化出新的行动,发展出新的内容及创意路径,甚至提出之于整个艺术生态突破性的观点与挑战,创造新的趋势。

这3个步骤往往是以「年」为单位计算的工作与对话过程。当制作人加入到团队的时间有足够长度,才有望能不断从过程反问、破立和定位团队的美学、能力、处境和观念,甚或把制作人个人与团队不全然相同的背景、价值、行业及国际视野搅碎混合到团队的艺术行动当中,共同挑战对内的创意能力、连结对外的社会角色公共讨论,以艺术参与社会,也让社会有途径进入艺术。

流动性与平等:反转制作与创作的主从关系

呼应余岱融的独立制作人经验,聚思制造端总监高翊恺也分享个人作为组织创意领袖及独立制作人,如何以艺文团队的民间组织定位,带领一群艺术工作者(Art Practitioners)或创意制作人(Creative Producers)思考——在此高翊恺刻意不用中文统称的「艺术行政」作为角色称呼——和随时观察更宏观的表演艺术生态,并特别就独立艺术家面对的种种困惑、知能与发展限制及需求,以制作和行政的视角同行。

如果说场馆或公部门单位的艺术工作者是系统下的正规军,民间艺术工作者作为表演艺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则担当著系统以外的游击队与前锋角色。民间艺术工作者如何以灵活和前锋的身姿,发挥专业创意,从独立工作中观察、行动及开发出各种更拥有弹性的本地与国际平台计划,并整合软硬资源及合作关系,去填补大环境下、公部门单位所难以著力之处,对于独立艺术家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进行补位。

高翊恺也提到,面对当今环境的流动性,「艺术工作者」和「艺术家」之间的责任功能不能只是单向服务支持。作为产制方的艺术工作者,如何从跟艺术家工作过程换位思考,同时以其专业性洞悉大环境的固有关系和责任,也是个重要且有机的练习过程。过程中双方需要以平等开放的方式,不断反思彼此的责任和角色分配,互相交换经验和视野,才有望逐步翻转传统的艺术家和艺术工作者的主从关系,携手推动生态,演化出更灵动的分工和合作面貌。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日期:2023年9月15日

讲者:余岱融(独立表演艺术制作人、构作)、高翊恺(聚思制造端总监)、萧淑文(台北市立美术馆策展人)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