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
纪录剧场可以很政治,也可以很个人
「纪录剧场」在台湾或许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从2015年开始,纪录剧场就在各种交流活动和作品演出时广为讨论。用最简单的方式去理解纪录剧场可以把它想像成纪录片的剧场版:透过导演的观点和手法来呈现非虚构的人物及事件,然而纪录剧场的形式不是透过镜头的拍摄、剪辑来呈现观点,而是透过泛指真实文件(document)的材料,包含档案、访谈、照片、影像、数据和个人史等,并由创作团队与表演者事先约定好的呈现内容,结合剧场舞台上的其他元素,针对特定主题来进行表述。而表演者可以是非专业演员或演员,曾来台演出的德国里米尼纪录剧团(Rimini Protokoll)(注),就将这些非专业演员(有时称为素人),定义为「日常专家」。 以德国为主要发展中心的纪录剧场形式,透过多年来在台湾各种遍地开花的工作坊,间接促进台湾本地剧团发展作品,如阮剧团《家的妄想》(2015)、狂想剧场《非常上诉》(2019)等,皆使用纪录剧场的形式。于2016年来台演出的《共同境地》,和后续由里米尼纪录剧团带来《遥感城市》和《高雄百分百》等作品,也都在当时引起广大关注。这种对于真实的渴望,某种程度呼应台湾近年社会氛围的变化,人们在地缘政治的影响下,开始身分认同的觉醒,加上透过转型正义的推动,使剧场得以借由回顾文件来重新认识历史。 地缘政治的变化,催生了《这不是个大使馆》 由国家两厅院和瑞士洛桑维蒂剧院(Théâtre Vidy-Lausanne)共同制作,邀请里米尼纪录剧团创始成员之一的导演史蒂芬.凯吉(Stefan Kaegi),与台湾团队合作完成的作品《这不是个大使馆》,就诞生于台湾地缘政治紧张的氛围底下。 当国外伙伴担心台湾开战,两厅院以作品来回应。导演凯吉和台湾团队经过田调和选角,最后选定3位表演者:前外交大使吴建国、数位外交协会理事长郭家佑和来自珍珠茶供应商家族的音乐人王思雅(Debby Wang)。如同策展人佛罗里安.马扎赫(Florian Malzacher)在《日常专家:你不知道的里米尼纪录剧团》书中提到,剧团选角的重点不在于创新或是艺术性,而是在于他们是否能够说自己的故事。3位「专家」在团队的悉心引导下,一同产出文本材料,再经过整理,最后确立表演文本。
文字|王颢烨
官网限定报导 2024/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