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独立剧场补助机制下,里米尼纪录剧团得以坚持创作20多年,图为该团2024年访台演出,由Helgard Haug执导的《All right, Good night》。(Merlin Nadj-Torma 摄 台中国家歌剧院 提供)
焦点专题 Focus 剧场乌托邦生态劫:文化预算缩减下的德国剧场 走在遥远乌托邦路上的德国独立剧场体系

透过到位补助,让艺术家与市场双赢?!

在今年(2025)的农历过年前,台湾文化部预算遭史上最大幅度删减,表演艺术产业也备受波及,甚至有立委以「要饭的」来讽刺接受补助的单位,且许多社会舆论围绕著「文化产业该不该由纳税人的钱长期扶植」,让人大为感慨。因此,下文将介绍一个充满乌托邦概念的他山之石,以供台湾读者参考。

如果说,这世界上存在一种乌托邦式的剧场营运体系,和商业逻辑完全相反,不只剧场票价比电影票还要便宜,无论什么类型的演出都经常高朋满座。况且,不论是场馆或剧团,都可以得到营运支出总额90%到100%的补助,包括所有人事薪水。因此,在场馆策展或剧团创作时,不需要以「必须把票卖光才能生存」的不可承受之重压在肩上,而是去思考:在这个时刻、这样的社会政治脉络下,什么才是对一个人、一个体系、一个环境重要的事情?如果有这样一个乌托邦,那么,剧团会做出什么样的作品?场馆会端出什么样的策展?没有商业压力还会有竞争力吗?

上一段描述的种种,不光只是想像中的乌托邦世界,而是德国独立剧场界(freie Szene)的真实情况。此文将介绍一种以社会福利为出发点的独立剧场体系,分析其中的场馆和剧团如何运作,以及详述在其补助体系诞生40多年后的今天,有什么样的艺术团体在此环境孕育茁壮。

《弄臣》透视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乐典01 ─ 马水龙》CD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