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國家兩廳院

發表文章 59 篇
  • 主講者賽門.寇茲(右)與主持人耿一偉(左)。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國家兩廳院30周年特輯 NTCH 30 沒有牆的劇院,讓想像放逐! 英國威爾斯國家劇院的經營經驗分享

    威爾斯國家劇院(National Theatre Wales,NTW)是全球最年輕的國家劇院之一,與大多國家劇院不同的是,這個單位沒有一個四面牆的建物可以為家。然而他們成功地將近四十齣作品,帶至火車車廂、軍事訓練場、海灘與山丘、倉庫、夜店、等非典型演出空間,更包括其他如巴茅斯(Barmouth)、拉恩(Larne)、亞伯立斯威(Aberystwyth)等城鎮,以及斯旺西(Swansea)和東京等城市。同時進行許多人才培育、社會連結、教育推廣及國際發展等專案,透過不同的計畫,服務對象亦隨之遍及各年齡層與不同社會背景人士。 在許多工程完成之前,台灣目前也有許多新場館屬於「沒有牆的劇院」,兩廳院卅周年論壇便邀請威爾斯國家劇院創意發展部門的主管賽門.寇茲(Simon Coates),在北藝大戲劇系助理教授耿一偉的主持下,分享威爾斯國家劇院的工作方式,以及它與威爾斯當地社群和空間的深切連結。透過各種案例,開拓更多關於劇院可能性的想像。

    文字|盧家珍、國家兩廳院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 「OpenArts—和表演在一起」APP介紹頁面。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國家兩廳院30周年特輯 NTCH 30 觀眾體驗再升級 線上線下匯流的新想像 國家兩廳院網站改版與新版APP 提供數位新體驗

    面對愈來愈多「數位原住民」走進表演場所,國家兩廳院思考如何從顧客經驗的角度出發,打造一個更為友善而即時的數位體驗計畫,於是進行了數位體驗優化與工具創新,除了將兩廳院官方網站與《PAR表演藝術》雜誌網站改版,以更彈性的畫面設計,確保經由不同裝置瀏覽同一網站時,皆能夠得到最佳的視覺效果,並於十一月底推出了「OpenArts和表演在一起」,提供觀眾一機整合的循環「服務旅程」。

    文字|李英勝、劉洲松、國家兩廳院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 「國家兩廳院30周年國際論壇:夥伴時代」現場。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國家兩廳院30周年特輯 NTCH 30 轉化積累經驗 打造夥伴平台 「國家兩廳院30周年國際論壇:夥伴時代」側記

    作為台灣第一座專業大型劇場,國家兩廳院卅年來一路陪伴藝術家與觀眾,一路積累的經驗,將在這個里程碑後如何永續?在九月底舉辦的卅周年活動「國家兩廳院30周年國際論壇:夥伴時代」中,除了邀請國內外講者分享經驗,也提出構想與期許,期待激盪更多的對話與交流,串連台灣各文化機構的無限資源網絡。

    文字|盧家珍、國家兩廳院
    第299期 / 2017年11月號
  • 「文化協力—對話與影響」座談會現場。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國家兩廳院30周年特輯 NTCH 30 文化協力——政府與公民社會的夥伴關係 法國文化部表演藝術國際顧問范谷德講座摘要

    代表政府的文化部,與公民社會及表演藝術團體之間,該是何種「夥伴關係」?法國的文化政策一向是我們取經的對象,兩廳院卅周年國際論壇特邀法國文化部表演藝術國際顧問范谷德,以「文化協力對話與影響」為主題,說明法國文化部如何透過公民社會合作,確立每位國民都有享受藝文活動的權利,而其經驗正足以作為台灣的借鏡。

    文字|盧家珍、國家兩廳院
    第299期 / 2017年11月號
  • 製作單位精心規劃、觀眾滿心期盼的演出活動,因颱風而停演,誰都不樂見。圖為2014年兩廳院戶外爵士派對現場。
    專題

    事前買保險事後有救助 不怕颱風來搗蛋? 現行政府協助方案與民間保險

    颱風造成的損失,要靠什麼來彌補?除了事前需注意演出製作相關合約中的有關條款,問清楚補助款項的發放狀況,公部門還提供什麼事後協助的機制?而事前的保險規劃,是否有合適的相關商品?就讓我們藉此機會來了解台灣表演藝術界面臨的現況

    文字|魏君穎、國家兩廳院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 高谷史郎
    特別企畫 Feature

    日本導演暨裝置藝術家高谷史郎 動靜之間 書寫時間

    原本專攻建築與設計的高谷史郎,因緣際會加入了Dumb Type這個跨領域的表演團體,從此與劇場結下不解之緣。對他而言,劇場設計與裝置藝術最大的不同,就是「時間」,而即將訪台的作品《靜/止》,核心概念就是「時間」,他使用黑色的水覆滿地板,「時間跟一整面漂亮的平面成為一體的存在」,透過平靜水面上人的活動,讓人意識到時間的存在。

    文字|沈亮慧、國家兩廳院
    第297期 / 2017年09月號
  • 爵士音樂營學員在兩廳院迴廊公開演奏。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從扎根到結果 生生不息的爵士園地 兩廳院「爵士音樂營」十年有成

    兩廳院的「夏日爵士派對」迄今已舉辦第十五年,每年同時舉辦的「爵士音樂營」今年也堂堂邁入第十年,這個營隊不僅推廣爵士演奏,訓練出許多台灣的爵士樂人才,更促成高等教育體系對爵士樂的重視,對國內爵士樂的發展可謂影響深遠。許多當年的學員,如今甚至回鍋成為課程規劃者與講師,傳承之外,更顯現爵士音樂在台灣的活水新血源源不絕

    文字|李秋玫、國家兩廳院
    第296期 / 2017年08月號
  • 拉丁爵士大師阿圖羅.山多瓦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大師雲集 熱鬧滾滾 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音樂廳節目預覽

    今年的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一如往年邀集國際重量級爵士音樂家蒞臨演出,除了有全方位爵士鼓手克里夫.阿蒙德與台、美、日等爵士名家聯盟組成的「兩廳院夏日爵士節慶樂團」,還有二度訪台、備受台灣樂迷歡迎的拉丁爵士大師阿圖羅.山多瓦,最特別的是邀來天才女鼓手泰莉.萊恩.卡林頓,帶來非凡的爵士女力!

    文字|游維如、國家兩廳院
    第296期 / 2017年08月號
  • 「泥灘地浪人」將在戶外派對演出老牌爵士樂。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空間無拘束 爵士零距離 熱鬧爵士派對 兩廳院處處有

    除了有精采的廳內節目,兩廳院也如往年安排了與大家同樂的戶外爵士派對,將展現「兩廳院夏日爵士音樂營菁英大樂團」、「泥灘地浪人」的老牌爵士及「歌姬」家家&無限融合樂團的演出。而更特別的是今年還安排了在音樂廳大廳演出的「爵士夏午茶」,及在戲劇院新駐店「戲台酒館」呈現的「爵士Bistro」系列,讓爵士迷八月來到兩廳院,處處可搖擺!

    文字|李秋玫、國家兩廳院
    第296期 / 2017年08月號
  • 平安時代的陰陽師安倍先生(小咪飾)藉著新羅密術穿越時空,尋找轉生投胎的愛人。
    戲曲

    走向「當代」的一種可能

    「輪迴」是一種創作者試圖闡述「緣起不滅」的方式、一種為了讓劇中主人翁醒悟的「鏡像」與「考驗」,一種讓具有既有價值的觀眾能夠找到對「同性情愛」的可能解釋方式。雖然劇中,細膩地刻畫出當代許多長輩對子女不諒解的可能,試圖製造出其間的衝突,但仍有些許過於合理的描寫。

    文字|林立雄、國家兩廳院
    第296期 / 2017年08月號
  • 史考特兄弟
    音樂

    飛舞在鍵盤之上的華彩繽紛 史考特兄弟管風琴&鋼琴音樂會

    即將於八月上旬訪台演出的史考特兄弟二重奏,除了這次將演出的管風琴與鋼琴合奏,其組合之多元,還包含了鋼琴二重奏、鋼琴與簧風琴二重奏,默契絕佳的兩人以充滿活力的演奏風格及娛樂性與創新兼具的演出曲目,備受樂迷歡迎。此次訪台曲目多樣,其中多首出自哥哥強納森.史考特的改編,為管風琴與鋼琴演奏或管風琴獨奏版本;此外還有弟弟湯姆.史考特創作的《時鐘》。

    文字|陳相瑜、國家兩廳院
    第295期 / 2017年07月號
  • 唐美雲(右)和許秀年(左)將在《螢姬物語》中挑戰行當互換。
    戲曲

    傳統戲的現代觀 《螢姬物語》 愛的大考驗

    唐美雲歌仔戲團的新作《螢姬物語》,宣傳上最吸睛的亮點,就是女裝和服打扮的唐美雲,與男裝和服造型的許秀年!國寶小生與最美娘子的行當互換,也說明了《螢姬物語》的故事重點:從性別認同議題切入,透過時空穿越,回首前世看今生。金三角的組合加上青年導演吳定謙,唐美雲表示,《螢姬物語》要說的事情其實就是「愛」,希望能藉由戲劇、藉由溫柔的心,去化解現代人面對的考驗。

    文字|陳巧蓉、國家兩廳院
    第294期 / 2017年06月號
  • 林祐如新作《朵朵》是雲朵也是海綿,如實記錄了她現下的生命狀態。
    舞蹈

    新點子舞展「微舞作」 林祐如、陳武康、劉彥成 舞動生命當下

    給你廿分鐘說說自己,你會怎麼說?編舞家林祐如、陳武康、劉彥成應邀參與今年兩廳院「新點子舞展」中「微舞作」演出,分別用舞蹈述說自己的當下。新手爸爸陳武康的作品近乎平鋪直敘地表達了「舞蹈著、流汗著」的過程;經歷親人殞逝的林祐如學習放鬆,以雲朵的姿態等待未來;劉彥成則向內探掘,透過混搭的音樂與物件,試圖詢問「我如何成為『我』。」

    文字|張慧慧、國家兩廳院
    第293期 / 2017年05月號
  • 「風月染」演出內容為七首當代國內外作曲家各自的作品,每首主題皆緊扣水墨渲、染作畫之感,亦各有風格。圖為排練現場。
    新銳藝評 Review

    風月染,染出現代國樂創作新意象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曲者對演奏技法的了解,如曾毓忠的《路轉忽見》,以古箏獨奏與電子音樂的互動而成之曲,透過電腦將古箏的音色、音量改變,探索樂音的更多可能;同時,也善用古箏的特殊定弦,創作的旋律須以具有難度的快速指序來演奏,對於彈奏此曲的演奏家也是相當大的挑戰與嘗試。

    文字|邱思笛、國家兩廳院
    第293期 / 2017年05月號
  • 西班牙佛拉明哥舞蹈家羅西兒.莫琳娜
    藝號人物 People

    西班牙佛拉明哥舞蹈家 羅西兒.莫琳娜 在每個舞台上呈現真實的我

    生長在佛拉明哥已然展開蛻變的年代,天生愛舞的羅西兒.莫琳娜,就是遇到對的時機,成就了創造與翻轉傳統的藝術。沒受過現代舞訓練,卻能在創作中融會現代舞、現代劇場的種種,莫琳娜從各種表演藝術中汲取靈感,這次訪台的《雅朵拉森林》不但參考學習日本能劇、歌舞伎的演出方式,還使用不曾用在佛拉明哥的長號,是前衛之舉,也是她的選擇,她說:「我的職責所在,就是在每個我登上的舞台呈現真實的我,不管在哪裡。」

    文字|林耕、國家兩廳院
    第292期 / 2017年04月號
  • 林麗珍透過舞者的個人儀式,將舞蹈的身體化作一聲叫喊,是活生生的「肉體之聲」。
    ARTalks

    無垢舞蹈劇場「潮」

    現代人所面臨的,是共同體的崩壞,而在新自由主義當道的今日,職場、家族、友人等所有的關係更面臨解組,在這儀式已經成為不可能的時代,世俗宗教也許是個另外的啟示。世俗宗教以共同體的崩壞為前提,在神的缺席當中,以自己的肉體為神殿,藉由剝除世俗的假面,對於自身靈魂的深處進行探索。這正是《潮》這個舞作當中,吳明璟的獨舞最令人動容之處。

    文字|林于竝、國家兩廳院
    第292期 / 2017年04月號
  • 《龍抬頭》宣告記者會演出片段,圖為孫翠鳳與鄭雅升的對手戲。
    戲曲

    明華園歌仔戲團《龍抬頭》 陳勝國舊作新編 重探「復仇」真義

    明華園這次在TIFA搬演的《龍抬頭》,改寫自十二年前的《王子復仇記》,不同於原版著重宮鬥的爾虞我詐、爭權奪利,呈現人性的自私險惡,編導陳勝國這次的改寫加重「復仇」面向、探討愛恨怨仇。《龍抬頭》由當家小生孫翠鳳、小旦鄭雅升與丑角陳勝在主演,三人皆有不少內心戲的詮釋。

    文字|廖俊逞、國家兩廳院
    第291期 / 2017年03月號
  • 印度西塔琴演奏家煦珈康
    音樂

    三度訪台 從北印度演到蘇菲音樂 跟著煦珈康的西塔琴 走一趟印度音樂之旅

    傳承七代家學的西塔琴名家煦珈康,將三度來台演出,這次他除了在上半場展現家傳拿手的「歌唱」演繹手法,表演北印度古典音樂,下半場還將演繹伊斯蘭教的蘇菲音樂與民間音樂,並將其融入在北印度古典音樂的表演當中。

    文字|李秋玫、國家兩廳院
    第291期 / 2017年03月號
  • 《流光似夢》取材湯顯祖未寫完的作品《紫簫記》,透過女性角色呈現時間無常。
    戲曲

    與湯顯祖四度同行 點描繪出時間無常 二分之一Q劇場《流光似夢》

    二分之一Q劇場再推新作《流光似夢》,四探湯顯祖,這次著墨的不是被譽為「臨川四夢」的《紫釵記》,而是它的前身,湯顯祖未寫完的作品《紫簫記》。導演戴君芳透過劇中最後獨自面對人生寂寥的女性角色,以點描手法塑造人物,呈現原著想要闡述的「時間」主題。

    文字|李玉玲、國家兩廳院
    第290期 / 2017年02月號
  • 泰武古謠傳唱將參與《太陽的女兒》演出。
    音樂

    泰武古謠傳唱與佳興部落《太陽的女兒》 乘著歌聲之翼 來自太陽的天籟

    由屏東佳興部落族人與「泰武古謠傳唱」合作的《太陽的女兒》,以部落女頭目孫江萬花的生命故事出發,導演魏瑛娟編織她出生、童年記憶到成長、戀愛、婚慶,透過廿多首代代傳唱的古謠,展現排灣族流傳五千年的部落生命史;並邀裝置藝術家王德瑜以排灣族文化精神核心「太陽」為意象設計舞台裝置,電影導演陳宏一以有別於傳統「肖像」的形式呈現排灣族人影像紀實。

    文字|黃榆晴、國家兩廳院
    第290期 / 2017年02月號
123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