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巴黎
巴黎市立劇院與夏特雷劇院迎來新氣象
位於塞納河畔的巴黎市立劇院(Thtre de la Ville-Paris)與夏特雷劇院(Thtre du Chatelet)擁有160年的悠久歷史。今年春天,這兩間劇院分別將修繕完成與確認新任總監。它們的重振旗鼓不僅為巴黎帶來嶄新的文化風氣,也透過表演藝術的光芒,提前點燃明年的奧運聖火。 2016年,市立劇院閉館整修。距離上次修繕已長達半世紀,市立劇院亟需處理建築結構的鉛污染。但原本預計為期3年的工程延宕至7年,讓遷址卡登藝術空間(Espace Pierre Cardin)的行政團隊不得不與其他場館共享大型演出。工程拖延的原因除了因應技術工會要求、將手動燈桿更換成電動懸吊系統,2019年在工地演出的沉浸式劇場《Dau》也嚴重破壞劇院牆面與地板,必須修復;加上疫情影響,市政府又追加劇院外觀拉皮工程,整修總金額比原先預算增長1.4倍(註)。今年9月劇院終將重新開幕,並更名為「莎拉.伯恩哈特市立劇院」(Thtre de la Ville Sarah-Bernhardt),以紀念這位逝世百年的傳奇女演員。 以輕歌劇為主的夏特雷劇院在2019年整修後,由麥肯錫(Ruth Mackenzie)擔任總監,但她專斷獨行的作風引爆管理危機,又陸續推動大型製作,導致劇院虧損連連。隔年麥肯錫被迫辭職,劇院陷入無主窘境。儘管去年劇院賣座率高達95%,但節目取向青黃不接,遭致批評。2月初,前任亞維儂藝術節總監歐利維耶.畢(Olivier Py)正式入主夏特雷劇院,巴黎市政府希望借助他歌劇導演的專長和經營場館的經驗,扭轉劇院頹勢,開拓全新前景。 趁著兩間劇院的汰舊換新,巴黎市政府也預計將分隔它們的廣場打造成無車的人行步道,讓表演藝術的能量注入巴黎市中心,向前來欣賞奧運的世界觀眾展現法國的文化風範。 註:整修預算從2,600萬增加至3,600萬歐元,約是新台幣11億7,000萬元。
-
倫敦
皇家宮廷劇院藝術總監宣布離職
位於倫敦西南邊富人區的皇家宮廷劇院(Royal Court Theatre)於上月宣布其藝術總監費瑟絲彤(Vicky Featherstone)將於今年結束前卸任,劇院已開始尋找下任總監。費瑟絲彤表示在未確定接班人前都不會離職,而她也尚未規劃自己的下一步。 人稱「劇作家的劇院」的皇家宮廷劇院有主舞台與黑盒子劇場兩個空間,無論在哪個場地的演出都一定是由劇院與劇作家共同發展出來的新劇作。2013 年費瑟絲彤成為宮廷劇院第1位女性藝術總監,過去10年,她和劇院共同培育了超過600名劇作家。她讓這間劇院的發展更廣泛與多元,為許多來自不同背景的劇作家、導演、設計等開了一扇門,在給經驗豐富的藝術家們一個平台的同時,也為這棟建築帶來不同的聲音與創作形式,許多過去不認為皇家宮廷劇院會成為他們創作空間的藝術家都在此找到歸屬感。 接下總監那年,費瑟絲彤發起了「Open Court」這個為期6週的戲劇節,將劇院完全交給劇作家,共產出了 40 齣新劇本與 133 場演出。她說:「當我在2013年開始這份工作時,我給自己設定了10年期限,這10年我一直堅持著我的方向。我無法用言語形容這工作帶給我生活多大的改變,它永遠充滿挑戰與活力,也非常繁雜。就像所有曾在這個位子上工作的前輩一樣,這份工作帶給我的,將永遠成為我 DNA 的一部分。」 或許有人會覺得在費瑟絲彤領導下,劇院主舞台的票房不如前任總監們穩定,但也許是因她更專注於她認為重要的事:為皇家宮廷劇院奠定深厚基礎,維持其作為新劇作劇院龍頭的地位,她的大門不僅為背景不同的藝術家敞開,更能接納新觀眾,讓在劇院說故事不只是一件一本正經又嚴肅的事,而是無論年紀老少階級高低都能共享的經驗。
-
紐約
女指揮安索普對電影《塔爾》提出嚴厲批評
上個月底在台上映的《塔爾》(TR)挾著入圍6項奧斯卡及女主角凱特.布蘭琪橫掃各獎(她是唯一有可能阻斷楊紫瓊成為第一位亞裔影后的候選人)的光環而來,算是今年頗具聲量的藝術電影。雖然此片美國票房只有1千萬,算是典型的曲高和寡,但因為故事背景是極少出現在主流電影的古典樂壇,在業界引起陣陣波瀾。或許因愛之深責之切,樂壇不很買單,尤其是美國頭號女指揮安索普(Marin Alsop)「身為女人我生氣。身為指揮家我生氣。身為女同志我生氣」一說,頗引起共鳴。 布蘭琪的角色是柏林愛樂的首位女主指揮(現實裡還未有),可以說是樂壇天后,只是濫用權威,頤指氣使,以黑手段報復敵人,藉權力勒索性與錢,心理也像暴君一樣扭曲,到處都看到對她不利的人和事。 片中惡行確實存在於樂壇,過去幾年的#MeToo 運動揭發了這層黑幕,只是目前所知的加害者幾乎都是男性。導演Todd Field和布蘭琪說此片檢視的不是性別而是權力,但權力不存在於真空,兩端的社經性別身分不同,槓桿的斜度就會不同,電影努力構築現實氛圍,偏偏最重要的主角設定上遠離現實,因為女指揮至今仍屬罕見(1份業界調查說前百名指揮中只有8名女性),頂級樂團領袖則是全無,電影偏偏讓這位頂級女指揮表現最壞的男指揮行徑,又沒去探討性別可能對她行為的影響,難怪讓業界看了不舒服。 其中最不舒服的就是安索普。她可不是普通人,她不僅是數一數二的女指揮,而且Tr這個角色的塑造就從她身上取材不少,她的意見似乎特別有分量。加上她本人的紀錄片《瑪琳艾索普:首席女指揮》(The Conductor)也在去年上映,真的假的銀幕安索普不期而遇(兩片的觀眾應有不少重疊),難怪她擔心《塔爾》會歪曲大家對女指揮的印象。
-
焦點專題 Focus 楊澤X陳雅萍X龔卓軍
舞蹈作為一種社會教育與溝通,《薪傳》發爐的後續效應(上)
1978年12月16日,31歲的林懷民帶著5歲的雲門在嘉義體育館演出《薪傳》。 那是戒嚴、審查制度橫行的恐怖年代,前一年的鄉土文學論戰、中壢事件等後續影響仍在發酵,種種因素都拉緊警備總部的敏感神經。按林懷民日後的說法,為了讓這支可能是第一齣以台灣歷史為主題的劇場作品避開被扣上「台獨」帽子的禁演風險,他「決定把首演搬到顏思齊墓的所在地,嘉義,向開台先民致敬遠離警總,即使事後被禁演,至少演完一場。當時我不知道,這個匆促的決定,會嚴重影響雲門日後的發展。」(註1) 首演當天早晨,遠方傳來台美斷交的消息,當晚的演出,有6,000人擠進體育館。根據量子物理學的多重宇宙觀點,人所做的每一個決定,都會帶領他進入一個全新的宇宙。歷史的巧合與林懷民強大的意念與選擇,讓《薪傳》這齣原本有「鼓吹台獨嫌疑」的舞作,走進了一個舞蹈能跟民眾、國家同舟共濟、感性發聲的宇宙,也象徵了一位憂國憂民的藝術家的誕生。雲門日後的發展,我們都知道了。他們走進地方、飛越國境,影響、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舞蹈家與觀眾,得到許多國際舞壇大獎與尊敬,成為台灣大眾最熟知的舞團。 今年,這件傳奇的作品將再度重演。但身為觀眾,我們還是得追問:為什麼我們需要觀看一齣首演於45年前的作品?對此,我們來到(另一個1978年宇宙中)《薪傳》原定的首演地國父紀念館,並邀請著名詩人楊澤、舞蹈學者陳雅萍、策展人龔卓軍同桌對談,不只聊70年代,也回探50、60年代,並延展到我們所處的現在,嘗試透過跨域的觀點理解《薪傳》,這件在特殊時空中生成與壯大的作品,並同時認識到在這個氛圍中的藝術家與觀眾,是如何定位自己跟他人、跟社會、跟世界的關係。 如果說《薪傳》是70年代的林懷民在混亂的世界局勢中,對前衛批判與訴說自己故事的時代趨勢的「吶喊與突圍」(註2),此刻我們身處疫病、戰爭威脅,資本、國家力量介入更隱微的時代,或許也能透過觀看《薪傳》,重新定位此刻所身處的位置,找到突圍的力量。
-
焦點專題 Focus 楊澤X陳雅萍X龔卓軍
舞蹈作為一種社會教育與溝通,《薪傳》發爐的後續效應(下)
主持 陳品秀記錄整理 張慧慧時間 2023/01/10 14:30-18:00地點 國立國父紀念館、布蘭梅德國下午茶館 Q:雲門以舞蹈為核心,其所帶領、推動的藝文活動,對台灣舞蹈、劇場、大眾之間,有什麼樣的影響力? 龔卓軍(以下簡稱龔):先回應兩位從發爐到當代檔案的討論。《薪傳》不能只看成一支舞,1978年的首演可以往後參照3個時間點:81年文建會成立、82年臺北市立美術館、國立藝術學院成立。在這些重要的文化體制、補助系統成立之前,《薪傳》創造出移動性的舞台很難被檔案化;另一方面,雲門也創造出獨有的表演機制,1979年的《廖添丁》跨過了濁水溪到嘉義、台南、高雄演出,這涉及新的身體美學體制的建立。 從「發爐」角度延伸,當時還沒有文建會,雲門身體美學的建立值得思考。借用洪席耶(Jacques Rancire)的詞,沒有任何成熟補助機制的支持,當時雲門為何有能耐搞得出來這麼大規模的「感性配享」(le partage du sensible)? 70年代,是許多文化團體的民間學習期,比如英文漢聲《ECHO》雜誌,與剛才提到的邱坤良靈安社的學習、雲門的家將身體學習,那是鄉土運動向民間學習的傾向期,但《薪傳》創造了一種很奇怪的流向,按邱坤良在80年的說法,雲門創造了一個「新的民間」,不只是在作品,而是在民間創造了一個移動性的舞台。 1978年,雲門有3次南部巡演,過了濁水溪以南。1980年4月19日因為《美濃週刊》之邀,雲門去了美濃國中演出,當時同時有農業圖書館開幕,林懷民與當地鄉民的交流,跟旗美高職、美濃國中合作。搭起舞台,把舞碼的片段帶到地方,包含〈渡海〉。演出造成轟動,美濃國中體育館聚集了近2,000人,很瘋狂。美濃演完,隔天,他們就去了成功大學,有人在現場看到大學生看〈渡海〉看得淚流滿面。 無論是民歌運動、美術運動、鄉土文學,所造成的感性、身體性的效應,是在那個時間點、地理位置,以及那個民間移動舞台,才有辦法給出那樣強烈的效應。那身體的感染力,讓我們看到一個新的身體美學,無法被壓抑的身體能量。 奇特的是,美濃演出後隔月,雲門又去了木柵、
-
焦點專題 Focus
誰說站在光裡的才是英雄
小時候,每年除夕團圓飯前的一個重要儀式,就是看著父親小心翼翼裁了一條紅色長紙,然後用毛筆寫上:「河南范陽盧氏歷代先祖」,供飯、祭酒,然後送走「先祖」們。 1977年,我還在唸國中,這一年父親過世,那一條墨筆紅紙的祖宗牌位不再出現在團圓夜的客廳。「河南范陽」4個字移到父親墳頭的大理石立碑上,說明了父親是范陽人後來客家於福建永定的歷代子孫。 1978年中美斷交,喔不,現在政治正確說法應該是台美斷交,電視上出現砸雞蛋抗議遊行的新聞畫面,這是在連串的國際外交挫敗之後,最後一根打擊台灣的稻草,如果地球上只能有一個中國,但中華民國最好的朋友美國,卻選擇了對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怎麼能不群情激憤,長我4歲的哥哥邊看電視邊跟我說,我們很難再拯救大陸同胞,消滅萬惡共匪了。 在報紙一角,我看到雲門舞集《薪傳》首演的報導,海報上一群黑嚕嚕但眼睛炯炯有神看向遠方的舞者們,我記得報上有「祖先」、「唐山渡台灣」、「處變不驚」這些形容的字眼,然後與它擦身而過。 我還在繼續長大,在〈龍的傳人〉、〈青海的草原〉、〈鹿港小鎮〉及〈橄欖樹〉的歌詞裡迷迷糊糊地長大,在《夜行貨車》、《看海的日子》、《代馬輸卒手記》這些小說裡,懵懂地認識政治社會框架下人性的困頓,老百姓的矛盾與掙扎。我還是沒有好好去想過祖先跟我的關係,除了身分證上的祖籍註載之外。 1979年冬天,住在高雄火車站附近的我,目睹了軍警拿著一個小眼睛男人的照片在熟悉的街景裡出現,後來知道他叫「施明德」,再後來,在更多的新聞裡不停地注意到「動員勘亂時期」、「美麗島事件」斗大的新聞標題,而後者牽動了「動員勘亂時期」這個大帽子下,長達38年(1949-1987) 鐵板一塊的戒嚴令即將鬆綁。這一幕是解嚴的前奏曲,對有些人而言,戒嚴是一場黑色的夢,掉入了深淵從此再也沒有回來,對三、四、五年級的戒嚴世代而言,戒嚴則是白色的夢,你可以自由地活著,但不能自由地思想著。 一群集體的清新力量 我及很多的我們,在當時還並不理解,當權者在課本裡以「祖先」定義了「我是誰」的框架,即使我從未去過河南范陽或任何一個課本裡的「故土」。當這些影響台灣存在感的危機接踵發生的時候,在校園裡外我已經感覺到社會裡有
-
焦點專題 Focus 林懷民 ╳ 樊曼儂
思想起「唱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的年代 (上)
時間 2023/1/17 19:30~21:30 地點 台北 洪建全基金會敏隆講堂 主持 劉家渝 (曾任職朱宗慶打擊樂團與雲門舞集,現任愛樂電台主持人) 「70年代是燃燒的年代。」林懷民回憶。 那是台灣文化運動風起雲湧的10年,也是外交史上最黑暗的年代。因為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尋找自我定位的強烈慾望,給1960年代陸續自海外歸國的知識分子所開啟的尋根之路添上柴火。其中,1965年由作曲家史惟亮、許常惠發起的「民歌採集」長逾10年,這場大規模的台灣音樂採錄與調查行動,不只對日後的台灣民族音樂學有極大影響,也與文學、美術、表演藝術領域交互影響,掀起「回歸傳統、關懷鄉土」的大眾尋根文化熱潮。於是我們有了喊出「唱自己的歌」的李雙澤與民歌運動,與高舉「中國人寫曲子,中國人跳給中國人看」理念的林懷民與雲門舞集。 其中,來自屏東恆春的陳達被冠上「民族音樂瑰寶」、「鄉土傳奇人物」封號,成了媒體的關注焦點。這位民族樂手的滄桑嗓音與走唱故事,不只讓1976年的青年歌手李雙澤在淡江民謠演唱會上呼籲「期待一批現代的『陳達』」要讓民歌傳承「後繼有人」(註1),也成了1978年的青年編舞家林懷民在嘉義體育館首演《薪傳》的重要靈魂。 借2022年洪建全基金會復刻發行1977年《陳達和他的歌》黑膠唱片,與今年《薪傳》重演的機會,洪建全基金會主辦、雲門舞集協辦,特邀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與新象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樊曼儂一同回望共同經歷之70年代的民歌採集、民歌運動、鄉土文學運動等熱潮,重新檢視這些藝術家在意識或無意識地於創作中編入的所處文化時空重要線索,暢談那些怪異、艱辛、壓抑也美麗的時代風景,與一路上相遇的師長、朋友們所灌注的時代精神,在45年後的今天,重新點燃「唱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的「青春的火焰」。 Q:要談「唱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與雲門舞集,這背後有非常重要的兩個人:史惟亮先生與許常惠老師。樊老師跟這兩位老師很熟悉,請先為我們介紹一下。 <strong
-
焦點專題 Focus 林懷民 ╳ 樊曼儂
思想起「唱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的年代 (下)
時間 2023/1/17 19:30~21:30 地點 台北 洪建全基金會敏隆講堂 主持 劉家渝 (曾任職朱宗慶打擊樂團與雲門舞集,現任愛樂電台主持人) Q:我記得,小時候打開中廣,6點有陶曉清主持的「中廣熱門音樂」,7點聽余光,一直聽到深夜12點倪蓓蓓「今夜星辰」結束。這滋養了那個年代的年輕人。我也在那時買了把吉他,學唱〈美麗島〉,沒想到成為了禁歌,讓人百思不得其解這是我們走過的70年代。而在1978年,樊老師也做了件驚天動地的大事,新象文教基金會成立了。 樊:1973年許常惠老師組織了亞洲作曲家聯盟,每一年在不同國家舉行大會,邀請各國的作曲家發表作品,交流亞洲地區的音樂文化。特別是菲律賓,雖然國際上斷交了,但我們保持良好的友誼。菲律賓國家舞蹈團在1979年就邀請雲門到馬尼拉文化中心演出。 我們也想要打開視野,也想成為主辦方,邀請全世界來台灣演出。當時像蘇聯、東歐的節目都沒辦法來台灣,我們只能到日本看演出,我覺得很可惜。1978年,我們成立新象,就是為了邀請一流的舞團、樂團、演奏家、聲樂家等都可以來台灣演出、交流,在大家的努力下,直到今年第45年了。 Q:新象開了我們的眼睛,讓在台灣成長的年輕人,能看見不同世界的藝術樣貌。同年,《薪傳》誕生。 林:我們真的很傻,如果當時想很多事情,就不會做了。但當時眼睛定定的,心思很簡單,那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能力。 (秀出《薪傳》第一代舞者的照片)有吳興國,與後來他的夫人林秀偉,但沒有羅曼菲,這非常聰明的女孩,一聽到要演《薪傳》就出國了。(笑)當時,《漢聲》四君子之一的姚孟嘉為我們拍攝的海報都出來了,我還不知道要跳什麼,我們就到河邊睡覺、搬石頭。愈搬,我覺得愈有道理,先民是勞動嘛! 樊:我們真的到河邊搬石頭睡覺,放鬆,還真的
-
焦點人物
波赫士.夏瑪茲:引領烏帕塔舞蹈劇場邁入新紀元
睽違5年,法國重量級編舞家波赫士.夏瑪茲(Boris Charmatz)將再度訪台,於本月帶來新作《一萬種姿態》(10000 gestures)與《半醒》(SOMNOLE)。近年來,擅長解構編舞語彙的他遊走於歐美各大劇院與美術館,備受注目。自2022年9月接手烏帕塔舞蹈劇場(Tanztheater Wuppertal)藝術總監以來,他能否承襲鮑許(Pina Bausch)的創新精神,發展出超越舞蹈劇場的表演型態,亦成歐陸舞蹈圈關注焦點。
-
編輯室碎碎念 Editorial
編輯室碎碎念
當我小女兒要申請美國的大學時,除了要繳交高中成績和美國大學入學考試成績以外,她還被要求要以特定的主題寫小論文,其中一篇是:詳細描述一個影響你,並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你思維方式的人。 當我在寫這期的專文〈未完待續的三幕劇〉時,我突然想起了我女兒的這篇小論文,並意識到我正在寫這個主題。 在我們的一生中,影響我們的人太多。小時候,是家人;上學後,我們會從老師和同學身上學到新東西;成年到老,我們可能會遇到改變我們思維方式,並讓我們對世界的理解有所增長的人。 雖然高中畢業後,我在享有盛名的音樂學校學習了10年,但與許哲誠的合作,讓我學到了比我在學校中所學的更多關於聲音方面的知識。在很多方面,他顯然改變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我希望透過與他人的分享,別人也能有所啟示。 本期有5位傑出藝術家的專訪,每位都有一個帶您進入新世界的故事。 如果音樂是一個有聲的世界,那麼有必要會看譜嗎?在許哲誠談〈點字譜的實用性〉一文中,他會描述面對這個問題的經歷。 蕭煌奇不用多介紹,他是一位超級巨星,他的歌曲和令人驚嘆的洪亮嗓音讓人們一遍又一遍地聽他的歌超過 20 年。他在接受採訪時與我們談論了他的生活和創作過程,雖然他走的路與許哲誠截然不同,但正是音樂的力量,讓他能夠影響他人並為他人帶來歡樂。 和波孝禧是一位日本視障古典小提琴家,他作為演奏家和教育家的成功職業生涯,打破了許多界限。 林靖嵐證明了舞蹈的世界並不對失聰者關閉。她不僅是一位激勵人心的舞者,還分享帶領「林靖嵐聽障舞蹈團」的經驗和技巧。 人們會認為聽覺是音樂家必備的能力,但蘇格蘭打擊樂手艾芙琳.葛蘭妮幾乎完全失聰。作為打擊樂手的職業生涯使她走遍了世界各地,她經常教授人們可以用耳朵以外的身體部位感受到聲音的想法。 我覺得這一期的雜誌內容肯定會啟發很多人。甚至,如果它讓一些讀者改變了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我也不會感到驚訝。
-
活化百年日式建築 榮耀基金會打造音樂劇創生基地「二條通劇匯」
榮耀基金會是台灣第一個以音樂劇文本創作、產業發展為首要目標的基金會。於去(2022)年成立後,在一年之初又宣布營運「二條通劇匯」,打造為音樂劇創生基地,提供音樂劇工作者交流及共學環境,並以培育商業音樂劇製作人為重點項目。
-
萬座曉劇場量能迸發 舞動艋舺迎向國際
萬座曉劇場以萬華為基地,在2023年起始就展現扎根在地、串連國際的能量及目標。藝術總監鍾伯淵表示:「期待萬座可以集結萬人的力量,隨著疫情解封,讓更多人來到艋舺,並從艋舺走向國際。」今年4月21至23日的艋舺國際舞蹈節轉型「艋舺國際舞蹈節暨交易平台」,串連萬座曉劇場及周邊共16個場地,首度策劃「公開徵選單元OpenCall Program」、「國際交流單元Exchange Program」、「策展人單元Curator Program」,並邀請英、德、盧森堡、日、韓、新加坡、寮國、港澳等12位國際策展人來台,總計共42組國內外專業團隊74場節目,為台灣表演藝術環境注入新活力。一票到底的舞蹈節護照passport,於今日(2/21)正式啟售。
-
第21屆台新藝術獎公布入圍名單 共同角逐表演藝術獎、視覺藝術獎及年度大獎
兼具台灣當代藝術展╱演及文獻份量的「台新藝術獎20周年大展」甫於1月中旬落幕,第21屆台新藝術獎旋即展開複選作業。由9位提名觀察人:汪俊彥、吳孟軒、吳思鋒、吳嘉瑄、陳宜貞、張晴文、曾少千、黃亞歷、龔卓軍組成的評選團,歷經2022年全年度展演觀察、評論書寫、季提名會議獨立提名,到複選會議的共議討論,從115組被提名並同意參選之展演當中,選出17組入圍名單,將於5月底揭曉「表演藝術獎」、「視覺藝術獎」(獎金各100萬元)及不分類的「年度大獎」(獎金150萬元)3大獎項。
-
VR沉浸式體驗《巴黎舞會》 開啟觀演新篇章
恢復國際交流後的2023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首檔節目由西班牙編舞家布蘭卡.李(Blanca Li)創作的VR沉浸式體驗《巴黎舞會》揭開序幕,演出將於2月18日至3月4日在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登場。成為「智慧劇場」是兩廳院近年的重要目標,此次更與VIVE Arts攜手合作,透過VIVE全身追蹤及實景娛樂技術結合數位科技和現場舞蹈,這場美輪美奐的VR華麗冒險掀起觀眾搶購,開賣不到一週即完售。
-
雲門50周年 海內外巡演及影展陸續登場
2023年是雲門舞集創辦50周年,藝術總監鄭宗龍宣告首波計畫,包括在台灣推出兩個重要作品,創辦人林懷民1978年經典之作《薪傳》於春季巡演全台六城市,秋季則邀請日本藝術家真鍋大度實驗身體AI運算,創作嶄新作品《波》。隨著全球邊境開放,國際劇院及藝術節積極邀請雲門演出。2月甫於新加坡華藝節演出《十三聲》獲得觀眾熱烈回響,年底則將帶雙舞作《毛月亮》與《十三聲》至歐洲巡演,包括第13次再返倫敦,將是《毛月亮》的歐洲首演。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則將在3月推出以雲門舞作為策展核心的跨域影展,讓觀眾於大銀幕上重溫雲門的精采舞作。
-
總獎金達350萬 「歌仔上青-2023年全國歌仔戲比賽」開跑
為推動國家語言發展並結合傳統戲曲推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今年首次辦理全國級傳統戲曲競賽「歌仔上青-2023年全國歌仔戲比賽」,將於3月6日起至4月30日止開放報名。
-
第十五屆草草戲劇節《回歸線》3月登場 讓藝術活力回歸日常
由嘉義縣政府攜手在地阮劇團合作主辦的「草草戲劇節」,今年以「回歸線」為年度主題,將於3月11日開始連續2週週末,在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盛大舉行,超過160場以上的展演活動,集結戲劇、音樂、舞蹈、影展、美學市集、講堂,串連嘉義在地文化社群,形塑出嘉義縣年度最亮眼的城市文化節慶。
-
許程崴製作舞團《死線》 生活意象蛻變魔幻舞台
英劇《黑鏡》編劇查理・布洛克說:「不要談什麼天分、運氣,你需要的是一個截稿日,以及一個不交稿就打爆你狗頭的人,然後你就會被自己的才華嚇到。」這句話促使編舞家許程崴靈感乍現,由生死議題走入生活,創造出《死線》這齣舞作。
-
曾為《薪傳》記譜 舞譜專家雷・庫克1月中旬辭世
雲門50周年,林懷民重排45年歷史的《薪傳》,即將在4月到6月展開6城20場演出之際,紐約傳來記錄《薪傳》的舞譜大師雷・庫克(Ray Cook)過世的消息。
-
烏克蘭聯合芭蕾舞團首度來台演出《天鵝湖》
匯聚了頂尖芭蕾舞者的烏克蘭聯合芭蕾舞團(The United Ukrainian Ballet)再次站上舞台,由前荷蘭國家芭蕾舞團首席女伶Igone de Jongh帶領,在2022年6月於倫敦舉辦的成團首演獲得前所未有的掌聲,其強而有力、堅持不懈的舞姿感動無數人。今年,烏克蘭聯合芭蕾舞團的舞者們也將造訪台灣,於4月29、30日在台北流行音樂中心演出經典舞作《天鵝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