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律悖返協作體《乘上未知漂流去》
2025/6/15 14:30
高雄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表演廳
《乘上未知漂流去》由成員背景豐富的團隊「二律悖反協作體」打造,主要講述本劇演員妍青的外婆劉華英,在20世紀初的華人離散故事,敘事在華英的生命歷程切片和妍青作為演員本人的自剖獨白間來回接駁。本作有極強的技術、設計及敘事野心,唯在技術形式的嘗試及文本編寫方面,或有待發展。
耳機劇場與身聲分離:從屬於敘事的再現
技術形式上,本劇最引人注意的是表演全程——除開場約10分鐘前導外——皆讓觀眾戴上頭戴式無線耳機,以現場即時音效播送到觀眾耳中,包含對演員聲音表演及物件造音進行即時創作的形式,嘗試打造沉浸式的劇場體驗。
團隊具備成熟的聲響即時創作能力,精準掌握聲音場域,例如對演員即時造音的音頻循環、改聲效果、不同音層間的平衡,皆處理得恰到好處。《乘上未知漂流去》的技術調度對台灣觀眾來說召喚了兩種當代劇場表演形式:耳機劇場和身聲分離。
前者早前有2017年德國里米尼劇團的《遙感城市》、2019年臺南藝術節《咖哩骨遊記2019.旅行裝》、2022年人權藝術生活節《不易遺忘的聲音們》等(註1);團隊方面,再拒劇團從2016年起便有「漫遊者劇場」系列創作至今。誠然,這類作品多以遊走形式,強調耳機聲景與環境空間的互動,且多非現場而採音頻預錄演出,與《乘上未知漂流去》在劇場黑盒子演出,重即時反饋有形式上的差異,這使得本作同時帶有「身聲分離」的效果——觀眾看演員在台上唇齒掀動、手上操作各種物件,但造音物與觀眾的身體距離,並未反映在聲音對觀眾顯現的效果上,耳機取消了身體的物理距離,看不見的訊號共振使得聲聲響響猶在耳邊,觸手可及。

即使《乘上未知漂流去》對藍牙耳機技術的使用與他作有決定性差異,但前作也為我們提示,類似技術的使用如何能有鑲嵌於表演敘事內的必要潛力:許多耳機漫遊式劇場著力處理預錄聲響與觀眾體感世界間的張力,從邀請觀眾凝視固有地景,到挑戰都市景觀被賦予的日常意義,甚至重建身體與空間彼此的構成關係;身聲分離則時常彰顯聲響與動作間的任意性,拆解造與音兩者的因果關係,連帶持續動搖舞台上各種意義生產鏈結的穩定結構。
在此,我們關心的是,在傑出的技術執行下,《乘上未知漂流去》兼備耳機劇場與身聲分離效果時,技術調度與敘事之間的互動關係以及其必要性。劇作簡介提及的「沉浸式聽感劇場」已對此透露一二(註2),耳機要使得觀眾透過聲音,更親密地親身經歷華英的離散故事,借聲景見證華英人生中的各個節點:碼頭人聲、船艙內浪潮聲、幫傭家庭內的勞動聲。耳機聲景打造了無比的親密與窺視感,演員在口白中大量使用低語呢喃,亦倍乘此效果。
但在情感調度上,親密感技術若不曾隨敘事而推進或發展,長時間暴露在高張力的情感動員下,觀眾易感彈性疲乏,疲乏感也隨著表演操作身聲分離的邏輯漸趨清晰而被放大,因為,《乘上未知漂流去》的即時造音雖有巧思,仍不脫模仿邏輯,使得聲響時常只是從屬於敘事的再現——當演員說有海,便有擬仿海浪的聲音,當演員談到海關文件,便有官員蓋印的聲音——在這層次上,《乘上未知漂流去》對身聲分離的使用,更多時候反而是鞏固了話語與聲音間的意義生產結構。

女性角色的敘事主題:自證式諷刺
在敘事主題方面,本作試圖反省女性角色的戲劇形象,卻矛盾地重演了其立意反思的刻板圖景:受苦的女人。
開場時,演員妍青自陳西方經典劇碼總愛搬演「歹命」的女人掙脫命運,隱有批評,但《乘上未知漂流去》力圖編織的情感氛圍、演員聲情卻是一路的抒情主義慨嘆,演員妍青以第三人稱重述華英的故事時,語調多半幽遠飄渺,間雜當代舞蹈扭曲翻動的身體,展演痛苦心理掙扎及對女性受苦身體的哀訴,再配合場燈掩映下,情緒飽滿的聚光燈及令人不安的長低音聲景。
亦即,場上濃筆重彩以顯的,多是女性角色的苦痛和猶疑,這也正使得劇末華英的娜拉式出走——決定離婚——反而由於缺少敘事鋪墊,顯得相對突兀。
在此,《乘上未知漂流去》幾乎體現了一種自證式諷刺,當演員在開場白中,明確地問題化了劇場總好見證受苦的女人擺脫命運的限制,本作卻再次搬演了這種敘事結構,甚至劇末的女性反抗,是取徑台詞語言帶來的機械降神,而非經由表演的身體或場面調度。在這點上,本劇末大段引用的《玩偶之家》雖展現娜拉的不堪,但易卜生在該劇中以緻密細節逐步拆卸娜拉的社會角色,最終引向娜拉沉默式的出走高潮,對觀眾/讀者來說,或許無法窺見受苦女人的心理圖式,卻明確見證了推動受苦女人自我拯救的驅力。

《乘上未知漂流去》的故事張弛皆可,如同白斐嵐提及,不論是離散史、華人離散史,即使在近代也都不是多特別的故事(註3),而張宗坤對馬來亞殖民史的追溯,幾乎恰是為一個普遍的故事還以地理政治史的特殊性(註4)。在編織歷史文本和個人史間的互文關係時,本作選擇聚焦女性身分與經驗,並藉耳機與聲響的搭配強調以私歷史為重的敘事取向,只是該如何調度耳機技術,以探索聲響技術的發展潛力,以及把握對女性角色生命力的理解、或對「命/運」這個歷史悠久命題的概念詰問,《乘上未知漂流去》都還有令人十分期待的發展空間。
註:
- 相關演出整理可參考黃馨儀:〈Chito不只去𨑨迌:一個人的聲景旅行,實體與虛擬的雲端遊走〉,《PAR表演藝術》雜誌第352期,2023年3月號,頁94-97。
- 可參考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本劇介紹頁面。
- 白斐嵐:〈以命運為深刻命題,最終回歸動人小品《乘上未知漂流去》〉,表演藝術評論台。
- 張宗坤:〈遺忘是回家最快的路——《乘上未知漂流去》〉,表演藝術評論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