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柏林
柏林各大藝術盛事恐有變數
為抑制病毒傳播,德國文化及休閒娛樂部門的所有活動將全面取消。2月份柏林影展、5月份的戲劇盛會都可能面臨變數。而柏林藝術節藝術總監奧伯倫德將續任到2026年,顯示此重要節慶機構將繼續其原定路線。
-
巴黎
表演創作者收入短缺終獲得紓困
雖然政府從疫情之初就以紓困金讓大部分演藝工作者度過危機,但劇作家、導演、編舞家、作曲家等卻不在此列,接案為主、收入包含駐館創作、版權費、出版或票房抽成的他們,在演出紛紛取消下生計困難,法國政府最近終於決定發放7百萬歐元紓困金援助創作者。
-
京都
小劇場THEATRE E9 邀觀眾參與「無人劇」
小劇場THEATRE E9在疫情中展現了強韌生命力與企圖心,大膽地在休館期間策劃了沒有任何人參與的「無人劇」,邀觀眾在約好的開演時間點,在各自場所想像著「劇場」進行深呼吸,除在社群媒體造成廣泛討論,還實際獲得135位觀眾的購票支持。
-
首爾
藝術工作者優先納入全民僱傭保險
南韓政府規劃已久的全民僱傭保險制度已上路,總統文在寅表示,僱傭保險第一階段鎖定藝術工作者為對象,主要是考量藝術從業人員長期處於就業保障的灰色地帶,期望藉由僱傭保險的推動,協助穩定藝術工作者的基本生計,使其得以專心於創作。
-
香港
社交舞跳舞場所成了爆疫源頭
香港疫情再起,又與演藝活動有關,社交舞的跳舞場所聚集成了爆疫源頭。但政府的防疫措施朝令夕改,一下要演出相關人員進行病毒檢測,又宣布轄下場地只能排練和進行網上直播,然後又宣布閉館直播也不能做,團隊的損失,誰來負責?
-
澳門
「澳門城市藝穗節」啟動
「第20屆澳門城市藝穗節」將從1月20日到31日,呈獻共285場節目,主題為「人人藝術家」,強調釋放大眾與生俱來的創造力,共享受創作和欣賞的樂趣。作為疫情放緩後首個同時推出大量節目的演藝節慶,城市藝穗以本地藝術家為核心,利用各種方法與他地藝術家連線,透過線上形式維持藝穗的跨地域合作精神。
-
曼谷
學生運動變身為行為藝術嘉年華
泰國是全球少數仍持續開放藝文表演場所的國家之一,除去年11月如常舉辦曼谷表演藝術節,連方興未艾的學生運動,也以行為藝術的方式來表達。駐泰國歐盟代表處於12月推出國際人權日文化活動,首度聚焦表演藝術,呼應近期政治氛圍,由泰國舞蹈家皮歇.克朗淳「象劇場」擔綱,以身體舞蹈為七大主要弱勢族群發聲。
-
檳城
「檳城表演藝術聯盟」正式誕生
為爭取在疫情之下更實際的援助,檳城一群表演藝術工作者組成了「檳城表演藝術聯盟」,並在2020年10月26日正式註冊成立。此聯盟作為演藝單位彼此聯繫與對外發言的管道,除協助會員申請州政府提供的各類援助配套,也將尋求州政府合作,拍攝疫情期間各表演團體面對困境的紀錄片,為時代留下印記。
-
北京
沉浸式劇場體驗蔚為流行
因《不眠之夜》帶動的沉浸式戲劇風潮,讓表藝圈趨之若鶩。近期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推出的「展.演」環境劇場工作坊之「融.藝」綜合藝術展,讓觀眾直入到劇場各種空間去體驗「演出」的活動,明顯是受到「沉浸式戲劇」盛行的影響。
-
新加坡
藝界人士各自表態擁護「藝術」官委議員
新加坡藝術界自2009年起開始自行推介並選舉為藝術群體發聲的官委議員人選,2020年藝術界再次透過線上聚會聆聽5位候選人對發展新加坡藝術生態的看法,並各自投票支持他們青睞的候選人。這次沒有推舉合適人選,而是與會者各自表示支持對象,候選人則拿著藝術界人士的支持票,加持自己的議員申請。
-
焦點專題 Focus
2021 年,我們改版囉!
2021 年1 月1 日,《PAR 表演藝術》雜誌正式宣告改版。 這一回,我們將雜誌重新想像成一場紙上展演,重新拆解內容,透過五個章節的梳理〈開演前〉暖身的輕資訊、〈上半場〉的重頭戲「封面故事」、及〈中場休息〉全為圖像單元、〈下半場〉則是精彩絕倫的人物訪談、以及〈Bravo 安可〉絕對不能錯過連載專欄及國際資訊,重新梳理出一個新的閱讀節奏,讓讀者能夠自由地悠游其中,建立出一個屬於自己閱讀雜誌的儀式。 未來,雜誌將採雙月發行,每逢單月發刊,12 月則會另外推出特刊。 為因應內容改版,我們也將雜誌原來的命名「Performing Arts Review」(縮寫為(PAR),正式改為「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自詡雜誌透過「New Perspective, A Closer Look」全新視角、更靠近產業的方式,更貼近一本表演藝術雜誌的本質。
-
焦點專題 Focus
雜誌改版使用說明書
雜誌改版是一項大工程,尤其是重新盤整讀者早已熟悉、且具時代意義的封面logo、刊頭、及內頁設計等。我們將雜誌重新想像成一場紙上展演,透過〈開演前〉、〈上半場〉、〈中場休息〉、〈下半場〉、及〈Bravo 安可〉,重新梳理出表演藝術雜誌的閱讀節奏,也蘊含了一些內容設定及系統設計的巧思,因此,編輯室在此特別盤點改版設定中的亮點,讓大家可以在閱讀前/ 後對照服用,更能理解雜誌如此設計的用心。
-
焦點專題 Focus
改版進化史
從《表演藝術》更名到《PAR表演藝術》,近29年來的歷史,乘載了90年代社會變遷,也見證了大環境如何影響表演藝術生態與產業。在籌劃改版期間,特別翻找了過往的雜誌,從中獲得啟發,也找到未來《PAR表演藝術》邁進的方向。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漫畫X舞作
回看《花神祭》四時運轉
2000年首演的舞作《花神祭》,為無垢舞蹈劇場藝術總監林麗珍代表作之一,在她被一朵茶花凋零觸動後,揉合東方身體美學的經典創作。2020年,《花神祭》重返舞台,我們特別邀請了漫畫家曾耀慶,在觀賞舞作後,透過他筆下奇特氛圍的片段,帶我們重新進入《花神祭》的世界。
-
李寶春精演新老戲 明年一月底登場
辜公亮文教基金會「李寶春精演新老戲」明年一月底接連二個週末推出五場精采好戲:發想自威爾第同名歌劇的新編京劇《弄臣》,新老戲《蝴蝶夢》《美猴王》《三岔口》《玉堂春》及全新改編的《哪吒情》,於台北城市舞台登場。
-
旅歐指揮家莊東杰 攜貝多芬三首鋼琴協奏曲在台演出
旅歐指揮家莊東杰闊別一年八個月後回到台灣與樂迷見面,攜手鋼琴家魏樂富、諸大明、汪奕聞及國立臺灣交響樂團,為貝多芬生日周年獻上其壯年時期三首曲目──第三、四、五號鋼琴協奏曲。
-
獻予台灣土地的禮讚
一齣戲,三代劇場人, 《祭特洛伊》串聯他們的生命記憶, 如同史詩的延續,永遠流傳繼承。 金枝演社劇團《祭特洛伊》NTCH togo拍攝 2020/6/16 台北 兩廳院藝文廣場
-
優人神鼓重新鍛造《與你共舞》 翻轉在天地之間
《與你共舞》保有著優人原有「鼓、樂、舞、武、戲」的獨特藝術特長,融入拳術及內化中亞古老神秘的「葛吉夫神聖舞蹈」,以「旅程」為概念架構,在扣人心弦又直指人心的樂曲串連下,交織成謳歌生命歷程的音樂肢體劇場詩境。
-
台南人劇團《XXX仲夏夜之夢XXX春夢無痕跨年趴》 衝撞台灣劇場做戲看戲禁忌
台南人劇團「莎士比亞音樂劇」第二部曲《XXX仲夏夜之夢XXX春夢無痕跨年趴》,由導演呂柏伸、作曲柯智豪、編劇趙啟運和編舞蘇威嘉繼《第十二夜》後再度聯手創作,本週末起於台北西門紅樓演出。
-
阮劇團成年禮 台語大戲《十殿》國表藝三館共製明年啟航
阮劇團明年將帶來台語鉅作《十殿》,整齣戲分為〈奈何橋〉與〈輪迴道〉,兩部互為因果表裡關係,全長5小時,將自明年4月起於國家兩廳院、臺中國家歌劇院與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