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岸樺
-
「Got RIFF_當代布袋戲」特展 開啟偶的多元宇宙
「Got RIFF_當代布袋戲特展」於即日起至2024年6月30日在台北偶戲館隆重展出。此次以「布袋戲」為主題,聚焦師承李天祿的「山宛然客家布袋戲團」黃武山與師承許王小西園掌中劇團的「戲偶子劇團」邱豐榮,展出珍貴手稿、戲偶、照片。展覽名稱「Got RIFF」,來自搖滾樂裡整首歌不停反覆演奏、洗腦大家的旋律,呼應了傳統布袋戲「聽戲」的欣賞特質──前場演師的口白、後場師傅的鑼鼓,也蘊含兩位團長創作歷程中專注自己的聲音。
-
VR沉浸互動展演《巴黎舞會》推出長演型定目劇
榮獲威尼斯影展最佳 VR 體驗的沉浸式作品《巴黎舞會》(Le Bal de Paris de Blanca Li),今(2023)年初登上2023台灣國際藝術節成為一票難求的熱門節目,年底即隆重推出升級版本,獲得文化內容策進院的支持,首次推出長演型VR沉浸定目劇。此展演作融合實境互動、多人共舞,以及5G和VR尖端科技,打造新型態VR實境互動體驗。
-
年末衝一波北藝中心 2023馬戲節揭幕
邁入12月後,節慶氣氛愈來愈濃厚,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以下簡稱北藝中心)「2023馬戲節」即將於12月21日至31日拉開帷幕,為觀眾帶來4檔節目,邀請觀眾一同走入當代馬戲的奇幻世界。
-
當代傳奇劇場推動首部科藝定目劇《飛天.女神》 藉此募資支持永續傳承
繼2021年12月,當代傳奇劇場將首演於2014年香港藝術節的《水滸108蕩寇誌》轉譯表演形式為光影沉浸劇場,在施振榮先生力薦下,和台北101双融域合作,吸引了6000多名觀眾入場,獲得肯定和讚嘆。歷經了兩年多努力,在當代傳奇劇場進駐「板橋放送所」後,推出耗時3年多、千萬經費打造的《飛天.女神》東方沉浸音樂劇,自2023年12月8日起到2024年5月20日以包場形式演出,2023年12月29和30日、2024年1月19、20日散客場演出,預計明年2月推出影像場展覽、3月則售票開放一般大眾觀賞,希望能為表演藝術界開創新局,並打造藝文生態鏈、開創台灣首個科技結合藝術的沉浸定目劇場。
-
演繹台灣與世界相遇的關鍵點 戲曲明星同台飆演史詩巨作《1624》
1624年是台灣與世界相遇的起點,為回溯那段重要而相對陌生的年代,文化部精心策劃《1624》大型戶外歌仔音樂劇,將於明(2024)年2月24、25日在台南高鐵站旁盛大搬演,同步呼應台南建城400年。由總導演李小平、編劇施如芳、蔡逸璇,攜手全劇21位主演、13個表演團體、台前幕後近500位超強團隊,再創環境劇場新標竿,以史詩巨作回顧台灣歷史身世。
-
「聽」雜誌!? 「愛盲有聲雜誌」賦予《PAR表演藝術》永續的聲音
至今走過24個年頭的「愛盲有聲雜誌」,透過有聲書錄製,讓今年31歲的《PAR表演藝術》雜誌擁有聲音,朝著「永續」的步伐繼續邁進。
-
沈氏藝術印刷因《PAR表演藝術》雜誌獲頒金印獎雜誌印刷獎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主辦,財團法人印刷創新科技研究發展中心(簡稱印研中心)執行,台中市印刷商業同業公會、印刷七團體、中華平面設計協會、台灣包裝設計協會,與中華民國紙器全聯會等單位協辦的「第17屆臺灣金印獎」,沈氏藝術印刷股份有限公司憑藉今年3月號352期《PAR表演藝術》雜誌展現精湛的印製工藝,獲頒「雜誌印刷獎第一名」。
-
2023亞洲文化推展聯盟年會 衛武營實體登場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與亞洲文化推展聯盟(Federation For Asian Cultural Promotion,FACP)於11月23日至11月26日舉辦「2023 FACP 高雄年會:下一站,綠世代續航表演藝術生活」。適逢衛武營5周年,場館秉持深耕永續之理念,攜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串連國際永續論壇,從建築設備、營運策略、製作展演等多面向,回應後疫情時代表演藝術面臨的經濟和環境挑戰。
-
串聯各地藝文場館 「創意熟成平台」重返北藝中心
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以下簡稱北藝中心)發起,與衛武營國家文化藝術中心、臺中國家歌劇院輪流承辦的「創意熟成平台」,於11月16、17日再度於台北登場,這是北藝中心場館正式開幕後的首次主辦,共有33個節目/作品參與平台計畫,展現台灣豐沛的創作能量。
-
臺灣豫劇團搬演新作《長安花》 出版《梆聲傳唱:臺灣豫劇70年》記錄過往
自古以來,愛情故事裡心心相印的悸動,令人魂牽夢縈,是追劇的熱門之選。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豫劇團籌劃3年,別開生面推出眾所期待的浪漫愛情豫劇,於2024年開春時節推出浪漫愛情豫劇《長安花》。
-
聚思製造端將於年底撤離思劇場 持續定位平台身分
坐落於台北大稻埕迪化街上的「思劇場」藝文空間,自2013年由「聚思製造端」(前身為:思劇團)進駐經營,作為其發展基地,營運至今10年期間匯集不同領域專長的藝術人才、藝文組織一同思考、對話。自2023年12月31日起,聚思製造端將撤離思劇場,明年開始將不再經營管理「思劇場」藝文空間。
-
中國國家京劇院疫後重訪 名家領銜歡慶訪台30周年
今年是中國國家京劇院訪台30周年。成立於1955年的中京院是中國最知名的京劇院團,首任院長即為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
-
「CLT傳奇放送科藝文創園區」開幕 廣播電台發送站化身藝文新天地
由新北市文化局移交、當代傳奇文化藝術基金會促參經營的「市定古蹟台北放送局板橋放送所」,於8月8日宣告正式開幕,華麗變身「CLT傳奇放送科藝文創園區」。
-
城市舞台升級再進化 「你看戲我買單」青年專場慶40
「城市舞台」自1983年啟用至今,屆滿40年。歷經社教館文化活動中心時期到2003年整建後的專業劇場,其中乘載多年的文化展演活動,是深受跨世代台北人喜愛的共同記憶。
-
2023臺北藝穗節16天590場演出 啟動「後浪警報」
2023臺北藝穗節的主題「後浪警報The FUTURE is HERE」,以「人才培育」為核心使命,成為尋找新一代藝術家的重要平台,期待每年加入的新銳藝術家,能在夏日攪動創作的水花,而每一次演出獲得的經驗值,讓他們進而成為推動表演藝術不斷前進的新浪潮。
-
名伶魏海敏收徒黃詩雅、黃若琳與陳允雯 梅派藝術開枝散葉
1991年6月,早已在台灣京劇界享譽名聲的魏海敏,深感自身不足,正式拜梅派藝術宗師梅蘭芳之子梅葆玖為師,成為門下第一位弟子。經過30餘年,2023年6月,魏海敏正式收徒黃詩雅、黃若琳與陳允雯3位年輕優秀青衣演員,在其傳承流派與創造當代的藝術路徑裡,自此有徒弟同行,延續並啟動梅派藝術的全新一代。
-
獻給後疫情時代 2023臺北藝術節想像萬物共生的未來
邁入第25屆的臺北藝術節以「萬物運動」為策展主題,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下稱北藝中心)董事長劉若瑀與今年臺北藝術節策展人林人中用「非人類中心」為觀點,思考在後疫情的時代,如何跳脫人類本位主義,而從萬物的角度來看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的關係。
-
王嘉明《親愛的人生》獲「FIND新戲劇藝術節」之邀於柏林演出
繼2019年巴黎秋天藝術節(Festival d'Automne Paris)之後,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導演王嘉明作品《親愛的人生》再獲柏林雷寧廣場劇院(Schaubhne Berlin)舉辦的「FIND新戲劇藝術節」(Festival Internationale Neue Dramatik)邀請,即將於本週末(4月29日至30日)在柏林一連演出兩場,目前票房已售罄。
-
第34屆傳藝金曲獎開始徵件 「出版類」調為「音樂類」持續反映產業現況
第34屆傳藝金曲獎徵件開跑了!今年將以「音樂類」、「戲曲表演類」兩大類別開放徵件,報名期限至5月2日止,舉凡111年3月1日到112年2月28日期間的作品皆可報名角逐獎項。
-
臺灣豫劇團70周年團慶大戲 《鏢客》召喚武俠的多重宇宙
為慶祝成立70周年,臺灣豫劇團將推出全新武俠風格大戲《鏢客》,以「人生70才開始」的心態,將70年的歲月,在傳統與創新間取得平衡與發展契機,替豫劇在台灣生根、然後開花結果,找到「台灣豫劇」的最好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