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岸樺
-
2024臺灣戲曲藝術節 11組團隊詮釋「非.常.愛」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轄下臺灣戲曲中心「2024臺灣戲曲藝術節」,由策展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副教授張啟豐精心規劃,以「非.常.愛」為主題,11組戲曲團隊將在舞台上探究人心最原始也最深沉的情感「愛」。
-
法國導演鏡頭下的廖瓊枝 《從淚水到希望》紀錄片首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近年以台灣重要且具代表性傳統戲曲表演藝術藝師為主角,拍攝生命史影像紀實,留下珍貴傳世的紀錄。2023年以歌仔戲人間國寶廖瓊枝藝師為主角拍攝,首度邀請熱愛台灣歌仔戲的法國導演尚若白執導《從淚水到希望:法國導演眼中的歌仔戲藝師廖瓊枝》紀錄片,以外國導演的視角看待台灣歌仔戲的藝術之美及廖瓊枝為歌仔戲拚博的強勁力量,讓更多觀眾認識台灣歌仔戲的重要地位。本紀錄片於3月9日假臺灣戲曲中心舉辦首映發表會。
-
睽違4年 「臺北戲棚」歡慶元宵重啟演出
受疫情影響暫別的「臺北戲棚」在睽違4年後重啟演出,首檔推出元宵歡慶晚會,於台泥大樓士敏廳盛大登場。
-
「Got RIFF_當代布袋戲」特展 開啟偶的多元宇宙
「Got RIFF_當代布袋戲特展」於即日起至2024年6月30日在台北偶戲館隆重展出。此次以「布袋戲」為主題,聚焦師承李天祿的「山宛然客家布袋戲團」黃武山與師承許王小西園掌中劇團的「戲偶子劇團」邱豐榮,展出珍貴手稿、戲偶、照片。展覽名稱「Got RIFF」,來自搖滾樂裡整首歌不停反覆演奏、洗腦大家的旋律,呼應了傳統布袋戲「聽戲」的欣賞特質──前場演師的口白、後場師傅的鑼鼓,也蘊含兩位團長創作歷程中專注自己的聲音。
-
VR沉浸互動展演《巴黎舞會》推出長演型定目劇
榮獲威尼斯影展最佳 VR 體驗的沉浸式作品《巴黎舞會》(Le Bal de Paris de Blanca Li),今(2023)年初登上2023台灣國際藝術節成為一票難求的熱門節目,年底即隆重推出升級版本,獲得文化內容策進院的支持,首次推出長演型VR沉浸定目劇。此展演作融合實境互動、多人共舞,以及5G和VR尖端科技,打造新型態VR實境互動體驗。
-
年末衝一波北藝中心 2023馬戲節揭幕
邁入12月後,節慶氣氛愈來愈濃厚,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以下簡稱北藝中心)「2023馬戲節」即將於12月21日至31日拉開帷幕,為觀眾帶來4檔節目,邀請觀眾一同走入當代馬戲的奇幻世界。
-
當代傳奇劇場推動首部科藝定目劇《飛天.女神》 藉此募資支持永續傳承
繼2021年12月,當代傳奇劇場將首演於2014年香港藝術節的《水滸108蕩寇誌》轉譯表演形式為光影沉浸劇場,在施振榮先生力薦下,和台北101双融域合作,吸引了6000多名觀眾入場,獲得肯定和讚嘆。歷經了兩年多努力,在當代傳奇劇場進駐「板橋放送所」後,推出耗時3年多、千萬經費打造的《飛天.女神》東方沉浸音樂劇,自2023年12月8日起到2024年5月20日以包場形式演出,2023年12月29和30日、2024年1月19、20日散客場演出,預計明年2月推出影像場展覽、3月則售票開放一般大眾觀賞,希望能為表演藝術界開創新局,並打造藝文生態鏈、開創台灣首個科技結合藝術的沉浸定目劇場。
-
演繹台灣與世界相遇的關鍵點 戲曲明星同台飆演史詩巨作《1624》
1624年是台灣與世界相遇的起點,為回溯那段重要而相對陌生的年代,文化部精心策劃《1624》大型戶外歌仔音樂劇,將於明(2024)年2月24、25日在台南高鐵站旁盛大搬演,同步呼應台南建城400年。由總導演李小平、編劇施如芳、蔡逸璇,攜手全劇21位主演、13個表演團體、台前幕後近500位超強團隊,再創環境劇場新標竿,以史詩巨作回顧台灣歷史身世。
-
「聽」雜誌!? 「愛盲有聲雜誌」賦予《PAR表演藝術》永續的聲音
至今走過24個年頭的「愛盲有聲雜誌」,透過有聲書錄製,讓今年31歲的《PAR表演藝術》雜誌擁有聲音,朝著「永續」的步伐繼續邁進。
-
沈氏藝術印刷因《PAR表演藝術》雜誌獲頒金印獎雜誌印刷獎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主辦,財團法人印刷創新科技研究發展中心(簡稱印研中心)執行,台中市印刷商業同業公會、印刷七團體、中華平面設計協會、台灣包裝設計協會,與中華民國紙器全聯會等單位協辦的「第17屆臺灣金印獎」,沈氏藝術印刷股份有限公司憑藉今年3月號352期《PAR表演藝術》雜誌展現精湛的印製工藝,獲頒「雜誌印刷獎第一名」。
-
2023亞洲文化推展聯盟年會 衛武營實體登場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與亞洲文化推展聯盟(Federation For Asian Cultural Promotion,FACP)於11月23日至11月26日舉辦「2023 FACP 高雄年會:下一站,綠世代續航表演藝術生活」。適逢衛武營5周年,場館秉持深耕永續之理念,攜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串連國際永續論壇,從建築設備、營運策略、製作展演等多面向,回應後疫情時代表演藝術面臨的經濟和環境挑戰。
-
串聯各地藝文場館 「創意熟成平台」重返北藝中心
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以下簡稱北藝中心)發起,與衛武營國家文化藝術中心、臺中國家歌劇院輪流承辦的「創意熟成平台」,於11月16、17日再度於台北登場,這是北藝中心場館正式開幕後的首次主辦,共有33個節目/作品參與平台計畫,展現台灣豐沛的創作能量。
-
臺灣豫劇團搬演新作《長安花》 出版《梆聲傳唱:臺灣豫劇70年》記錄過往
自古以來,愛情故事裡心心相印的悸動,令人魂牽夢縈,是追劇的熱門之選。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豫劇團籌劃3年,別開生面推出眾所期待的浪漫愛情豫劇,於2024年開春時節推出浪漫愛情豫劇《長安花》。
-
聚思製造端將於年底撤離思劇場 持續定位平台身分
坐落於台北大稻埕迪化街上的「思劇場」藝文空間,自2013年由「聚思製造端」(前身為:思劇團)進駐經營,作為其發展基地,營運至今10年期間匯集不同領域專長的藝術人才、藝文組織一同思考、對話。自2023年12月31日起,聚思製造端將撤離思劇場,明年開始將不再經營管理「思劇場」藝文空間。
-
中國國家京劇院疫後重訪 名家領銜歡慶訪台30周年
今年是中國國家京劇院訪台30周年。成立於1955年的中京院是中國最知名的京劇院團,首任院長即為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
-
「CLT傳奇放送科藝文創園區」開幕 廣播電台發送站化身藝文新天地
由新北市文化局移交、當代傳奇文化藝術基金會促參經營的「市定古蹟台北放送局板橋放送所」,於8月8日宣告正式開幕,華麗變身「CLT傳奇放送科藝文創園區」。
-
城市舞台升級再進化 「你看戲我買單」青年專場慶40
「城市舞台」自1983年啟用至今,屆滿40年。歷經社教館文化活動中心時期到2003年整建後的專業劇場,其中乘載多年的文化展演活動,是深受跨世代台北人喜愛的共同記憶。
-
2023臺北藝穗節16天590場演出 啟動「後浪警報」
2023臺北藝穗節的主題「後浪警報The FUTURE is HERE」,以「人才培育」為核心使命,成為尋找新一代藝術家的重要平台,期待每年加入的新銳藝術家,能在夏日攪動創作的水花,而每一次演出獲得的經驗值,讓他們進而成為推動表演藝術不斷前進的新浪潮。
-
名伶魏海敏收徒黃詩雅、黃若琳與陳允雯 梅派藝術開枝散葉
1991年6月,早已在台灣京劇界享譽名聲的魏海敏,深感自身不足,正式拜梅派藝術宗師梅蘭芳之子梅葆玖為師,成為門下第一位弟子。經過30餘年,2023年6月,魏海敏正式收徒黃詩雅、黃若琳與陳允雯3位年輕優秀青衣演員,在其傳承流派與創造當代的藝術路徑裡,自此有徒弟同行,延續並啟動梅派藝術的全新一代。
-
獻給後疫情時代 2023臺北藝術節想像萬物共生的未來
邁入第25屆的臺北藝術節以「萬物運動」為策展主題,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下稱北藝中心)董事長劉若瑀與今年臺北藝術節策展人林人中用「非人類中心」為觀點,思考在後疫情的時代,如何跳脫人類本位主義,而從萬物的角度來看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