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燈幾歲呢?熄滅的電燈,剩下幾歲?車子幾歲呢?開得很快的車子幾歲呢?通往遠方的道路幾歲?遠方,會是幾歲?」如此美麗而抽象的詩句,將於7月3日至6日在臺北兒童藝術節《1家2加毛毛蟲》節目中,轉化成一齣在空間中遊走、沉浸式的戲劇演出,結合光影與音效,重現童年世界的迷人細節。
將於剝皮寮歷史街區登場的飛人集社全新作品《1家2加毛毛蟲》,為詩人夏夏親自改編其繪本童詩《蘋果幾歲呢?》的戲劇作品。原著內容藉由探問事物的年齡,帶領孩子觀察物事、自然、家人與自己的關係,開啟親子間的哲思對話;延續這樣的觀念,這部劇作將以非典型劇場形式,在剝皮寮歷史街區演出,融合偶戲、聲音設計與裝置藝術,創造一場多感官的體驗。
把我生出來的媽媽幾歲?生氣的媽媽會變成幾歲?時間的計算,要用加法還是減法?一個家,能夠容納多少關於時間的故事?飛人集社團長石佩玉運用日常物件和偶戲手法,詮釋「時間是什麼?」劇本構思在一開始就以親子共賞為出發點,希望成人與孩童觀眾在同一個空間觀賞演出時,能引發各自不同的生命經驗所能感受到的共振。
「時間」看不見也摸不著,從孩子數著歲數期待長大、對未來憧憬,到成人在記憶與現實中拉扯,再到長者回首生命的感懷,時間帶來變化,刻畫著生命的軌跡,也累積了家的故事。
因此,劇中從孩童最熟悉的「家」出發,藉由三代人的生命故事,串起對時間的想像──孩子用「加法」計算年齡,期盼快快長大;阿嬤在「減法」中回顧過往;媽媽則在新舊交替中尋找平衡。
劇本分為〈女孩與毛毛蟲〉、〈媽媽與阿嬤〉、〈阿嬤與毛毛蟲〉三個章節,第一段展現孩子對於時間的好奇;第二段點出媽媽在時間裡的當下與過去中拉扯;第三段是阿嬤對於生命末端的想像。家庭三代的連結,則以毛毛蟲這個虛擬角色將貫穿,藉由牠陪伴著不同生命階段的人,見證時間的變化與家的意義,甚或折射出超高齡社會的議題,讓人思索「家」的全新組成,與其超越血緣的情感。
這場演出將帶領觀眾在剝皮寮的三個不同展間體驗觀賞,其中兩個展間各為20分鐘小演出,一個展間為影像裝置展。演出透過偶戲、聲音與空間的呈現,讓觀眾藉助耳機的聆聽和觀看,感受時間在空間中的不同樣貌,跌入關於時間的思考,體會其趣味與深邃。這不僅是一場戲,更是一趟沉浸式的體驗,邀請每位觀眾在流動的時間裡找到屬於自己的記憶與情感。
除了演員所唸的台詞,演出時也輔以文字的運用,企圖為成人觀眾點出更深一層的思索和沉澱;聽覺的內容設計則營造出更多神秘感與音效引導,以此開啟孩子的想像力。因此,與其說這是一齣專為兒童打造的作品,這更是一場孩子能夠帶著大人一起看的戲。不論是孩子或大人進到這個故事裡,都會忘記年齡,成為另一個想像中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