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本刊資料室

發表文章 52 篇
  • 蘭道芙斯卡是第一為讓美國甚至歐洲人看到巴赫可以用愛和甜蜜的感情去融化、感動的演奏家。
    特別企畫 Feature

    打開當代巴赫詮釋史 二十世紀的巴赫印象

    縱覽巴赫的詮釋史,就有如打開一部龐雜繁複的文化史,除了作曲家的個人歷史之外,巴赫還象徵了德國作為近代音樂中心所散發的影響力。値得注意的是,巴赫音樂詮釋在十九世紀開始蓬勃發展,也預示了人類對於「當代音樂」和「傳統音樂」在音樂生活中比率消長的開始。

    文字|顏涵鋭、本刊資料室
    第96期 / 2000年12月號
  • 賴淑雅所翻譯的《被壓迫者劇場》,為民衆戲劇在華文世界奠下一塊珍貴的磐石。
    表演書房

    變革或治療? 《被壓迫者劇場》與波瓦的劇場遊戲

    《被壓迫者劇場》討論的不僅是劇場理論或實際的革命性變革而已,而更是如何復甦觀衆(也是民衆)在劇場或現實人生中的主動性。在系列性的民衆戲劇工作坊中,讓參與者經由彼此的「對話」,以身體來進行論述,波瓦的理論因而得以延伸到實際的層面上來。

    文字|鍾喬、本刊資料室
    第98期 / 2001年02月號
  • 伊莎朶拉.鄧肯她自由而充滿詩意的舞蹈,提升了舞蹈在文化中的地位。(安.戴莉《鄧肯在美國》封面)
    特別企畫 Feature

    百年來人們觀舞之道的改變

    人們對舞蹈的看法在二十世紀這一百年有很大的轉變。在世紀初,舞蹈多半只被看成是娛樂活動;隨著世紀的演進,它逐漸轉化成一種嚴肅的藝術形式;近二十年來,舞蹈也開始被視為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面向,成為學術研究的新領域。

    文字|黃尹瑩、本刊資料室
    第92期 / 2000年08月號
  • 笛卡兒重心靈貶身體的身心二元論,以及基督教中身體乃罪惡之源的經文詮釋,是舞蹈研究勢單力薄,一再被邊緣化的原因。
    特別企畫 Feature

    理論與實踐對話的開始 記「舞蹈研究與台灣──新世代的展望」研討會

    在台灣發展舞蹈研究,可以視為新世紀舞蹈智識化的另一種型態。英語系國家學者在過去幾十年累積下的研究,已有相當成果;反觀中文世界,這方面的發展幾乎是一片空白。西方社會文化理論發展所提供的理性化途徑,其實正是台灣目前舞蹈教育中十分欠缺的一環。

    文字|趙綺芳、本刊資料室
    第97期 / 2001年01月號
  • 今年的柏林充滿「威爾第熱」,此地三間歌劇院都推出相關演出,其中國家歌劇院聚焦於兩齣由威爾第譜曲入樂的莎翁悲劇《馬克白》與《奧泰羅》。
    柏林

    群魔亂舞,威爾第在柏林 看柏林市國立歌劇院新製作《馬克白》

    在著名的夢遊場景裡,舞台中央微凸的小丘上開啓一方小洞,馬克白夫人掀開孔蓋露出上半身,以種種抽象的姿勢詮釋夢囈的唱詞,令人覺得她好似從頭殼頂端蹦出的一道邪念,蠕蠕而動;當音樂進入最急板,「開了鍋的樂池」中升起裊裊青煙,白髮蒼蒼的指揮舞動手勢,竟也似乎染上了一股妖氣。

    文字|蔡振家、本刊資料室
    第98期 / 2001年02月號
  • 洛依.富勒的舞蹈身影首次被影像擄獲。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舞台舞上螢幕

    當代,許多著名的編舞家都藉由影像來助長其舞作的豐富性,或將作品為鏡頭改編,甚至加入導演的行列,藝術結合科技促使舞台成為多媒體的大熔爐,再加上電腦科技的迅速擴張,將影像舞蹈推向另一個巔峰!

    文字|俞秀青、本刊資料室
    第92期 / 2000年08月號
  • 華格納的美學影響後世在藝術、文學、繪畫、音樂上對純粹性的追求甚鉅。(圖為華格納畫像)
    特別企畫 Feature

    當舞蹈被書寫化後

    舞蹈評論是否應該從藝術評論中抽離出來,而成為一種特定的、分類的評論?「就舞論舞」可以成為一種評論嗎?舞蹈到底應該怎樣被書寫化呢?要談它的文化現象,還是它的本質?

    文字|王墨林、本刊資料室
    第97期 / 2001年01月號
  • 文建會爲國內表演團體開設了「網路劇院」,給愛戲人一個另類的交談與資訊吸收空間。
    網路藝文列車

    網「戲」網路,繼往開來

    由於網際網路的無遠弗屆 使得原來「稍縱即逝」的表演藝術有了保存 扎根以及多元發展的可能

    文字|劉守爲、本刊資料室
    第75期 / 1999年03月號
  • 法國小說《危險關係》一九八七年再版的封面。
    歐陸劇場

    《危險關係》面面觀

    這部關於十八世紀法國貴族玩弄感情的小說《危險關係》,因其緊湊的劇情,張力十足的角色性格,深深吸引了二十世紀的導演與劇作家,將其多次搬上電影與舞台。

    文字|王慧娟、本刊資料室
    第73期 / 1999年01月號
  • 班內士舞譜(左圖)是使用樂譜般的五線譜式,自左至右;由上而下,將動作做「描述性」的紀錄。 拉邦舞譜(右圖)有特殊的直式譜,自下而上,由
    舞譜專題

    淺說拉邦舞譜

    自古以來文史資料中,不難發現有關舞步或舞態的紀錄,有的以圖像表現,有的以文字記載。一直發展到近代,今日拉邦舞譜已廣泛地被舞蹈界人士使用。對於人體動作提供了一個可供客觀分析的方法。

    文字|崔治修、本刊資料室
    第72期 / 1998年12月號
  • 劇場大師彼得.布魯克新書《時間之線:回憶錄》。
    表演書房

    迎向智慧的吉光片羽 評介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的新書《時間之線:回憶錄》Threads of Time:Recollections

    悠遊於劇場、電影、創作與論述間的英國戲劇大師彼得.布魯克本人在此世紀末的同時(1998),以七十三歲高齡之際出版自傳《時間之線:回憶錄》Threads of Time:Recollections,書中透過往事的漫談和省思,闡述他的劇場理念與生命哲學。此書不僅有助於了解他在創作與思想上所受的啓發與影響,更可窺見偉大人物對自己心靈工作的努力不懈。

    文字|安源、本刊資料室
    第74期 / 1999年02月號
  • 莎士比亞大量的在戲劇中引入音樂性與旋律性。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場與音樂的對話 戲劇配樂概述

    戲劇裡的音樂到底是配樂還是音效,在台灣還未有專業化的定義及分野。然而我們回首歷史,可以發現許多戲劇與音樂彼此合作的經典作品,値得我們從中探討、學習與創新。

    文字|劉婉俐、本刊資料室
    第71期 / 1998年11月號
上一頁123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