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當代巴赫詮釋史 二十世紀的巴赫印象
縱覽巴赫的詮釋史,就有如打開一部龐雜繁複的文化史,除了作曲家的個人歷史之外,巴赫還象徵了德國作為近代音樂中心所散發的影響力。値得注意的是,巴赫音樂詮釋在十九世紀開始蓬勃發展,也預示了人類對於「當代音樂」和「傳統音樂」在音樂生活中比率消長的開始。
縱覽巴赫的詮釋史,就有如打開一部龐雜繁複的文化史,除了作曲家的個人歷史之外,巴赫還象徵了德國作為近代音樂中心所散發的影響力。値得注意的是,巴赫音樂詮釋在十九世紀開始蓬勃發展,也預示了人類對於「當代音樂」和「傳統音樂」在音樂生活中比率消長的開始。
《被壓迫者劇場》討論的不僅是劇場理論或實際的革命性變革而已,而更是如何復甦觀衆(也是民衆)在劇場或現實人生中的主動性。在系列性的民衆戲劇工作坊中,讓參與者經由彼此的「對話」,以身體來進行論述,波瓦的理論因而得以延伸到實際的層面上來。
人們對舞蹈的看法在二十世紀這一百年有很大的轉變。在世紀初,舞蹈多半只被看成是娛樂活動;隨著世紀的演進,它逐漸轉化成一種嚴肅的藝術形式;近二十年來,舞蹈也開始被視為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面向,成為學術研究的新領域。
在台灣發展舞蹈研究,可以視為新世紀舞蹈智識化的另一種型態。英語系國家學者在過去幾十年累積下的研究,已有相當成果;反觀中文世界,這方面的發展幾乎是一片空白。西方社會文化理論發展所提供的理性化途徑,其實正是台灣目前舞蹈教育中十分欠缺的一環。
在著名的夢遊場景裡,舞台中央微凸的小丘上開啓一方小洞,馬克白夫人掀開孔蓋露出上半身,以種種抽象的姿勢詮釋夢囈的唱詞,令人覺得她好似從頭殼頂端蹦出的一道邪念,蠕蠕而動;當音樂進入最急板,「開了鍋的樂池」中升起裊裊青煙,白髮蒼蒼的指揮舞動手勢,竟也似乎染上了一股妖氣。
當代,許多著名的編舞家都藉由影像來助長其舞作的豐富性,或將作品為鏡頭改編,甚至加入導演的行列,藝術結合科技促使舞台成為多媒體的大熔爐,再加上電腦科技的迅速擴張,將影像舞蹈推向另一個巔峰!
舞蹈評論是否應該從藝術評論中抽離出來,而成為一種特定的、分類的評論?「就舞論舞」可以成為一種評論嗎?舞蹈到底應該怎樣被書寫化呢?要談它的文化現象,還是它的本質?
由於網際網路的無遠弗屆 使得原來「稍縱即逝」的表演藝術有了保存 扎根以及多元發展的可能
這部關於十八世紀法國貴族玩弄感情的小說《危險關係》,因其緊湊的劇情,張力十足的角色性格,深深吸引了二十世紀的導演與劇作家,將其多次搬上電影與舞台。
自古以來文史資料中,不難發現有關舞步或舞態的紀錄,有的以圖像表現,有的以文字記載。一直發展到近代,今日拉邦舞譜已廣泛地被舞蹈界人士使用。對於人體動作提供了一個可供客觀分析的方法。
悠遊於劇場、電影、創作與論述間的英國戲劇大師彼得.布魯克本人在此世紀末的同時(1998),以七十三歲高齡之際出版自傳《時間之線:回憶錄》Threads of Time:Recollections,書中透過往事的漫談和省思,闡述他的劇場理念與生命哲學。此書不僅有助於了解他在創作與思想上所受的啓發與影響,更可窺見偉大人物對自己心靈工作的努力不懈。
戲劇裡的音樂到底是配樂還是音效,在台灣還未有專業化的定義及分野。然而我們回首歷史,可以發現許多戲劇與音樂彼此合作的經典作品,値得我們從中探討、學習與創新。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