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
音樂立陶宛國家歌劇院
立陶宛國家劇團(Lithuanian National Opera and Ballet Theatre)成立於一九二〇年,是該國成立最早、享有高度國際讚譽的歌劇院,不僅承襲了東歐歌劇院嚴謹訓練的傳統,也是個組織架構完備的表演團隊。至今演出過的戲碼琳琅滿目,像歌劇《茶花女》、《波希米亞人》、《卡門》、《塞維爾的理髮師》、《杜蘭朵公主》到《阿伊達》等,都是膾炙人口的感人作品,表演足跡更遍佈全世界各大藝術節,屢獲佳評及肯定,許多耳熟能詳的世界級歌劇團明星如Irena Milkeviciute、Sigute Stonyte、Inesa Linaburgyte、Vytautas Kurnickas、Vladas Bagdonas等,也都是出身自該劇院。此次演出令人期待,因爲這將是首次來台演出人數最多的表演藝術團體,其中包含獨唱家等十八人、交響樂團六十五人、合唱團七十人,以及舞台技術人員等共一百七十名,屆時觀衆將可一睹國際歌劇演出舞台的絢麗浩大。
-
戲劇紙風車劇團
「銀河天馬」是紙風車自鼠年以來所製作的第七部生肖兒童劇,也是劇團成立十週年的重頭戲,劇中這匹馬又老又瘦,卻是男主角唐吉軻德最知心的好友。該劇編導李永豐說,西班牙作家塞凡提斯寫了兩版《唐吉軻德》 Don Quixote,「銀河天馬」則是自創的第三版本,劇中唐同樣帶著家僕桑丘挑戰風車,上天下地尋找夜明珠,不同的是舞台劇多了傳達夢幻騎士精神的眞實道具,從旋轉舞台、光影設計到各式各樣的大型偶,舞台上的演員可以真的天馬行空起來。 値得一提的是,像空飄氣球所展現的「四頭龍」、運用移動式的星河創造充滿科幻感的「時間之河」,以及結合多媒體星星燈等特殊舞台設計象徵美麗的銀河等,都是本劇將令人驚艷的奇幻經驗。
-
親子蘋果兒童劇團《勇闖黑森林》
這是一個勵志冒險的兒童歌舞劇,敘述一群螞蟻因生存環境遭受殺蟲劑的污染,生活備受煎熬,因此想要去尋找一個傳說中的 夢幻天堂,然而「天堂」究竟存不存在呢?在這趟尋找的旅程中,觀衆將見證螞蟻和瓢蟲、毛毛蟲之間的友誼,以及黑森林中來自大鳥、蜘蛛的攻擊危機,在任務完成前,友誼與追求理想的信念面對了嚴苛的挑戰,如何克服困難、走出生命的陰霾,將是劇中耐人尋味的人生課題。 除了造型栩栩如生的昆蟲,本劇還特別編寫了〈螞蟻之歌〉、〈一起去冒險〉、〈黑壓壓的森林〉等輕快讓人朗朗上口的歌曲探索的主題也從勇氣、堅持,透過一隻天生殘缺的小蜘蛛如何克服只有六隻腳的自卑心態,延伸至特殊教育的範疇,而劇情則刻意摒除兒童劇裡善惡分明的意識形態,以更客觀的觀點來呈現思考的脈絡。
-
專題爬梳台灣小劇場
台灣小劇場主體的歷史傳承究竟如何?有學者表示台灣小劇場的新頁「一切由《荷珠新配》開始」;也有人主張早在台灣戰後初期的四〇年代,就有如呂訴上所著《台灣演劇改革論》的小劇場槪念;更有人認為,所謂的現代劇場傳承,其實都很斷裂。我們首次嘗試從顯明的歷史事實中爬梳脈絡:葛羅托斯基表演訓練體系自八〇年代中期在台灣迅速發酵、演化,成為一則傳奇;而堪稱台灣小劇場「先驅者」的王墨林,數十年如一日地不斷透過小劇場形式,顚覆與批判主流體制。葛氏訓練體系内化的自我追求,相對於王墨林外顯的自我推翻,這看似毫無交集的兩者,在變與不變之間,能否為這一個世代,辯證出台灣小劇場自我存在之途?
-
專題電音創作新記事
一口黑盒掀起二十世紀下半葉音樂創作的全面翻新,顚覆傳統對聲音美學的槪念,開啓新時代對聲音的新觀點。吵雜聲、機械聲、環境聲響,在這黑盒裡,被剪接、拼貼、錯置、解構、循環反覆等調變,製造另一種全新的聲響。在這電子聲響裡有創作者觀照當下的呈現,有現代科技帶給音樂創作的衝擊;這不再是實驗性的創作,而將是未來音樂的主流。
-
舞蹈
秦KANOKO舞踏公演
面對日益擴張的全球化趨勢,這些年跨界文教基金會持續在亞洲國家間進行民衆戲劇串聯的工作;區域間具民衆意識的劇場,連帶成爲對抗單一化、主流化、商品化表演藝術的另類傾向。 日本舞者秦Kanoko(本名澤田利香),自一九九八年參與「亞洲的吶喊3──夢迴亞洲街」演出後,數度受邀來台舉辦舞踏工作坊與演出活動,且持續與國內劇場與舞蹈人士研習舞踏,作爲一種亞洲前衛藝術的表達方式。對她而言,「舞踏」可以從生活的細微出發,在民衆的作息間產生身體的對話,透過身體觀架起「舞踏」與「民衆劇場」之間的橋樑。 《亞細亞巴洛克》的創作企圖,從詭麗、奇想的巴洛克藝術出發,卻又返回到亞洲人民的共同記憶中,營造出融合了想像世界與生活關照的舞踏表演,此番跨界與Kanoko的交流合作,可望看見一種創新且詭艷的亞洲表演新風格。
-
音樂
楊文信大提琴獨奏會
一九九一年日內瓦大提琴比賽的金牌獎得主楊文信,在二十四歲時已被聘爲慕尼黑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的大提琴首席,在披金之後,馬上成爲衆所矚目的樂壇新秀,並受邀與各大樂團合作,是當今華裔大提琴家除了馬友友與王健之外,少數可以揚名世界樂壇的華裔大提琴家。楊文信此次台灣行將與歐洲小有名氣的鋼琴家Werner Burtschi同演出貝多芬第一號大提琴奏鳴曲、聖桑的大提琴奏鳴曲、馬坦敘事曲與法雅/馬萊夏的西班牙組曲,這些曲目在台灣並不常見,卻是大提琴的經典之作。
-
藝壇動態藝壇動態
台灣 傳藝中心掛牌開幕 文建會一手規劃興建的五大附屬機構之首「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已於去年底完成籌備處的階段性任務,一月二十八日舉行熱鬧的掛牌儀式後,六年來透過各項研究、傳習、保存計畫所累積的文物和影音資料,已陸續遷回位於宜蘭五結鄕的園區。因部分建築工程尚未完成,「傳藝宜蘭元年」將採分段啓用原則,結合宜蘭舉辦多年、聲譽斐然的國際性活動,希望把這些活動帶來的觀光人潮,順道帶進園區,讓最多人在最快的時間認識傳統藝術中心。未來,這個佔地二十四公頃的園區,也可望成為冬山河畔另一深具吸引力的景點。三月份,首度推出與「綠色博覽會」同步的啓用活動,主要包括執行多年的「民間藝術保存傳習計畫」成果展,以及主題館内的工藝品展示。詳情請洽國立傳統藝術中心:(03)9500624 (施如芳) 美國 布魯克林音樂院春季節目 以下一波藝術節聞名的布魯克林音樂院,在每年春季的節目規模雖稍小,但陣容也頗具排場。 今年春季上陣的,首先是已經移遷到BAM旁邊的馬克.莫里斯舞團(Mark Morris Dance Group),三月將演出兩組節目,包括世界首演的《四人關係》Foursome,莫里斯本人將在這支舞作親自演出;此外,還有由莎士比亞環球劇院劇團(Shakespeare's Globe)帶來的莎劇《辛伯林》Cymberline,將由六位演員與兩位樂手扮演全劇近三十個角色,導演則是曾任經驗分享劇團導演的麥克.阿福雷德擔任,該團的藝術總監馬克.瑞藍斯(Mark Rylance)也是演員之一。四月則是三齣蒙台威爾第歌劇(《尤里西斯》、《波佩雅》、《奥菲》)的聯套演出。接下來的五、六月還有精采的戲劇與舞蹈,詳情與購票請參考網址:www.bam.org。 (張明傑) 韓國 世界兒童與青年劇場日 三月二十日是第二屆的「世界兒童與青年劇場日」(Theatre for Chil
-
戲劇九歌兒童劇團
創立於民國七十六年的九歌兒童劇團,今年剛滿十五週年,是國內兒童戲劇界的先驅之一,選擇以《想飛的小孩》當作十五週年慶的戲碼,主要是該戲所要傳達的「人生有夢、築夢踏實」正是九歌的創立精神。 這齣戲敘述一群懷抱夢想的孩子如何同心協力,發揮想像力與創造力完成飛行夢想。劇中運用造型可愛的大頭人偶、充滿童趣的歌舞,將觀衆帶進五、六〇年代純樸的鄕間,和一群小孩共同實現不可能的任務,分享他們的喜悅與淚水,並體會孩提時代友情的純眞與可貴。導演朱曙明表示,故事的時空背景其實是自己的童年回憶,在那個物資平平的年代,凡事都要自己動手做,反觀現代小孩,他們難以體會從頭到尾自己完成一件事情的樂趣,因此除了讓現代的孩子瞧瞧父母的童年生活外,也透過戲劇啓發他們尋找夢想並親身實踐。
-
專題藝術無國界,創作全球化?
國際合作,是開放競爭之外的另一大「入世」課題。 在「全球化vs.在地化」、乃至於「全球本土化」的討論逐漸淹起滿地口水之際,具有跨國合作實戰經驗的數名國内外創作者,在此提出他們對台灣表演藝術發展的第一線觀察。 同時,環顧世界地球村的其他角落,跨國藝文合作所撞擊出的火花日益頻繁而醒目。近年來在發展跨文化創作方面著力尤深的新加坡,是其中値得詳加介紹的特例,其成果與檢討均有一定累積,足可提供國内比較與深思。
-
音樂
楊.葛巴瑞克&希利雅合唱團音樂會
楊.葛巴瑞克(Jan Garbarek)是來自挪威的薩克斯風音樂家,他自六〇年代出道至今,已成爲歐洲爵士樂界的大師級人物,七〇年代起便與世界各地的頂尖民族樂手合作,冷冽疏離的薩克斯風音調,融合巴基斯坦、黎巴嫩、巴西等地的民族音樂,創作出張張精采的融合爵士(Fusion)佳作 。 九〇年代葛氏開始與來自英國的人聲團體「希利雅合唱團」(The Hilliard Ensemble)合作,該團擅長演唱文藝復興與巴洛克時期的古樂曲調,搭配葛氏的薩克斯風即興穿梭其中,加上音場控制的變換反射,營造出仿如教堂優雅聖潔的聖樂,也使得他們合作的幾張專輯不但受到世界各地音樂獎項的推崇,更在全世界拿下百萬張以上的銷售量,將是國內愛樂者難得的聆聽經驗。
-
舞蹈大河舞劇──命運之力
繼前年七月新象率先引進、引起轟動的「舞動世紀」舞團,在國內掀起「踢躂舞」熱潮,成軍五年、享譽愛爾蘭的《愛爾蘭大河舞劇──命運之力》,融台百老匯舞台聲光效果與愛爾蘭踢躂舞的極致動感魅力,將帶給國內觀衆另一波視覺驚喜。「命運之力」源自西歐古老的居爾特語,意謂「強勁的風」,它以深藏的古老神秘力量傅遞愛爾蘭踢躂舞的節奏與表情,數十位從世界踢躂舞大賽中脫穎而出的冠軍舞者,展現舞劇精采面貌。
-
音樂瘋狂打撃高手TOKEBI
TOKEBI原意是韓國民俗傳說中的小妖精,醜陋卻具有超能力,他們懲罰惡人,幫助好人。在劇中,表演者將結合改編自 PungMul的古老韓國藝術(一種韓國傳統的打擊秀及民族舞蹈),發展出二十一世紀的表演形式。 TOKEBI表演者專精於打擊樂與舞蹈已長達十一年之久,劇中他們被設計成以五種不同的顏色來呈現,代表五種不同的人性,在頑皮而有個性的角色感染力中,透過強力的節奏,結合打擊樂器、現代舞蹈、人性寫實與多變的服裝造型(包括染髮,勁爆狂野的髮色呈現韓國富有想像力的新世代),同時藉由舞台道具像鍋子、竹子、水桶等傳遞PungMul爆炸性的活力,舊瓶新裝的現代音樂將帶領觀衆進入從未經驗過的韓國音樂領域。
-
專題舞蹈與多媒體(上)
當九〇年代台灣舞壇逐漸融入影像的實驗與嘗試的時候,編舞家做了什麼?觀衆應該怎麼來看這些難以界定的新實驗?這些創作經驗又將對未來的舞蹈發展產生什麼影響? 在這個分上下兩次刊登的專題中,我們將從這幾年大型的多媒體製作,包括《行草》、「狂想年代舞展」、《非愛情故事》、「與電腦共舞」等, 從經驗、技術、創作者的跨領域對話等層面,深入探尋舞蹈發展的新面貌。
-
專題文化「入世」觀
政府認為,爭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是保障台灣長久以來遭受不平等經貿待遇的主要途徑;然而對國內的文化界來說,未來則更面臨了市場競爭的挑戰。我們試從政治面與產業化的角度來解讀台灣文化界「入世」之後,可以有什麼樣的因應與思考。
-
舞蹈踢踢踏踏──狂熱踢踏秀
榮獲一九九六年巴塞隆納FAD大獎(傑出表演獎)的踢踏打擊秀(CAMUT Band )樂團,成立於一九九五年,這個舞團是由編舞家拉斐爾、舞者Mendez兄弟與Alonso、打擊樂手Espanol Satorra共同組成,他們的演出除了打擊樂、器樂、人聲及打擊樂與踢躂舞外,更結合生活中語言的韻律作爲表演的素材。該團成立至今,屢屢創下票房佳績並贏得評論家與觀衆的好評與肯定。今年九月轉戰紐約百老匯,雖遇上九一一事件,票房仍然銷售一空,足見該團,果然有其獨特的表演魅力。
-
音樂《戀人物語:一個關於愛的歌舞劇》
《戀人物語:一個關於愛的歌舞劇》爲邱安忱的第二號作品,他運用自己的思想語言,加上載歌載舞的戲劇形式與破除歌舞劇傳統的題材,建構這齣審視社會價値觀的歌舞劇。邱安忱在此劇中,以異性愛被視爲羞恥的象徴、同性愛則爲社會主流的題材,來推翻現實社會的認知,讓異性戀者被懷疑爲愛死病的傳染病源,並在法律上明文規定異性戀行爲將被強制執行改造成正常的同性戀。這齣歌舞劇的目的是爲了對擾動台灣社會的老少配新聞事件主角爲何得不到家人認同?超越年齡甚至超越性別的情愛觀需要多少的勇氣才能克服外在的逆流?等道德觀提出質疑,並藉由此劇探索情愛的定義,使社會大衆對弱勢者有更多的包容與關愛。
-
音樂
嚴俊傑2002年鋼琴獨奏會
曾以十三歲稚齡,獲得一九九七年「柴科夫斯基少年組鋼琴大賽」第三名的鋼琴新銳嚴俊傑。兩年後,參加日本「第四屆Hamamatsu International Piano Academy」 獲鋼琴比賽第一名,被日本報評爲「台灣人的驕傲」,當年的嚴俊傑還未滿十五歲。國中畢業後,即負笈德國,就讀德國漢諾威音樂院。嚴俊傑在其師Krajnev教授的嚴格督促下,演奏技巧日益純熟。此次返台音樂會,他將展現這兩年的蛻變,曲目包括浦羅柯菲夫第七號鋼琴奏鳴曲、貝多芬第二十一號奏鳴曲、《華德斯坦》、李斯特《魔鬼圓舞曲》、佛瑞《夜曲》第一號及舒曼的《狂歡節》皆是鋼琴曲目中展限演奏技巧與音樂深度的經典曲目。
-
音樂
尋找弦樂家族的聲音
樂享室內樂團致力於弦樂團曲目的發掘,以介紹弦樂合奏之美爲努力目標,並將弦樂合奏在不同時期、不同樂派的風格之美介紹給國內喜愛弦樂的樂迷。 在此次「尋找弦樂家族的聲音」的音樂會上,樂享室內樂團將演出弦樂團的經典曲目,有巴洛克時期義大利作曲家韋他利的《夏康舞曲》、十九世紀末葉英國作曲家艾爾嘉的《小夜曲》及二十世紀英國作曲家布列頓的《簡易交響曲》;此外,將與長笛演奏家林佳瑩合作十九世紀法國作曲家郭達爾的三首組曲,展現弦樂團在不同時期的音樂風格。
-
編輯室報告 Editorial編輯室報告
坐在剛剛粉刷一新、換了家具的辦公室裡,旁邊仍然傳來線路裝設人員操作機械的聲音,一種「新居落成」的氣氛,竟也配合著《表演藝術》的改版,由裡到外、從軟體到硬體一致地散發,把我們帶引到新的路程上。 作為表演藝術界「唯一」的綜合性專業刊物,《表演藝術》雜誌同時承載了訊息報導與深究專業議題的功能,的確讓我們有難以拿捏定位的困擾;再加上網路媒體的日益蓬勃,我們也認為必須追隨並利用這個趨勢,讓我們服務讀者的效率能夠更高。於是,在朱宗慶主任的支持下,我們同時規劃了《表演藝術》網站的創建與《表演藝術》雜誌的改版,網站部分負責最新演出訊息的傳遞與藝術知識的傳達,並將結合《表演藝術》年鑑的資料與《表演藝術》雜誌的過往文章,成立文章資料庫,方便讀者查詢。而改版後的《表演藝術》雜誌,則將以較精簡的篇幅呈現更精緻的文章,在編輯內容上特別強調「求深」與「追新」,希望在議題的深度探索與新趨勢、新視野的展現上,滿足讀者的需求。此外,爲了讓國內的演出評論環境得以健全成長,我們也將強化評論的篇幅與品質,透過網站與雜誌的同步刊登,以及專業評論人的培養,讓評論的影響力可以更形擴張。 看到《表演藝術》雜誌剛剛落成的新樣貌,讀者應該可以發現我們在結構上做了很大的更動,在單元欄目上大幅縮編精簡、在版面上變得多姿多彩。爲了讓讀者們了解我們的新構造,在此特別說明: 專欄──除了原有的資深人士執筆外,我們也邀請新世代的主筆加入,提供專業的分析觀點,並藉由篇幅的精簡,期讓讀者在短時間內抓到論述的重心並迅速切入議題。 專題──每期一到二個專題,延續的是以往「特別企畫」單元的精神,針對特定議題企劃撰寫,提供讀者對創作與生態等議題的有效切入角度與分析。 最PAR!──''PAR''這個詞,是《表演藝術》雜誌Performing Arts Review的英文縮寫,同時也意指舞台上的專業用燈,如果用台語諧音來唸,則是「ㄆ丫 .」(就是「新穎、流行」的意思),多重意涵彰顯的是我們這個單元文章的編輯意圖,在此呈現的是我們所關注國內外創作的最新趨勢與生態現象。 此外,演出評論仍是我們的重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