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入第15年的「國際愛跳舞即興節」從「i.dance Taipei」到改名為「i.dance Taiwan」(後簡稱idt),見證了台灣接觸即興舞蹈社群的誕生、茁壯與變形。今年,創辦人古名伸交棒給中生代舞蹈家余彥芳,不僅象徵著世代傳承與觀點更新,亦是尋找接觸即興下一世代語言的時刻。對余彥芳而言,這是一場充滿珍惜與細膩的延續。「我本來以為會和古老師有些拉扯,沒想到順利到難以想像。」她笑著說。
余彥芳與古名伸的淵源可追溯至她的大學時代,從學生到舞團成員,之後離開成為獨立創作者。這段長達20年的歲月,給予余彥芳開闊視野的養分,也奠定回望的基礎。今年她以策展人身分回歸,以「點菜」作為策展隱喻,邀請所有即興的愛好者共赴一場「身體的盛宴」。
點菜的策展
余彥芳自認不是一個被專業訓練好的策展人,面對策展,她仔細思考自身人格面向後,覺得策展和點菜有異曲同工之妙。「我真的很喜歡點菜,喜歡平衡每一道菜色之間的搭配,喜歡讓每個人都吃得開心。」余彥芳說。這幽默的比喻,揭示了她對策展本質的認知,策展不僅只是選項的組合,更關係到氛圍、觀眾體驗的整體考量,這份理解清楚展現於此次的活動規劃行程裡。
攤開idt的策展結構,就像是一席從開胃菜到甜點的全餐:從獨舞、群舞,到所有人共舞;從不同議題的工作坊到「即興舞蹈的身態」,皆呼應著當代社會裡:世代共存、多元差異與性別能量。余彥芳說:「我好奇的是,這些人從這裡帶走什麼?當他們回到自己的場域,又會創造出什麼?」這份好奇心,正是她策展的動力。
從過去的「i.dance Taipei」到今年正式改名為「i.dance Taiwan」,余彥芳認為並非是要擴大版圖,反而是面向國內,希望台灣原生的觀點能夠進入核心。她認為在亞洲的接觸即興發展上,台灣是相對紮實的,奠基在古名伸與古舞團過往30年的基礎上,台灣的即興社群其實遍布北中南,累積了相當豐厚的身體實踐。此時此刻,如何在保持國際資源下,優先「盤點」與「辨識」台灣內部的即興能量,是她最想做的事。「如果我的做法與古老師不同,那是因為我們所處的脈絡不同。」余彥芳坦言。因此,今年選擇從高雄起跑,不僅是一種打破,亦是一種宣言,她期待未來可以有更多不同地方的事情發生。
因此,今年的「即興舞蹈大使計畫」特別值得關注。8位即興舞蹈大使前往5個位於西岸城市的在地團隊,每地皆進行24小時的免費課程,最後由在地團隊自行整合出一個片段,回到idt分別於高雄、台北舉行的「即興流水席」中演出。這不是一場單純的教學,而是即興舞蹈社群之間的連線與循環:由身體出發,再回到身體。
教川普跳舞——即興作為態度
談到對於接觸即興的信念與熱情時,余彥芳分享了一個直至現今她都印象深刻的瞬間。第2屆idt時,曾邀請Nancy Stark Smith與她的夥伴、即興音樂家Mike Vargas來台,並於北藝大舞蹈系S7舉辦小型論壇。當主持人問到願望時,Mike淡淡地說出:「拯救世界啊!」那句話與Mike的神態至今仍烙印在她心中。「如果,我可以用舞蹈讓一個在苦難中的人,稍稍忘記他的痛苦半小時,並且感受到輕鬆,那也是一種拯救世界啊?」她說。
對余彥芳而言,接觸即興並非是單純的舞蹈技巧,而是一種生命哲學——在不確定中尋找連結,在碰撞中學習共處。她甚至半開玩笑地說:「如果世界上要有最大的願望,我想教川普跳舞。」這源自她對即興哲學的真心相信,以及即興作為支撐成為獨立創作者的底氣:當人們願意放下立場、打開身體、進入流動的關係時,許多因孤立、觀點不同的壁壘或許都能暫時鬆動。
因此,在idt活動本身之外,余彥芳也持續推動舞蹈網絡計畫。她觀察到,舞蹈圈中往往存在潛在的孤立與猜測——「我不知道他喜不喜歡我的作品」、「我怕他覺得我不夠好」——也認為這些心理距離實質上阻礙了人際間真正的交流。「不如我們直接手碰手跳一段,一起流汗、接觸,我不能說能夠取代語言,但或許這些隔閡就可能彌平。」對余彥芳而言,舞者最大的資產是能以身體直接交流,而不必透過語言,也是舞者的一種「權利」。因此,她也向非舞者推廣和分享,希望他們開始有這個權利:一種非語言溝通的權利。
余彥芳期望透過舞蹈網絡的串聯,讓屬於她這個世代的支持能夠傳遞給下一個世代,並串聯學者與舞者之間的互相對話,讓更多人感受到彼此的支持,建立起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橋梁,亦是即興哲學理念的實踐:從「身體」出發,也回到「人」。
鋪好土壤,等待花開
關注場域,敏銳於空間的余彥芳認為,觀看即興舞蹈與一般舞蹈演出最大的不同在於,現場觀眾的參與會影響表演者當下的每一個選擇。因此,如何轉化中山堂這座充滿多重歷史的建築,成為「眾身起舞」的場域,是著磨之處。她以獨舞、群舞與所有人共舞的結構,以及練舞服的指令,引導觀眾逐步參與,並設計多元的「風味果醬」單元,讓參與者能夠實際以身體經驗共感,與被「接住」的過程,而這同時也是關於如何創造一個安心自在的臨時社群——一個允許陌生人相遇、互相支撐的空間,一個實踐即興平等、平權的空間。
接觸即興中對身體開放、平等的哲學理念,讓余彥芳始終充滿好奇與期待,她相信對舞蹈擁有不同見解的人們來到這裡,在這個平台相遇時,定可以發生什麼。「我是真的很好奇當那一天來臨時,什麼樣的人會從這裡帶走什麼樣子的東西?也非常好奇,當他再回到他原來的領域裡,他可以完成什麼樣的事情。」就像一台花圃,余彥芳已將花台搭好,鋪好土壤,只等待你我帶來的種子撒下,一起看看會開出什麼樣的繁花樣貌。





